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查询大厅 > 开放档案查询 > 非遗档案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编稿时间: 2020-06-18 14:32 来源: 岳阳市档案馆 
 

端午节的起源,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公元前278年,伟大诗人屈原跳入汨罗江后,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端午起源是纪念屈原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汨罗江畔端午节一般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汨罗江边楚塘、渔街、凤凰山、河市、归义、红花、新市、浯口、长乐等一带的端午习俗,除了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还有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风俗;其观龙舟、回娘家、辞端阳、插艾叶、喝黄酒等风俗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民俗仪式文化内涵丰富,还留下了“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等许多端午民谣。端午习俗自汉以来就有零散的文字记载,公元424年颜延之的《祭屈原文》、公元6世纪初吴均的《续齐谐记》及稍后的《荆楚岁时记》《隋书·地理志》中均作了相关描述。

2006年5月,“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申报片  (汨罗市人民政府拍摄)


关头:

龙舟制作成功后,用桐油擦好,画好龙鳞,安上龙头和凤尾,旌旗、锣鼓、挠子、长招则安放在舟上,一切准备妥当,就举行龙舟制作竣工的“关头”仪式。“关头”仪式陈设的器物包括:香案、香米、贡果、红花布、斧头、墨斗、雄鸡等。“关头”仪式非常严肃,也很隆重,大锣大鼓,铳炮喧天,女性一律回避。“关头”还要准备两段红绸子,一段5尺的,系在丈量工具五尺上,一段3尺3的,系在龙角上。“关头”时要杀雄鸡“掩煞”,用手将雄鸡鸡冠拧破,将血首先滴在龙头上,然后绕船边迅速跑一圈,将船舱中各部位淋遍,然后掌墨师吟诵赞词和祝语,拜祭祈愿。赞后,木匠收包封和1斗米,“关头”仪式结束。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关头”仪式   (供图:汨罗市文化馆)


下水:

龙舟下水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一进行,时间选在辰时之内。由年轻未婚男子背起龙头往前跑,然后划手抬起龙舟跟着跑。跑时龙舟只能仰起,不能翻抬,在锣鼓声中将龙舟安放在河边。背龙头的人一直冲到河中间,抱起龙头五沉五起,参拜五方,称之为“龙头洗澡”。“洗澡”时龙头要完全浸没在江水中,祈求比赛时龙舟不翻,取得好成绩。“龙头洗澡”之后,背龙头的人游回到岸边浅水处,由首司跪拜三叩首,上一块花红,再上岸将龙头安装在龙舟上招手、锣鼓手、催桡手都在舟上,只有划手站在两边。这时齐唱:

“端午竞渡吉祥歌,汨罗江里龙舟梭。

屈原本是神仙辈,大显威灵保山河。哟……”

随后,划手将舟提起,人舟冲入河里,人随舟转,推舟游到河中心再游回河边,划手此时才能坐在舟内,由催桡手高喊:“准备击鼓,划……”称之为锣听鼓响、将听令行,自由自在地划着龙舟去朝庙。

1980年屈子祠村的民间龙舟“下水”   (摄影:文醒柏)

龙头“洗澡”   (摄影:文醒柏)


龙舟竞渡:

相传屈原端午日投江那天,汨罗江边两岸数百条渔船争相打捞尸首,直至五月十五方捞上岸。此后,每年人们用龙舟竞渡的形式为屈原招魂,慢慢形成了劳动人民一项十分喜爱的富有文化内涵的竞渡运动。唐初魏征纂写的《隋书•地理志》记载“荆州风俗”时,有详细载述:“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

汨罗江畔龙舟竞渡在漫长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一整套如偷神木、雕龙头、关头、亮舟、下水、赞龙舟、回赞、朝庙、竞渡独特的习俗。

1959年6月2日,汨罗江上20条龙舟竞赛,江畔沿岸观众呐喊助威,庆祝端午习俗,纪念诗人屈原。  (摄影:王平)

1990年汨罗江龙舟赛   (摄影:文醒柏)


吃粽子:

屈原投江之后,汨罗江边的人们驾舟打捞屈原,纷纷将祭龙用的竹筒饭、麦面砣丢到河里,祭祀屈原,以示怀念和敬意。相传有一年的端午节,人们又将准备好的竹筒饭和桃、李等鲜果,分发给各竞渡渔船,准备投放河里。忽然,西南方向一阵香风吹来,只见屈大夫神采昂然,面带微笑,头戴切云冠,身穿朝服,脚踏朝靴,锦带上佩着珍珠美玉,腰挎陆离长剑,来到了人群当中。人们被这突如奇来的现象惊呆了。其中,有一位老者首先回过神来,马上向屈大夫施礼问好,说“大夫别来无恙”?“甚好”,老者又说:“您走后,我们非常想念,不知您可安乎?”屈原答曰:“吾已升天国,忉利天王封我为‘河伯’,掌管楚地江河”。众人听后,全都跪在屈大夫面前,齐声高呼:“求河神保佑……”老者再问:“庶民每年向您祭祀的粗食顺乎?”屈原曰:“其意甚善,可惜祭品多为鱼虾所食。”众人闻知,心生怨恨,说:“捕尽江中鱼,杀尽水中虾。”屈原答曰:“不可也”,众人问:“何以为妙?”“可用竹叶裹饭,呈尖角,鱼虾误视为菱角,再系五色丝线,可镇蛟龙,”屈原答后忽然不见。众人叹为奇事,如是望空朝拜,依其言而行。所以民间出现以角粽代替了竹筒饭的风俗。此后,每年端午节便向河里丢粽子,以示祭屈原、慰水鬼、镇蛟龙,慢慢吃粽子成为纪念屈原的端午习俗。

汨罗江渔民在江中抛洒粽子     (摄影:文醒柏)

1991年5月27日,汨罗市首届屈原杯粽子评比   (摄影:谷一均)


插艾叶菖蒲:

民谚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每年端午节这一天,汨罗江两岸人们会打扫庭院,将从野外采来的新鲜艾叶、菖蒲扎成束,悬挂于门窗两旁。人们认为五月气候湿热,容易产生病毒瘟疫,端午节门前挂上艾叶、菖蒲,既可以祛除邪疫,又可以驱赶蚊虫。自古以降,流传至今。

端午节插艾叶菖蒲    (供图:汨罗市文化馆)

 

追溯端午香囊的渊源   (中央电视台生活圈端午特别制作)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档案:

汨罗市档案馆馆藏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档案

汨罗市档案馆馆藏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档案

汨罗市档案馆馆藏屈原碑林档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