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市科技局年度工作总结

编稿时间: 2021-11-09 16:43 来源: 市科技局浏览量:1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科技工作成效显著。2020年市科技局被评为全省科技统计先进单位、省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省科技活动周优秀组织奖、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省“双随机、一公开”项目监督检查获省厅公开以表扬信形式通报表扬。

1、改革体制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围绕打造岳阳7个千亿产业、推进12+1条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认真筛选“十四五”重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高标准编制岳阳市“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形成岳阳市“十四五”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和重大科技项目库。出台了《岳阳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单独建立研发机构或者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以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研发机构。全市预计完成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80.49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预计达2.01%以上。全市累计完成财政科技支出16.85亿元,增幅达45%,增速预计排名全省靠前。

2、整合创新要素,增强创新活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临港新区获批国家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力服务中石化巴陵分公司和湖南理工学院共建高端合成材料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功创建中科电气省级院士工作站。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星创天地2家、省级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2家;认定市级星创天地7家,拟组建市级平台18个。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外国专家36人;培育省级人才创新团队1个、市级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1个。促进科技金融相结合,与长沙银行岳阳分行、邮政银行岳阳分行、中国银行岳阳分行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新增9家科技型企业入选科创板后备企业库。完成技术合同登记384项,技术合同交易额达13.0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8.16%,增速在全省一类地区排第二。完成科技成果登记14项。建设并正式启动了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岳阳分市场。

3、狠抓项目建设,提升创新实力。累计争取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资金9219万元,其中临港新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研发奖补资金2929万元,2020年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立项争资近700万元,创历史新高。“5个100”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完成计划总投资14.01亿元、研发经费投资2.3亿元,完成度分别为177%、173%,目标任务完成度排名全省靠前。高标准开展省市项目绩效、验收评价,认真抓好“互联网+监管”和科技报告工作。遴选222名科技咨询与评估专家充实市科技咨询评审专家库。国际与区域科技合作成效显著,湖南理工学院成功申报湖南省海智计划示范基地。拟授省科技奖励项目6个,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个,科学技术进步奖5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4个)。

4、培育高新产业,强化科技支撑。加快高新产业提质升级,壮大高新企业规模,辅导企业参加高企认定,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登记入库411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72家,排名全省第四。协调税务部门汇算清缴2019年度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425户、9.1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2.4%、94.08%。成功举办第二届“凯迪科技杯”岳阳市创新创业大赛,11家企业获省赛优秀奖,2家企业获国赛优秀奖。推进科技园区创建,岳阳临港国家高新区纳入科技部国家高新区创建名单。华容杨家桥工业园区创建省级高新产业园区已完成评审;岳阳县农业科技园区和临湘市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现场考察。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45.84亿元,占GDP比重为23.64%。

2021年工作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今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也是我市实施“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落实推进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开局之年。全市科技战线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把机遇转变为发展红利,勇于攻坚克难,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总揽,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一)建设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依法加大市县财政对科技创新经费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科技投入体系,争取在十四五期末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0.4个百分点。

(二)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加强前期培育、集中孵化、认定辅导,2021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争取“十四五”期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到全省总量的1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30%左右的增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6%以上。

(三)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创新平台载体。聚焦“12+1”产业链和企业重大技术需求,在产业层面,组建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科普旅游教育联合会等平台;在企业层面,组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专业技术创新平台。争取“十四五”期末全市新增市级平台60个左右、省级平台10个左右、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以上;培育市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50个左右,省级科技人才团队10个以上。

打印】【收藏】【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