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岳阳)系列活动暨第四届湘鄂赣边界地区(临湘)非遗文化旅游节在临湘启幕

来源:临湘市文旅广新局2018-06-04 09:22
浏览量:1|| | ||

艺苑文心雕画栋,村坊俚曲唱山河,千古文化留遗韵,今朝遗产展新风。6月2日至3日,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岳阳)系列活动暨第四届湘鄂赣边界地区(临湘)非遗文化旅游节在湖南省临湘市盛装启幕。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张帆出席,并宣布非遗文化旅游节开幕。省非遗处处长陈友材、省文化馆馆长叶伟平、岳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为、市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费荣新、临湘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淑萍、市委副书记余岳雄等省市领导及近10000名观众参加活动。

本次活动由湖南省文化厅、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指导;岳阳市人民政府、临湘市人民政府主办;岳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中共临湘市委宣传部、市教育体育局、市文化旅游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湖北省、江西省各参与单位、岳阳市各县(市、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各县(市)区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临湘市美临文化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等协办。活动共分为五个板块:启动2018年“文化遗产日”(岳阳)活动宣传、湘鄂赣边界地区非遗讲堂、非遗展示、非遗展览、非遗展演(湘鄂赣三省边界地区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类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展演)。

在当晚非遗展演板块中,江西省铜鼓县的民俗舞蹈《七鲤抢虾》、湖北省崇阳县的提琴戏对唱《双合莲》、通城县的打锣腔对唱《香魂恨》、岳阳市的经典折子戏片段《贵妃醉酒》《三娘教子》《三岔口》、戏曲歌舞《巴陵神韵》、岳阳县的经典折子戏片段《琵琶上路》、临湘市的传统器乐表演《少儿十样锦》、少儿课本剧片段《将相和》等10个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类节目以及近年来非遗保护的成果悉数上台精彩展示,节目有的特色浓郁、有的妙趣横生、或气势恢宏、或耐人寻味,让临湘百姓共尝美味佳肴,过足了戏瘾,大饱了眼福,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度,提升了非遗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的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投入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为促进湘鄂赣边界地区非遗文化交流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张日平)

临湘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境内黄盖湖为湖南省第二大湖,已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龙窖山千家峒是300万瑶族同胞的精神家园,堆石墓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嗡琴戏被列为国家级非保项目,白羊田天狮舞、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保项目。瑶文化、茶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竹文化、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近年来,该市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全面提高城市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成功创建了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正在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力打造“快乐山水,游钓临湘”城市品牌,市域文化旅游事业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临湘作为三省交界之地,各种文化实现了大融合,成为了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为了传承、弘扬、发展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提升全民非遗保护意识,展示湘鄂赣非遗保护成果,促进区域协作交流,实现非遗保护成果全民共享,临湘市于2014年发起共同举办湘鄂赣边界地区非遗文化节的倡议,每年特邀湖北、江西3省17县市近500名来宾和演员参加活动。该节会已成功举办三届,是近年来湘鄂赣边界地区规模最大的跨区域文化交流协作活动。6月—8月,本届活动还将继续开展。

湘鄂赣三省山水相依、地域相近、人缘相亲、文脉相通,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聚合形成了全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化链、文化圈和文化带,其独具魅力的非文化遗产更是成为了三省共同的靓丽文化名片。湘鄂赣边界地区的语言、习俗、文化相近,也因此衍生出了戏曲、音乐、舞蹈等许多具有共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是湘鄂赣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传统文化。通过这样的活动,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了湘、鄂、赣三省边界地区非遗工作相互交流,推动了非遗事业共同协作、融合发展。

湘鄂赣边界地区非遗文化旅游节有力地带动了该地区旅游产业发展,2017年,临湘市接待游客达到704万人次,旅游收入51亿元,旅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双双保持了32%左右的高位增长态势。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岳阳)系列活动

暨第四届湘鄂赣边界地区(临湘)非遗文化旅游节正式启动。(汤超龙摄)

“多彩非遗 最美岳阳”展览。

江西省铜鼓县表演的民俗舞蹈《七鲤抢虾》。    (汤超龙摄)

湖南省临湘市的传统器乐表演《少儿十样锦》。(汤超龙摄)

非遗讲堂。                                (汤超龙摄)

“多彩非遗 最美岳阳”活动现场。            (汤超龙摄)

责任编辑: 张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