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2022-05-07 16:01 来源: 【字体:      

一、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建设情况

2018 年国家发改委联合交通运输部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规划建设212 个国家物流枢纽,并规划30 个港口城市(沿海19 个、沿江11 个)作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要求依托港口资源,对接国内国际航线和港口集疏运网络,实现水陆联运、水水中转有机衔接,为腹地及辐射区域提供货物集散、国际中转、转口贸易、保税监管等物流服务和其他增值服务。2019 年、2020 年、2021 年共批复3 批,共规划建设70 个国家物流枢纽。在已经批复的3 批国家物流枢纽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共计18 个,占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比例为60%,是比重最高的国家物流枢纽类型。实际上除了港口型和陆港型外,其他类型占比都小于15%,说明港口型国家枢纽建设相对比较成熟,且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国家物流枢纽。见表1。

表1 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布局和建设情况

分批 沿海 沿江

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规划布局名单

天津、唐山、秦皇岛、沧州、大连、营口、上海、连云港、宁波舟山、福州、厦门、青岛、日照、烟台、广州、深圳、湛江、钦州、北海、防城港、洋浦等

南京、苏州、南通、芜湖、安庆、九江、武汉、

宜昌、岳阳、重庆、泸州

第一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1. 天津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2. 营口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3. 广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4. 厦门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5. 宁波舟山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6. 青岛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1. 南京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2. 宜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3. 重庆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第二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1. 唐山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2. 钦州- 北海- 防城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3. 大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1. 苏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2. 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3. 武汉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4. 岳阳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第三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1. 连云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2. 日照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主要有3 个特点:一是基本分布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上,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节点;二是位于“ 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是我国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三是支撑构建“一主体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节点,是串联我国海陆衔接的关键节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有利于改善传统港口物流枢纽粗放的发展模式,紧密结合腹地产业发展需求和城市经济发展要求,实现“港物产城”融合发展。

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内涵与实质

深刻把握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重大意义。一是发展枢纽及通道经济,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化港产城融合发展,带动产业、物流、金融、信息等资源要素集聚,提高产业组织和要素配置能力,支撑产业转型,提升经济运行质效。二是推动构建协同高效的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支撑。促进各类物流资源集聚,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和集成,实现枢纽间协同,提高物流运行效率,提升区域物流发展水平。三是促进港口转型升级、构建世界一流现代化港口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推动港口向多式联运、区域性枢纽、综合物流服务中心、供应链组织中心转型发展。
1. 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内涵与功能
物流枢纽是集中实现货物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多种功能的物流设施群和物流活动组织中心。国家物流枢纽是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是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综合型物流枢纽。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主要以港口为核心,加强其他物流园区与区域内港口码头、货运场站等物流设施资源整合优化,一体化布局、集约化发展,共同打造物流活动的组织中心。
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功能定位主要是依托沿海、内河港口,对接国内国际航线和港口集疏运网络,实现水路联运、水水中转有机衔接,为港口腹地及其辐射区域提供货物集散、国际中转、转口贸易、保税监管等物流服务和其他增值服务,将港口与产业、城市发展有机衔接,从而支撑现代物流体系的构建。
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基本功能要有干线运输组织、区域分拨及配送、多式联运组织、国际物流服务。无论是港口型、陆港型、商贸型还是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基本都需要把公路、铁路、港口的三要素相互叠加,有效发挥交通枢纽的作用。此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还应有互补及延伸功能,要实现平台化、一体化运作整合,并具有储备、应急、冷链、供应链等服务,并在重大疫情、应急事件的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保障相应区域及时分拨、配送和协同。
2. 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组织与运行
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布局和选址。在物流枢纽空间布局方面,必须有清晰的规划及用地边界,而且以连片集中布局为主,分散布局不超过2 个为宜。在物流枢纽选址方面,主要位于或毗邻港口作业区,具备铁路专用线,与高等级公路相连,兼顾靠近临港产业集聚区,具有衔接港口和产业的核心作用。
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运作组织。在物流枢纽运作上,需要形成统一的建设运营主体,可单一主体,也可通过战略合作、资本联合等,打造优势互补、业务协同、利益一致的合作共同体或联盟。在运作组织方面,要有一体化运营组织,包括干线、支线、配送一体化,物流业务与国际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一体化。同时,需要注重发挥信息化的整合与开放作用,能够具备定期报送运营情况和监测数据的能力。
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运行发展。一是要实现规模化运营,要求物流运行高度规模化和集约化,物流枢纽实现货运量或社会物流总额占承载城市的比重要显著。二是物流枢纽运营的网络化,在干线运输网络方面实现的干线发运量规模要占总枢纽的30% 以上,专线分拨集散运输网络,要能够辐射150 km左右范围。三是信息互联互通,物流枢纽需要与其他类型国家物流枢纽实现信息对接与共享,推动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相关资源要素有机整合和高效配置。
总之,希望通过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打造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全国性港口物流网络体系,有效促进现代物流体系的构建,更好地支撑新发展格局和国家战略。

三、促进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处理好港口与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互为促进关系

部分港口在申报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时直接描述港口本身,把港口的边界、主要功能全部照搬到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需要注意的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要依托港口的功能,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港口来集聚各类物流资源,形成干支仓,形成物的集聚以及外延效率。

第一,要做好布局选址。明确物流枢纽边界范围,既要遵循港口作业特点,也要凸显物流业务特色和需求。根据港口的发展阶段和布局特点,有针对性选择港口型物流枢纽的集聚区。应该选择适合于物流集聚,能够发挥协同以及与港口作业有关联性,能提高效率运行的港口物流相关区域。

第二,要因地制宜,找准港口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中的着力点。通过多式联运、水水中转、干支配、中欧班列、供应链集成等推动区域协同化、港产城融合发展,进而实现港口后方的物流组织、供应链的服务。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港口物流功能、形成区域辐射,也就是体现干支仓的协同作用;二是重点抓手是多式联运,多式联运不仅能够增加港口腹地辐射范围,也能够提高组织效率,解决港口的道路拥堵和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多式联运是港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2. 明确物流枢纽的核心要素和主攻方向

第一,做好干支仓的协同。枢纽就是要把通道、集疏运体系建立起来,这是一个基本功能,也是最重要的核心功能,要大力推动建设铁路线进港、进园,并向堆场、码头前沿延伸,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要建设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港口货运服务型物流园区,创新多式联运组织模式。

第二,着重做好铁水联运,而且要做深、做实、做细。完善吊装、平移、转运等快速换装转运设施,要加强设施衔接、提高换装效率、增强内功,提高一体化转运衔接能力;统筹对接船期、港口装卸作业、堆存仓储安排和铁路运输计划,积极推广电子化单证,推进实现“一单制”物流全程可监测、可追溯,提高整体物流效率。

第三,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新型智慧物流枢纽生态圈。加速推进设施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园区整体作业效率和安全水平;建设智慧港口、无人场站、智能化仓储;推进货物运输信息互联互通,完善信息平台服务功能,构建供应链信息服务平台,再造枢纽业务流程和运营模式,实现整合物流各环节、供应链上下游信息,有效支撑枢纽一体化运作业务开展;优化调整港口及后方物流园区的功能布局,构架港产城融合的纽带。

第四,由物流平台向供应链组织中心升级。注重港产城融合发展,资源要素高效整合、跨界融合,以枢纽平台整合、供应链融合为特征的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由单一物流平台向为支撑产业发展的相关要素的集聚平台、供应链高效协同平台升级,促进上下游资源优化整合、高效协同的供应链服务不断拓展,逐步将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成为供应链组织中心,进一步增强价值创造能力,提升产业链枢纽地位。

3. 注重枢纽建设发展的组织和协同

第一,要有明晰的建设运营主体和组织模式。国家物流枢纽的建设需多部门组织协同, 以港口或物流公司为主体, 构建协同高效联盟组织, 探索发展“ 港口物流+互联网+ 金融” 业务, 发展物流港、智慧港和贸易港服务体系。注重推进物流园区与港口、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有效融合, 逐步向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国际贸易、跨境电商、金融结算等高端港口物流服务领域升级。

第二,构建枢纽之间的协同机制。干支配需要有效连通,物流业务需要跨区域对接,信息要互联互通等。不断加强与其他类型国家物流枢纽及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协调衔接,构建协同发展机制,促进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利益共同体,有效拓展完善江海河中转、公铁水联运、干支配衔接等服务功能,避免重复性建设和恶性竞争,提升网络枢纽辐射能力,进而扩展物流枢纽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