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中国社会报评论员文章:深耕数字公益 聚力共同富裕
编稿时间: 2021-09-10 11:22 来源: 市民政局
 

深耕数字公益  聚力共同富裕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新时代命题中,“第三次分配”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高质量慈善公益事业,无疑是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的保障。面对这场时代大考,今年的“99公益日”在升级迭代中展开探索,在深耕细作中聚力共富,在科技驱动中履行担当。

可持续慈善需要创新驱动。十几年间,信息科技的创新驱动为整个公益生态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和新意,降低了门槛、释放了爱心、整合了资源,捐助人、受助人、公益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互动不及时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今年“99公益日”特别强调公益数字化的助力投入和对一线公益项目的帮扶,通过模式升级,为“第三次分配”提供有力的公益技术平台和数字能力服务保障,在善款筹集、善念传播、善行创意上,不断刷新人们对慈善公益的认知。普惠与小而美公益并举、小红花玩法升级、为公益组织提供“数字化工具箱”……更为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让更多善款被高效筹集应用、更多优秀项目赢得发展资助、更多困难人群获得有力帮扶。在数字化变革的大背景下,慈善公益事业全民化、精准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清晰,这些都为构建第三次分配制度安排提供了关键要素。

可持续慈善需要开阔视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慈善公益必然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展开新考量、探索新领域、得到新升级、实现新转型。当前,不少人对慈善公益的认知还停留在扶危济困、救急救难的层面,这与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需要互联网公益平台更好发挥传播和互动优势,在潜移默化中开阔公众的慈善视野,让慈心善行与党和国家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同心同向。今年“99公益日”坚持问题导向,公益命题与新发展阶段国家的重大战略紧密契合,调动公益机构和社会公众为民生大事帮忙出力,将公众的爱心善意更好地转化成利国、利民、利人的实际行动,在更为广阔的民生领域拓展慈善公益作为。

可持续慈善需要意识养成。深入人心的慈善意识是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之源,是有效履行“第三次分配”的根本保障。今年“99公益日”尝试把以往几天的捐赠盛宴变成365天的细水长流,其社会效益计量从“日”“周”延展到全年。无论是强化后续激励支持和公益数字化建设,还是之前斥资千亿元的“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和“共同富裕专项计划”,都不是一次性投入、一波次热潮,而是为慈善组织、慈善项目提供实打实的资金、技术支持,让优质项目的示范效应持续下去,让重大活动的社会影响持续下去,让社会公众的慈善热情持续下去。与此同时,公益产品的升级覆盖了更多的爱心用户,让普通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场景中也能做公益,积极营造天天向善、事事公益的氛围,推动慈善理念深入人心。

可持续慈善需要道德催动。不同于第一次、第二次分配,第三次分配本身就包含了互助、仁道、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在共同富裕中发挥着第三种作用,填补了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之外的空白。讲好蕴含其中的故事,宣传正面价值取向,能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巨大的精神推动力。今年的“99公益日”充分发挥公益共同体跨界跨业的社会影响力,整合传播优势资源,在互联网公益活动中挖掘好故事,利用互联网媒体传播好故事,激励带动社会各界一起宣传好故事,用慈善公益的道德力量感染人、影响人、鼓舞人、号召人。在此过程中,不仅积极推动“第三次分配”达成,而且提升了受助方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增强了捐助者的成就感、道义感、幸福感,在“共享”中实现“共同幸福”,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正确义利观,传递着新时代的正能量,引导示范更多人投身慈善公益事业。

“第三次分配”如何更好发挥作用,尚需在理论、政策、实践方面不断探索。在此其中如何履行慈善公益的社会担当,今年的“99公益日”开了个好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