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文明创建

城乡巨变绘就“幸福画卷”

——岳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综述

来源:市住建局 发布时间:2019-09-29 08:52

长河流淌,斗转星移,转眼新中国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

70年光辉历程,70年辉煌巨变。新中国成立来,岳阳从昔日滨湖小镇,发展成为湖南省大城市以及第二大经济体、中部快速崛起且极具活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凝结了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从曾经一条马路通到头,到如今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从曾经遍地砖瓦房,到如今高楼林立,错落有致;从曾经缺树少绿,到如今步步是美景,处处皆花园……70年光阴飞逝,岳阳城市建设也从脱胎换骨式的更新改造中悄然“破茧成蝶”,绽放芳华,不断向宜业宜居宜游现代化城市迈进。


城建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

新中国成立前夕,岳阳城区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有36街48巷,总长13公里。城区仅局限于今京广铁路以西的狭长地域,人口2.06万人,房屋建筑多为2层以下砖木建筑和木构架棚房。“一条马路一盏信号灯,一声汽车喇叭全城听”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建国初期,岳阳市人民政府采取“以工代赈”和义务劳动等方式进行城市道路建设。至70年代,城区向京广铁路东、南面拓展,修建东茅岭大道,新城区已初见雏形。1983年,国务院批准岳阳升格为省辖市后,城市建设全新起步,城市逐渐沿长江以南、洞庭湖东岸至湖滨拓展,形成了带状组团式城镇体系。1995年,城市加速“东移北靠”,城镇体系逐渐沿京广线、107国道、长江水道向两侧扩展。


进入21世纪,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10平方公里,被国家列入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同时列入湖南省“一点一线”和“3+5”城市群,并定位为全省发展三个新增长极之首。2017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吞长江、拥洞庭、衔远山”的“1+4+2”城市组团,打造200万人、200平方公里的城市圈目标;2018年,市委七届六次全会作出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大部署,城市建设进一步由量向质飞跃。

大气魄打造山水之城生态美。全面实施了中心城区32处和县城、乡镇20处黑臭水体整治行动、污水管网建设三年行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以及全市粘土砖瓦行业整治等行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进入“十三五”以来,推出市政基础设施项目300多个,完成投资200多亿元。至2018年底,市中心城区建成城市道路759公里,建成区面积110平方公里,比1949年的2平方公里扩展了55倍;全市建成28座污水处理厂,排水(污水)管网1142公里,总设计规模68.3万吨/日;全市城镇化率57.21%,比1978年的16.2%增长了3.5倍。同时,创建了16个国家级重点镇、3个省级示范镇、7个省级中心镇、20个省级特色镇,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中小城市、重点中心镇为梯次,层次分明、规模适度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产城融合创新发展

——建筑房产规模持续扩大

建国70年来,岳阳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不断创新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为城市建设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上世纪80年代,工人文化宫、体育馆、国际大厦、商业大厦等成为岳阳建筑业的标志性建筑。90年代,建筑工程日趋精品化、特色化,九州大厦、九龙商厦等一批商业建筑,人民银行、建设银行等一批金融大厦,中银大酒店、中讯大酒店等一批服务设施,新火车站、湘运汽车站等一批交通枢纽,促进了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进入21世纪,岳阳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构建精神高地,传承和培育城市文化,让城市既有现代感,又有历史感。而随着岳阳楼新景区、武广高铁岳阳东站、岳阳文化艺术会展中心、岳阳体育中心、王家河历史文化长廊等一批新时期标志性建筑的建成,更是汇聚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城市建设画卷,成为城市文脉和精神的传承之地、经典之作。


建筑业在奏响民生新篇章的同时撬起了房地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积极引导房地产业从“粗放增长”向“质量优先”转变;从“本域经营”向“跨界发展”转变,在建立“商品房、保障房、租赁房”供房模式的同时,实现了与文教卫体娱、旅游、养老、金融、商贸物流、工业园区、现代农业等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全市房地产业已发展到拥有开发企业354家,物业企业、房产中介、装饰装修等相关企业670多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同时,建筑业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共有建筑施工企业816家,勘察设计、造价咨询、监理、检测等相关企业345家,从业人员20多万人。

2018年,全市完成建筑业产值468.4亿元,比1978年的年产值1.38亿元增长了338倍,约占全市GDP的5%,贡献税收24.12亿元。同时,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91.5亿元,比1978年的年产值5918万元增长了323倍,约占全市GDP的3%,实现销售额339亿元,贡献税收38亿元。


住房品质明显提升

——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

从“蜗居”到“宜居”,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人始终在行动,从未停歇。从安居工程建设到经济适用住房工程,从公共租赁住房到棚户区改造,始终把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使得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居住水平有较大提高。

1992年,岳阳被列为湖南省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城市之一,群众开始获得住房全部产权。1998年,经济适用住房作为民生保障的发展方向,走上了历史舞台,有效地改善了部分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2013年后,随着春华家园、嘉信嘉园、春蕾家园、春兰家园等保障房小区的建成投入使用,中心城区共解决了4629户最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问题。


根据国家棚户区改造总体部署,自从2010年启动棚户区改造以来,至2017年底,全市共实施棚户区改造14.4万户,被评为“百姓点赞十大民生实事”之一。棚户区改造工程和老旧小区改造,彻底解决了城市老旧住宅区和城中村房屋安全隐患严重、住房功能不全,环境脏乱差、设施不配套的问题,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改善了棚户区居民的住房条件,优化了城市布局,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城镇化质量。

至“十二五”末,全市住房保障总户数达到30万户,全市城乡居民人均使用面积49.1平方米,超过小康标准13.1个百分点。

70年不懈奋斗,70年风雨兼程。向着未来进发,岳阳住建人将一步一个脚印,用勤劳、勇敢和智慧诠释实干精神,在新时代续写城乡建设新篇章!(文/图 任 勇 李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