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网转载

[湖南发展成就巡礼·脱贫攻坚篇] 新化县:搬进“优居”谋致富

编稿时间:2019-09-01 00:00 来源:人民网 浏览:

  地处高寒山区、水淹库区、石灰岩干旱区“三大贫困带”,新化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重、难度大。面对挑战,新化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搬进“优居”谋致富

  “米家没米,田家没田;讨不到婆娘,赚不到钱。”曾经,新化县水车镇深度贫困村原米家村和田家村流行着这样一句俚语。两村平均海拔在900米以上,交通不便,土地贫瘠,饮水困难,群众生活极为贫困。

  8月28日清晨,水车镇水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早已热闹起来,楼下的市场人声鼎沸。70岁的贫困户邹新清笑着说:“现在搬到山下来了,不仅住进了新房子,周边还有学校、卫生院、车站、超市。”

  新化县是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最重的县市之一。如今,533栋安置房拔地而起,近万户贫困户告别“陋室”,搬进了“优居”,3万多难以就地脱贫的群众安居乐业、奔向幸福生活。

  搬出“穷窝”天地新

  水冲式厕所、独立厨房、落地阳台、家具齐全,几乎可以拎包入住。

  8月29日,在新化县西河镇河西安置点,贫困户廖佰文迫不及待地向记者展示新家。一年前,廖佰文一家6口还借住在村里的养猪场里,对于现在的新家,他格外珍惜,每天都要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不是简单的“一搬了事”。

  在房屋配套上用足本钱——新化县实施“拎包入住”工程,对所有安置点的住宅统一进行简易装修,实现贫困群众直接入住的愿望。

  在项目建设上下足功夫——新化县严格按照“统一规划选址、统一施工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建设风貌、统一质量监理、统一建设招投标”的“六统一”要求,做到质量可靠、配套完善。

  同时,在选址上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让集中安置点靠近“旅游景区、乡镇或行政村中心区域、县乡产业园区和县城区”,着力打造易扶新村。

  据统计,全县124个集中安置点中靠近景区、产业园区的有21个,靠近城镇的29个,靠近行政村中心的71个。其中,水车、奉家等乡镇,依托景区将易扶新村建设成了旅游商品、旅游服务的集散地;西河、琅塘、温塘等乡镇,依托高速公路及其连接线,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发展成为集物流、商贸、加工等于一体的新型城镇综合体。

  更换“穷业”渠道宽

  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是总要求,“可发展、能致富”是硬道理。为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新化县多管齐下,因地制宜,为贫困群众开辟多元化增收渠道。

  在靠近景区的地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及配套服务业,引导贫困群众积极投入文化旅游发展;在高寒山区,培育茶叶、中药材、油茶林、高寒蔬菜等农业产业基地,让搬迁户以土地入股、小额信贷入股等形式参与到基地建设或合作经济组织中来;在主要产业基地或偏远山区,建立电商服务站点,利用电子商务渠道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

  在琅塘镇五星安置点,“楼上居家,楼下就业”成了常态。每天清晨,一群农村妇女便挎着小包,走进楼下的工厂,开启一天的“上班时间”。在今科电子科技公司,50余名“蓝领族”忙得不亦乐乎,理线、配件、测音,一条条精致的耳机线快速组装。

  为搬迁贫困户谋划好了出路,新化在西河镇探索推行“1+3+X”建设模式。第一层建门面,上面三层为住宅,“X”即发展多种配套产业。“1+3+X”建设模式的推出,受到广大搬迁群众的青睐。3年来,全县累计有53个项目共265栋安置房实行了“1+3+X”建设模式,1万余名贫困群众获得稳定收益。

  改变“穷貌”展笑颜

  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从搬进新家的那一刻开始,喜庆的氛围一直笼罩着上梅街道鸿兴安置点。8月下旬傍晚时分,许多搬迁户在村党总支书记王艳桃的带领下,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

  鸿兴安置点由原三湾、集丰、民主3个村的搬迁户,共87户380人组成。各地搬来的老乡亲告别了原有的生活方式,部分群众对于新生活尚不适应。广场舞就成了增进大家感情的“催化剂”。

  “我们在安置点组建了上梅红鸿兴志愿者服务队,帮助搞农业生产、解决矛盾纠纷、照顾老人小孩、清理环境卫生等,整个小区成为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王艳桃介绍。

  为了让3.4万易地搬迁安置的贫困群众尽快融入新生活,各地党委、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各安置点自主组成业主管理委员会,设立楼长、栋长,对安置小区的公共服务进行自主管理。有的还建立了志愿者服务队、文艺表演队伍等,通过公共服务构建新的“朋友圈”。

  打开新化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作战图,4960公里道路,将126个集中安置点编织成一个大大的同心结,平均每10公里就有一个“高档小区”,如同繁星般密布。(记者 周俊  见习记者 邹娜妮 通讯员 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