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2-11-11
《长江保护法》要点解读一:术语释义
来源:省发改委   2021-11-11 14:35
浏览量:1 | | | |

一、长江流域

流域是指由分水线包围的集水区域。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总落差约5400米。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公里,流域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宜昌至湖口段为中游,长955公里,流域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湖口以下为下游,长938公里,流域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横贯我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区,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以及甘肃、陕西、河南、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福建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8.8%。流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49条,其中8万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汉江、赣江等8条,重要湖泊有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和太湖等。我省96%的国土面积属于长江流域,全省除郴州宜章、临武外的所有县级行政区域都是长江流域范围。

二、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破坏和污染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三、资源保护

资源保护是指保证地球上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矿藏资源的节约使用。它的含义有三个方面: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与其他物种乃至其他自然要素是平等的。就像人有价值和权利一样,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也有价值和权利。人的价值和权利应该得到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价值和权利同样应该得到保护。二是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自然资源保护是要给后代留下同等的利用机会和条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强调保护,为的是持续地实现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从经济和社会角度来看,保护可以定义为资源的长期明智或最佳利用。这是针对社会和私人有关资源分配的决策而言,也是针对提高某种资源未来可用量而采用的政策和行动而言。

四、水污染防治

水污染防治是指对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人,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的预防和治理。

五、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既是对可持续发展的继承,也是对可持续发展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六、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前者指人类和自然组成复合生态系统的安全,后者指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自然生态系统保持成分健康、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

七、河长制、湖长制

河长制是指由我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的制度。湖长制是对河长制的及时和必要的补充,即由湖泊最高层级的湖长担任第一责任人,对湖泊的管理保护负总责,其他各级湖长对湖泊在本辖区内的管理保护负直接责任,按职责分工组织实施湖泊管理保护工作。我省已构建以省委书记为第一总河长、省长为总河长,省、市、县、乡、村责任全覆盖的五级河(湖)长制管理体系。

八、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态复合体的总称。它包括生态系统、物种、遗传和自然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它既是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是对自然生态平衡基本规律的一个简明的科学概括,也是衡量生态发展是否符合客观规律的主要标准。

九、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的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它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特有的概念,是结合我国生态保护实践提出的创新性举措。

十、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是指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

十一、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的水环境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污染、秸秆焚烧污染、集约化养殖场污染,还包括未经收集处理的生活垃圾和水土流失等造成的水体污染等。

十二、生态调度

生态调度是指水库在实现防洪、发电、供水、灌溉、航运等各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其生态效益的调度方式。它是既满足人类的需水要求又满足生态系统的需水要求的水库综合调度方式。

十三、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山丘区及风沙区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它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也称水土损失。土地表层侵蚀指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以及其他地质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如岩屑损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水土流失的形式除雨滴溅蚀、片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等典型的土壤侵蚀形式外,还包括山洪侵蚀、泥石流侵蚀以及滑坡侵蚀等形式。水的损失一般是指植物截留损失、地面及水面蒸发损失、植物蒸腾损失、深层渗漏损失、坡地径流损失。在我国的水土流失概念中,水的损失主要指坡地径流损失。

十四、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我省常德市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抢抓机遇,创建海绵城市建设典范。

十五、绿色低碳生活

绿色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进而降低含碳物质的燃烧,特别是减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轻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降低温室效应。

十六、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是一个实践导向的领域,即“为绿色发展提供融资的途径和方法”。其概念出现于20世纪末,但在20世纪70年代相关实践便已开始萌芽。这些早期实践,其核心目标在于为全球及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融资。

(根据长江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要点解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