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查询大厅 > 开放档案查询 > 史海钩沉
环湖区城镇变化 
编稿时间: 2014-08-12 08:45 来源: 岳阳市档案局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源自集镇,集镇源自氏族聚落,而聚落源于交换。一般来说,河道纵横、水运便利之地,聚落便开始出现。随着水运的逐渐兴旺,人口也慢慢向这些地方聚集,使聚落范围不断扩大,经济内涵不断丰富,便形成了早期的集镇。据考古资料显示:洞庭湖区域商朝即出现了早期的城邑,今天的城陵矶就曾是商朝的大彭故城(清同治《临湘县志》记载)。经过漫长的发展变化,到清代,洞庭湖区共有各类市、镇、铺、驿、司220个;至清末,湖南全省已形成除长沙以外的湘潭、衡阳、津市、益阳、常德、洪江六大商埠,市镇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将规模较大的乡市陆续设立集镇建制,属县直辖,集镇数量又有新的增加。1949年8月,洞庭湖区解放时,常德境内的县属建制镇仅有安乡、澧县、石门、桃源、汉寿、临澧、常德7县城关镇和澧县津市镇、桃源县陬市镇,益阳境内建制镇仅有益阳、沅江、南县等三县城关镇,岳阳境内环湖建制镇仅有湘阴、岳阳、临湘、华容等四县城关镇,湖区3万人以上的城镇有常德(54571人)、益阳(51929人)、津市(30000人)等3个。

全国解放后一段时期,洞庭湖区城镇发展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和周边省份的差距越来越大。至1978年,洞庭湖区共有城市7个、建制镇83个,城镇人口110.59万人,城市化率为8.4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湖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城市化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环湖市镇建设跨上了新台阶。至2003年,湖区共有城市7个,它们是岳阳市、汨罗市、临湘市、益阳市、沅江市、常德市、津市。其中,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为省辖市,汨罗、临湘、沅江、津市为县级市,建制镇272个。

――岳阳市位于洞庭湖畔,自古享有“洞庭咽喉、湘北门户”之称,早在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商周在此出现城邑。晋太康元年(280年)建巴陵县,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始称岳阳,置巴陵郡。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置岳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岳州府。1913年废府改巴陵县为岳阳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长沙专署,1952年改属湘潭专署,1964年设立岳阳专署。1975年建岳阳市,由岳阳地区行政公署管辖。1983年岳阳市升为省辖市。1986年撤地区行署辖区并入岳阳市至今,为湘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现辖岳阳县、临湘市、华容县、汨罗市、湘阴县、平江县6县市及岳阳楼区、君山区、云溪区和屈原管理区四区。除平江县外,其他县(市)区均为洞庭湖湖区。全市总面积为15019.2平方公里,至2003年,总人口527.83万,GDP总量493.66亿元,财政总收入31.02亿元。

――益阳市位于资水下游、洞庭湖之滨,据被称为“新世纪以来最大考古发现”的里耶秦简证实,益阳是一座2000多年的古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未形成府、州行政建置。1949年置益阳专区,1952年撤销,1962年复置,1968年改称益阳地区。1950年7月扩益阳县地置益阳市(县级),1994年升为省辖市,原益阳行署政区划归益阳市,辖沅江市、南县、桃江县、资阳区、赫山区、大通湖区,所辖除桃江县外,均为洞庭湖纯湖区。地域特点:南为丘陵山区,属雪峰山余脉;北为洞庭湖淤积平原,一派水乡景色。全市总面积12144.36平方公里。至2003年,全市总人口为456.5万人,GDP总量为239.87亿元,财政总收入11.4亿元。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北部,沅水下游,素有“荆楚要地,黔川咽喉,湘西门户”之称。秦置黔中郡,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武陵郡,为郡治;隋唐为郎州武陵郡,五代为郎州治。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为鼎州治。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为常德府治。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置常德县,先后设置武陵道与第一、第二、第四行政督察区。1950年分常德县地置常德市(县级),并设常德专署。后政区屡有变化。至1980年,名常德行署,辖常德市、津市市、常德县、临澧县、安乡县、汉寿县、桃源县。1988年改为省辖市。现辖津市市、临澧县、安乡县、汉寿县、桃源县、澧县、石门县、武陵区、鼎城区、西湖管理区、西洞庭湖管理区,其中,武陵区、汉寿县、澧县、安乡县及西湖管理区、西洞庭湖管理区系纯湖区。全市土地总面积18190平方公里。至2003年,全市总人口600.13万,全市GDP总量为486.58亿元,财政总收入19.2亿元。

――摘自市档案馆著《洞庭湖200年档案》

(2008年岳麓书社出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