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技术
 
生姜高产栽培技术若干问题
编稿时间:2016-07-15 14:49    来源: 岳阳市农业委员会    字体:
 

1.生姜有色地膜覆盖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要用有色地膜覆盖?

有色地膜覆盖的原理是姜的不耐干旱和高温特性。姜的根系不发达,且分布较浅,吸水能力弱,因而不耐干旱。姜属喜温植物,不耐高温,而其苗期正处于炎热的夏季,阳光强烈,气温、地温很高。若无降温保湿措施,姜苗矮小,生长不良,从而导致减产,因此苗期必须采取降温保湿措施。北方传统的方法是地上遮荫,即“插影草”,用谷草、玉米秸、柞树枝等插成稀疏的花篱。近几年,打孔黑膜、遮阳网等材料在山东姜区也逐渐用于生产。通常是在姜播种后趁土壤湿润插在姜沟的南侧(东西向沟)或西侧(南北向沟),高度为60-70厘米,稍稍向北或向东倾斜。这种传统的地上遮荫是一项非常烦锁的工作,劳动强度很大,且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地上遮荫材料成本逐年提高,每年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遮荫逐渐成为限制姜进一步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地上遮荫的理论基础是过去一直认为姜喜荫而不耐强光,但通过近几年对姜需光特性的详细研究发现,午间强光下姜叶片虽有一定的光抑制和光氧化现象发生,但它在长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了较完善的光保护机制。苗期遮荫后,姜的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并未提高,而是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这说明目前地上遮荫对姜生长的主要作用并非只在于降低了光强,而是在降低光强的同时,明显降低了植株冠层的地温和气温,并提高了土壤含水量,这对姜的生长更为重要。为此,我们经过多年试验,研究出利用有色地膜代替地上遮荫的技术措施,此法不仅省工省力,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成本降低82-312元/亩),而且有比地上遮荫更好的降温保湿效果,可更好地改善田间小气候,促进植株生长发育,产量增加8.0-30%,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有色地膜覆盖如何进行?

北方地区种姜多用透明地膜覆盖,即在4月上中旬播种后将透明地膜拉紧覆在沟两测的垄上,使沟底与膜的距离保持15厘米左右,一幅地膜盖2行(幅宽1.1-1.2米)或4行(幅宽2.4米),可比露地栽培提早20天左右播种。有色地膜覆盖即于5月初生姜出苗前将一层黑色地膜覆在原来的透明地膜上,用镰刀背将地膜塞紧。选择幅宽与透明膜相同的黑膜最好,便于操作,也省工省力。

3.生姜的主要特性,应分几个时期进行管理?

姜起源于热带地区,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喜温而不耐寒的特性,植株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左右;它属于中光性植物,在中等强度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由于姜的根系不发达,吸水能力弱,因此不耐干旱。若土壤水分不足,姜植株矮小,产量降低;而且根茎纤维增多,品质变劣。但是,姜也不耐涝,若土壤积水,则生长发育受阻并容易引发姜瘟病。姜对土壤质地要求不严格,无论砂土、壤土或粘土均能正常生长,但不同土质对其产量和品质有较大影响,壤土有利于植株生长与根系发育,产量较高,尤以重壤土最高。它喜肥耐肥,生产1000千克鲜姜约吸收氮6.34千克,磷0.75千克,钾9.27千克,钙1.30千克,镁1.36千克。姜喜微酸性土壤,pH为5-7范围内生长良好。根据生姜的生育特点和管理上的差异,可分为发芽期、幼苗期和旺盛生长期等三个时期。

4.发芽期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技术措施?

从幼芽萌动到第一片真叶展开为生姜的发芽期。此期包括催芽和出苗两个阶段,约需50天左右。幼芽发生过程中完成芽的萌动、破皮、鳞片的发生3个阶段。播种以后,鳞片继续发生,幼芽随之伸长,幼芽基部由根的突起发生数条纤细的吸收根。同时,幼苗逐渐顶出地面,第一片叶很快展开,发芽期结束。发芽期幼芽发生和生长所需的营养主要来自种姜贮藏的养分。因此,种姜的质量与播种质量是影响发芽期生长的主要因素。因此应严格选种,科学催芽,精细播种,创造适宜条件,以保证苗全苗壮。

5.发芽期第一项管理措施是什么?

催芽。培育壮芽是获得姜丰产的首要环节,因为幼芽是幼苗生长的基础,只有健壮的幼芽才能长出茁壮的幼苗,也才能为植株的旺盛生长和根茎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培育壮芽通常按以下步骤进行: (1)晒姜和困姜 于适期播种前20-30天从贮藏窖中取出种姜,洗去姜块上的泥土,平铺在草苫或干净地面上晾晒1-2天,即晒姜。傍晚收进屋里,以防发生冷害。晒姜的作用是:第一,提高姜块的温度,打破休眠,促进体内养分分解,加快姜种发芽速度;第二,减小姜块中的水分含量,防止姜块腐烂;第三,便于淘汰病姜,选择健康的姜种。晒姜应掌握适度,不可过度暴晒,若遇中午阳光过强,应用草苫遮荫,以防温度过高引起灼伤或失水过多,影响幼芽萌发。晒姜结束后,将种姜置于室内堆放2-3天,姜堆上覆盖草苫,即“困姜”。困姜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种姜内养分分解,以利于提早发芽。(2)选种 选择姜块肥大、色泽鲜亮、肉质新鲜、不干缩、不腐烂、未受冻、质地硬、无病虫危害的健壮姜块做姜种,严格淘汰瘦弱干瘪、肉质变褐或发软的姜块。(3)催芽 催芽过程又称“炕姜芽”。北方地区露地栽培多于清明-谷雨进行,而地膜覆盖应在春分前后进行。催芽多采用山东莱芜催芽池法。在房前院内阳光充足处用土坯或砖建一长方形催芽池,池高80厘米左右,长、宽依姜种多少而定。放姜种前先在底层铺10-15厘米的干麦穰,然后将姜种层层放好,随放随在四周塞5-10厘米厚的麦穰或干草。种姜放好以后,再在上层盖5-10厘米厚的麦穰,最后用麦穰泥封住。保持池内温度22-28℃,若达不到该温度,应垒火炕加热。该法堆放姜种不宜超过50-60厘米,否则会因透气不良,上、下温差过大,使姜芽萌发不均匀,湿度大时还可能造成烂种。为此,可根据姜种的多少在池内姜堆上部留1个或几个直径15厘米左右的通气孔,孔中竖插几把麦秸或高粱、玉米秸,使其伸长至顶部以增加池内透气性。20-30天后,芽长至1厘米左右时播种。

6.姜芽大小应如何掌握?

幼芽大小适度标准为芽长0.5-2.0厘米,粗0.5-1.0厘米,形态上要求幼芽洁白鲜亮,芽身肥壮,顶部钝圆,芽基部仅见根的突起而尚未发根。

7.生姜播种的具体步骤有哪些?

生姜播种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选地。播种前首先要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能灌能排、松软透气、呈微酸性的肥沃壤土。施优质圈肥5000-8000千克/亩,过磷酸钙50-75千克/亩,然后将地面整平耙细。第二,开沟施肥。按50-65cm的行距开沟,沟深20厘米左右。将粉碎好的饼肥或煮烂并发酵好的豆子集中施入沟中。一般肥料用量为每亩施饼肥75-100千克或豆子50-75千克,另施硫酸铵15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和硫酸钾10千克,或直接施入氮磷钾复合肥25千克。然后用二齿钩将肥料和土壤混匀,以防灌水时冲走。第三,掰姜。将大块种姜按要求掰成适宜大小。每块姜种上只留1-2个短壮芽,其余的芽全部去除,以保证养分集中供应;姜种大小以50-75克为宜。第四,浇底水。在沟内施足肥后,播种前1小时左右进行。浇水量既要充足,又不可湿透垄面。第五,播种。等底水渗下后,按18-22cm的株距将掰好的姜种排放沟中,幼芽方向保持一致,若东西沟向,幼芽一律向南或东南;南北沟向则幼芽一律向西。放好姜种后用手轻轻按入泥中,使姜芽与沟面相平即可。第六,覆土。种姜排好后应立即用二齿钩将靠近沟底的垄上湿土扒入沟内盖住种姜,然后荡平沟底。覆土厚度以4-5厘米为宜,最后覆盖地膜。

8.幼苗期的发育特点是什么?

从第一叶展开至具有2个较大的分枝时为幼苗期,约需60-70天。这一时期主要生长部位是主茎和根系。幼苗出土后,纤维根数逐渐增加,并发生许多细小的侧根,形成姜的主要吸收根系。在正常气候条件下,主茎以每天1-1.5厘米的速度生长,至苗期结束时,其干物质重量为全株茎干重的66.8%。分枝发生很慢,一般每隔20天左右发生一个,幼苗期结束时,多数植株发生两个侧枝。因此,称“三股杈”。幼苗期叶片的发生开始时较慢,一般在出苗后20天内,每3-4天展开1片新叶。此后1个月,随着侧枝的发生和伸长,新叶发生速率渐快,约1.5天展开1片。

9.幼苗期水分管理应如何进行?

幼苗期植株较小,生长缓慢,需水不多,但此时根系吸水能力弱,对水分要求比较严格。北方正值春末夏初干旱季节,因此不可缺水。在幼苗生长前期,以浇小水为宜,浇水后趁土壤见干见湿时中耕浅锄,松土保墒,以利于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在幼苗生长后期,已进入夏季,天气干热,土壤蒸发量大,消耗水分多,应适当增加浇水次数与浇水量,经常保持土壤相对湿度在70%左右。夏季以早晨或傍晚浇水为好,不要在中午浇水,这样既可防止土壤干旱,又可降低地温。另外,夏季暴雨之后,应以浇跑水的方式及时浇井水降温,俗称“涝浇园”。同时,还应及时排水,以免姜田积水引起姜块腐烂。幼苗期还应注意供水均匀,不可忽干忽湿。不然,植株生长不良,姜苗矮小,新生叶片不能正常伸展而呈扭曲状态(挽辫子),影响姜苗正常生长。

10.幼苗期是否需要施肥?

幼苗期植株生长量较小,对肥料需要量不多,但由于此期较长,且根系不发达,对肥料吸收能力还较弱,应在苗高30厘米左右,发生1-2个分枝时追1次速效肥提苗壮棵,称“壮苗肥”。每667m2可施硫酸铵或磷酸二铵20千克左右。

11.幼苗期还有什么管理措施?

幼苗期杂草较多,应及时清除。近几年来,姜农多在播种后喷洒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已取得良好效果,但要注意使用的药剂种类、浓度和时间,初次使用者须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12.旺盛生长期的生长发育特点和管理目标是什么?

从“三股杈”至收获为姜的旺盛生长期,约需70-80天。此期的特点主要表现生长速度大大加快。一方面大量发生分枝,叶数也相应增多,叶面积急剧扩大;另一方面,根茎也迅速膨大,植株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90%以上。从生长中心来看,这一时期又明显分为两个阶段:从“三股杈”至9月上旬,为旺盛生长前期或称发棵期,仍以地上茎叶生长为主,侧枝大量发生,叶面积迅速扩大,根系继续发生,并有肉质根产生,地下根茎已经形成,姜球数随分枝数的增加而增加,但膨大速度较慢。9月上旬以后,生长中心转移到根茎,此时,根量趋于稳定,分枝速度减慢,叶面积基本达到平稳,叶片制造的养分主要输送并积累到根茎中,为旺盛生长后期或根茎膨大期。此期的管理目标是,发棵期加强肥水管理,促进发棵,形成强大的同化系统,并保持较强的光合能力;根茎膨大期则应促进养分运输和积累,防止茎叶早衰,保证较长的同化时间和较强的同化能力,结合浇水、施肥、培土等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

13.旺盛生长期应如何如进行肥水管理?

立秋前后,姜苗生长速度加快,是幼苗期向旺盛生长期转折的时期。自此以后,植株生长速度大大加快,养分逐渐积累,根茎快速膨大,对肥水需求量明显加大。因此,立秋前后应结合去除地膜进行追肥,称:“转折肥”。一般每667 m2施饼肥75千克,或豆子50千克及磷酸二铵30千克、硫酸钾25千克。追肥方法是:在姜沟北测(东西向沟)或东侧(南北向沟)距植株基部15厘米左右处开深沟,将肥料施入沟中,而后覆土封沟培垄,使原来姜株生长的沟变为垄,而垄变为沟,最后浇透水。 9月中旬,植株地上部生长基本稳定,生长中心为根茎。为保证根茎膨大过程中养分充分供应,可在此期进行第三次追肥,称为:“补充肥”。尤其是土壤肥力低,保水保肥能力差的土壤,一般每667 m2施硫酸铵15-20千克,硫酸钾15-20千克或复合肥25-30千克。追肥时,可在垄下开小沟施入,亦可将肥料溶解在水中顺水冲入。旺盛生长期姜的地上茎叶大量发生,蒸腾面积迅速扩大,地下根茎开始膨大,因此,需水量逐渐增多。为满足姜旺盛生长对水分的需求,一般每4-6天浇一水,经常保持土壤相对湿度75-80%。收获前2-3天浇最后一水,以保证姜收获后根茎上带些泥土,便于贮藏。

14.生姜栽培过程中还有哪些管理措施?

第一,培土。姜根茎生长要求黑暗湿润的环境条件,因此需随根茎的膨大和姜球增多逐渐培土。山东姜区一般于立秋前后去除地膜和追施转折肥的同时进行第一次培土,把原来垄上的土培到植株基部变沟为垄。以后结合浇水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培土,逐渐把垄面加宽、加厚。为根茎生长创造湿润、疏松、肥沃的土壤条件,以促进其充分膨大,提高产量和品质。第二,及时防治病虫害。姜腐烂病(姜瘟)、斑点病、碳疽病及近几年才有的癞皮病是生姜常发生的病害,其中姜瘟和癞皮病危害最大。虫害有姜螟虫、小地老虎、甜菜夜蛾、蓟马、异形眼覃蚊等。应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动态,以防为主,加强防治。第三,适时收获。姜不耐霜冻,因此初霜到来之前(北方10月下旬)应及时收获,收获前3-4天,先浇1次水,使土壤湿润。然后用锨或镢头将整株刨出,轻轻抖落根茎上的泥土,将茎秆自茎基部折下或用刀削除,清除须根和肉质根,随即入窖贮藏,勿需晾晒。若鲜姜用于腌渍、加工姜芽等,可提早至9月下旬-10月上旬收获。此时根茎含水量高,组织柔嫩、纤维少、辛辣味淡,加工产品品质好。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