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
在深度合作中共赢未来——岳阳职业教育现状及校企合作展望
来源:未知来源   2015-05-13 00:00
浏览量:1 | | | |

王德华

这次会议的召开,预示着我市校企合作进入了新阶段,我市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又将翻开崭新的一页。下面,我代表大会组委会,讲三个方面的意思。

一、职业教育成为品牌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爱支持下,我市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整体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已成为区域教育的一个品牌。

1.有规模。全市现有职业院校31所,其中高职学院3所、技师学院1所,中职学校28所。职业院校中,有国家改革示范中职学校5所,省级示范中职学校10所,省级示范职教中心6个。全市职业院校共有教职工4500人,“双师型”教师占到了教师总数的40%以上;专任教师中,有国家级骨干教师73人,省市级专业带头人122人。涌现了一大批“全国杰出中职学校校长”“全国职教名师”“黄炎培优秀教师”。职业院校在籍学生9.8万人,其中高职3.3万人,中职6.5万人。开设了8个大类共70多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6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10个。

2.有特色。各职业院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德育为核心、以技能为本位”的育人理念,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接企业(园区)发展人才需求,依托市场办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兴旺产业促就业,“厂中校”、“校中厂”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之路、共享互赢之路,石油化工、轻工纺织、机械制造、医疗护理、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特色显著,在全市形成了“六大特色基地”:即以岳阳职院养老护理及汽修培训基地,以湖南民院和湘北女校为主体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人员培养基地,以岳阳石化职院和云溪职教中心为平台的精细化工培训基地,以中南工业学校、岳阳市第一职业中专为龙头的电磁铁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以岳阳电大和各县级电大为龙头的社区教育基地,以县市职业中专、乡镇农校为网络的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全市立项建设了“护理、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焊接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机械加工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商务英语”等十多个省级精品专业,和健康管理、机电安装两个专业群,构建了以高职为龙头,省级示范中职学校为骨干,公、民办职业学校和谐发展,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举,企业职工和农村劳动力培训齐抓的大职教体系。

3.有效益。近五年来,我市职业院校教师参加国家、省级教学比武,获奖率居全省第一。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其中,对口就业率达到78%以上,毕业生就业稳定率达到83%以上,79%以上的学生毕业时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学校学生参加全省技能大赛,获一等奖36个、二等奖97个、三等奖158个,连续四年获团体总分二等奖。代表湖南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一等奖6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13个。“十二五”以来,全市各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各类专业性技能型人才11万余人,培养培训“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20多万人次,实现了“训一人,富一户,带一片”的目的。2014年,我市职业教育被评为全国先进。

二、校企合作大有可为

近年来,我们把校企合作作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不断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方面,平台推动。2013年,我市举行了首届职业院校、企业(园区)联合发展大会,会议吸引了10家工业园区、32所中高职学校和108家市内外知名企业与会。时隔两年,我们适应新的形势,再次举行服务新增长极暨第二届校企联合发展大会,这既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水到渠成之作,也是校企合作重要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这标志着我市校企合作开启了新的征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另一方面,校企互动。我市职业院校与企业及园(区)签订了115份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定的联系,开启了我市校企合作新模式:1.订单培养。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合作方式。企业根据用工需求,委托学校进行人才培养,并提供办学经费、实验实训设施;学校按企业要求招生和安排教学计划,并以冠名的形式编班。校企双方以签约形式确定各自的权利义务,毕业生由企业安排就业。2.工学结合。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交替进行,学生兼学徒和学生两重身份,企业定向考察、培养岗位急需人才,学生提高操作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3.产学一体。推行“校中厂、厂中校”,学校把教室搬到工厂,企业把生产线移到学校,教室和车间有效整合,实现了“五合一”,即教师与企业师傅身份合一,课堂与生产现场合一,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合一,职业能力培养与生产活动合一,教学评价与完成生产任务质量合一。4.合作办学。学校和企业是利益共同体、合作伙伴,企业为学校注入资金,是学校股东、办学的主体之一。企业深度介入办学,在得到人才红利的基础上还可以得到办学收益,学校也可以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增强办学实力。

校企合作有效提高了技能性人才培养质量,有力地促进企业发展。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困惑。一是校企联系还不够紧。大量毕业生在市外、省外就业,本地企业招不到人。据统计,2012年-2014年我市全日制学历教育共有毕业生52873名,在本市就业的仅11507人,仅占21.8%。二是企业对职业教育了解还不够深。有的企业把目光定位在本科层次以上的毕业生,有的认为校企合作会给企业增加管理成本,担心学生在操作中发生事故,生产效率低;三是企业用工规模不大,需求分散。岳阳市人才交流中心2015年组织了11次招聘会,694家(次)企业参加,招聘总人数3177人,其中需要20人以上的职位11个,仅占总职位数的0.76%;需要10-19人的61个,也仅占4.2%;只需要1人的职位1031个,占到了职位总数的70.8%。四是缺乏配套的政策措施保障。校企双方缺乏长久合作的刚性约束,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员工待遇偏低;职业教育自身实力不够强,习实训设备不足,学生训练水平达不到企业的生产要求等等。

三、深度合作势在必行

推动我市校企长期而深入的合作,几点设想:

1.统筹协调,教育部门要担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保障,鼓励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并主导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一是明确部门促进校企合作的责任。教育部门将校企合作纳入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校企双方开展深度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保证。财政部门强化经费保障,发改部门对项目立项给予倾斜,人社部门在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牵线搭桥,其它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给予校企合作大力支持;二是将企事业单位参与人才培养纳入公共事业政策体系,使企业成为职校学生实习的载体。同时,制定学生实习权益保障措施,降低安全风险;三是通过公共财政支付或减免税收,承担应由企业承担的学生实习成本,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补贴企业创建实习、实训基地经费;四是鼓励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进校任教,鼓励行业企业合作办学。

2.主动作为,职业院校要跟进。加快实施职业教育“四大行动计划”,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是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多元投资主体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继续办好县级职教中心,让职业院校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再就业培训、企业员工培训的重要基地。二是调整专业,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专业发展格局。市教育局制定了《岳阳市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调整规划》,推动职业院校进一步适应岳阳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着力打造深度融入产业链的专业群。到2018年,初步形成岳阳职院的健康管理、湖南民院的学前教育、湖南石化职院的石油化工技术3个专业群,加上岳阳市第一职业中专牵头的机械制造专业群、中南工业学校牵头的机电安装专业群、岳阳县职业中专和湘北女校牵头的旅游商贸专业群、汨罗市职业中专和湘阴县第一职业中专牵头的现代农业专业群、临湘市职业中专和华容县职业中专牵头的汽修物流专业群、平江县职业中专牵头的电子信息专业群等6个专业群,在全市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专业发展格局。各职业院校要切实行动起来,淘汰与我市经济社会不相适应的专业,围绕新增长极对产业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开设新专业,为我市“11大重点产业和37家重点民营企业三年帮扶行动”提供智力支撑。三是做好对接。针对产业链所需职业岗位调整专业,开发专业课程,加大实习实训设备投入,加强教师培训培养,努力提升专业办学实力。在办学方式上,推倒办学的“围墙”,把课堂移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着力培养产业工人标准者、流水线上熟练工、特种设备操作员、特殊行业服务生。四是主动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加强同行业企业的联系,建立定期访问和调研制度,了解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材开发。五是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观的引导,让学生有意愿、有能力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着眼未来,企业园区多配合。企业是校企合作的生命力。唯有企业深度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职业教育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衷心希望企业园区和职业院校携手共进。一是互联互通。目前我市规模以上企业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实用型人才需求有较大缺口。企业需要组建行业协会,通过行业与学校开展合作。制定校企定期会商协调制度,建立合作的长效机制。二是互帮互助。共建实训基地,企业安排专项资金,与学校共建一批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认证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学校提供校外实习基地,共同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建培养过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开发,参与教学。行业主导制定教学标准、学生培养质量考核标准,并参与考核评价。三是互利互惠。校企双方通过长期合作,学校和企业信息、资源共享,设备、技术优势互补,能有效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得到双赢甚至是多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