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资要闻 > 国资新闻
 
关于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以平江县为例)
编稿时间: 2019-02-13 09:50 来源: 平江县国资局 
 

一、近年来平江县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

平江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县,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将军县。 总人口112万,总面积4125平方公里,近年来,平江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绿富双赢、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举全县之力进行园区开发建设,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提出了把平江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县“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实体经济的主平台、财政增收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主阵地、新型政商关系的主窗口”的目标,2002年成立平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目前园区已开发面积5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基础建设投入近30亿元,现有入园企业129家,其中正式投产92家,主导产业为休闲食品、云母制品、顶墙装饰(石膏)建材和电子信息。2015年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一)主要经济指标飞速增长。在当前经济环境持续低迷的状况下,园区经济建设整体运行平稳,并呈现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近三年园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均在15%以上,尤其在税收等指标上不断刷新新的纪录,去年税收达到2.24亿元,税收超过1000万的企业已达到6家,园区绩效考核连续两年在全市各县区园区中排名第一。2018年园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18.6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12亿元,同比增长18.48%,上缴税收2.31亿元,同比增长51.97%。

(二)招商引资呈现喜人形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通过大力实施“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和“平商回归”工程等政策措施,园区引进企业数量、规模和质量均大幅提升。2016年至今,园区通过干部招商、以商招商、基地招商、驻外招商等方式共引进产业项目81个,相当于过去10多年的总和,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7个,1亿元以上项目45个,招商引资总额达148.78亿元,仅今年1-9月份就签约落地34个项目,超去年全年30个的水平。园区主导产业定位越来越清晰,产业集聚效应不断释放,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三)产业项目建设高速高效。近三年园区共完成土地征收储备2800多亩,启动了69个入园项目的开工建设,形成了创新创业园、食品产业园、石膏装饰建材产业园、云母产业园、孵化中心等5大新兴产业发展区块,仅2018年,在建产业项目个数就达32个,近两年新增厂房近80万㎡。

(四)园区环境面貌不断改善。近三年来,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6亿元以上,投入1.2亿元完成南园及北园升级改造、平汨复线一、二期及迎宾广场、兴东路等建设,实施白改黑10万余平方米,全园绿化、亮化、美化投入每年都在1000万元以上。特别是迎宾路等道路有力保障了沿线项目建设,成为了园区新的“生命线”。

(五)体制机制迸发新的活力。在全市率先启动园区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先后承接县级下放的行政审批权限43项,精简45项,行政审批提速57%,累计为企业节省费用1300多万元,在企业提供资料齐全的情况下基本实现了“最多跑一次”;成立了企业服务、人力资源、法律咨询三大中心,建立了干部一对一联企制度,全面实现了“一站式”服务、“两不见面”(即企业老板不与村级和群众见面,不与园区以外任何行政官员见面)和手续办理“零收费”、工作差错“零容忍”的“一二零零”服务模式。

(六)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强化节能减排,园区投入3800万元建设的污水处理厂二期已全面投入使用,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万吨,排放标准由一级B上升为一级A;引入了华润燃气、生物质供热、光伏发电等多家能源配套企业,万元GDP能耗逐年降低;督促中南黄金冶炼、诚今电梯部件等10多家企业累计投入技改资金5亿元以上;大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3家,企业拥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专利共176项,取得科技创新成果38项,企业发展后劲不断凸显;积极推进“腾笼换鸟”,近两年通过政府回购、项目置换、引进同类企业收购兼并、先租后买、合作经营等方式依法收回闲置土地648亩,有效处置清理僵尸企业13家,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七)承担社会责任与贡献日益增多。对对口帮扶的伍市镇颜家村先后投入帮扶资金240多万元,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176户,其中120户今年底均可脱贫,支持大病救济和贫困慰问资金30万元。建立了4个就业扶贫示范基地,解决贫困人口就业436人,充分发挥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的主力作用。近两年先后举办了篮球赛、广场舞大赛、群众文艺演出、迎春晚会、相亲联谊会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15次,企业员工和周边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新建非公企业党组织20个,党建旗帜遍插园区,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互促并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说,平江高新区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支持和各部门单位的关心帮助下,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但同时一方面受政策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受自身条件的制约,依然存在着不少隐患和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

(一)要素保障方面。一是土地存量严重不足,园区发展空间受限。园区现有土地利用总规中适宜开发的土地中仅有1200多亩,而园区每年的项目用地约至少需800亩左右,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园区将面临无地可用的境地。可用的土地中受耕地占补平衡、用地计划等指标限制也无法及时报批,目前拟用于建设征拆集中安置点的58亩土地由于没有指标报批一直无法动工,招商上形势良好,尚有20多个在跟踪意向项目想要入园。二是资金压力难缓解,园区和企业融资难。除向县财政及城建投拆借的资金外,园区后续还有账面债务2.05亿元,均在今年3月前到期,在建工程欠款等存量隐性债务约4亿元,尽管与各大银行积极对接,但目前尚未到账一笔款项。由此将带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维护费用不足等问题。而企业也普遍存在流动资金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租赁园区厂房的企业,有的销售额可观,银行想贷款,但缺少可抵押物,找第三方担保又成本过高。三是基础配套不到位。由于离县城较远,园区产城融合水平低,缺乏完善的金融、学校、医疗、娱乐、房产、物流等配套服务设施作支撑,进而导致企业融资难、招工难、留人难等问题。

(二)产业发展方面。一是产业发展整体质量不高,缺乏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园区目前虽有120多家企业,也有定位明晰的主导产业,但除食品产业有一定规模外,云母制品和顶墙装饰(石膏)建材才初具雏形、未成气候,各产业中虽有像华文、方正达、山润、新金刚等市场占有率高、税收高的园区龙头企业,但缺乏真正有影响力的企业和上市公司,龙头带动效应不明显,整个园区的新型工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二是各单位招优引强的主动性不够,全县的招商引资氛围不浓。园区招大引强的任务还很艰巨,招商引资仅靠园区招商线几名同志或贸促会、工信局等几家相关单位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各单位全面参与,当前,由于我们对招商引资任务下压力度不够,平时强调较少,且缺乏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因此干部队伍的人脉资源和信息还没有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利用。

三、工作建议与对策

(一)加大产业投入,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对休闲食品、云母制品、石膏建材三大传统优势主导产业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一是针对行业特点出台优惠力度更大的行业扶持政策;二是重点扶持各产业龙头企业2-3家,争取3-5年内打造成为上市公司或行业标杆企业;三是加大对企业的品牌创建支持力度,促进企业与与专业团队的合作,加大对企业上市、创建龙头企业、获得专利等的奖励力度,并利用节会活动、各大赛事、媒体宣传在全县打造3-5个全国知名品牌。

(二)着力招优引强,营造浓厚氛围。建议在天岳新区规划一个食品产业园,用于接纳大型品牌企业和税收贡献较大的企业,一方面满足企业离诚近、服务业完善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方便城区普通劳动力的就业。同时,每年定期召开全县招商引资动员会、讲评会等,使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性深入人心,促进我县招商引资政策文件尽快出台,进一步加大对招商引资中介的奖励力度并兑现落实。可积极与长沙高新区管委会等单位对接,并与其下属的麓谷实业等一些有经验的工业地产运营公司在孵化器申报、工业地产开发、企业服务等方面进行由浅入深的合作。

(三)增强要素保障,夯实发展基础。一是保障土地供应。积极扩大园区规划,加快对园区土地利用规划的调规工作,并将扩区调区作为一项长期工作逐步推进,强化土地保障,拓展发展空间;在耕地占补平衡、用地计划等指标方面优先园区发展,在规划调整、手续办理、土地发证等工作上各相关部门全力保障、支持、配合。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县财政加大对园区资金的支持力度,整合银行或其他资金成立2-5亿元的全县产业发展基金,对主导产业内的重点企业和中小型高精专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或者尝试成立担保公司、基金公司等,做活园区金融,避免企业高门槛、高利息、高成本融资。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产城融合,提升发展品位,站在全县的角度上编制园区产城融合规划,将伍市镇与高新区、园艺示范中心同规划、同发展,每年预算一定量的资金或项目,一体化建设打造,一体化管理,促进融合发展。加速园区周边金融、物流、房产开发、商务咨询、餐饮、酒店服务等配套建设,积极引进品牌化的专业服务机构。

(四)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水平。一是行政执法单位以服务指导规范企业生产经营为主,处罚为辅,加强对企业的安全、环保、质监等工作指导和专业人员的配置。二是着重解决人力用工保障问题,县级尽快出台具体的方案措施,建议由人社部门牵头,每年定期由各大企业填报用工计划,与乡镇及周边其他劳动力输出大县达成招工定向合作,同时加强对企业依法用工的监督,形成综合治理、综合服务的工作格局。

(五)持续改革创新,释放体制活力。进一步加快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借鉴沿海及长沙园区发展经验,理顺管理权属关系,提高市场运作能力,拓展融资发展渠道,增强管理服务能力。

作者:谢春玲

作者单位:平江县财政局

联系电话:18274033586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