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平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岳阳市统计局2010-06-10 00:00
浏览量:1|| | ||

县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县人民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凝心聚力谋发展,创新克难求突破,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综合

坚持科学发展,致力赶超,综合实力在幅提升,2007年全县完成地方生产总值7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831万元,同比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239089万元,同比增长17.4%;其中:工业增加值186076万元,同比增长21.9%,第三产业增加值289377万元,同比增长14.5%。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6∶32.1∶41.3调整为28.2:32.5:39.3。

围绕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五句话二十个字”的要求,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基中包括有种粮直补、油价综合补贴、早稻播种补贴三项补贴,全年此三项分别发放资金829万元、1954万元、348万元。

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新的突破。招商引资项目89个,新上过亿元的项目8个。新签约的中国小城镇发展改革(平江)示范基地项目一期投资就过亿元。

二、农业

农业生产发展平稳。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2802万元,同比增长6.8%。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89900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225950亩,粮食总产量500237吨。早稻348300亩,产量121905吨,中稻237150亩,产量120947吨,晚稻413100亩,产量198496吨。经济作物中,油菜播种面积180000亩,产量20947吨,棉花播种面积10050亩,产量1008吨,花生播种面积44250亩,产量5441吨,蔬菜播种面积168000亩,产量336112吨,瓜果播种面积14400亩,产量1825吨。

畜牧业发展良好。全年牲猪发展186.1万头,比上年增长6.4%;年内出栏110万头,同比增长10.1%;牛发展21.28万头,比上年增长3.45%,年内出栏6.93万头,同比增长5%;山羊发展57万头,比上年增长3.6%,年内出栏31万头,同比增长3.3%;肉类总产量达到81585吨,比上年增长2.6%。

渔业生产稳中有升。水产品产量达6837吨,增长5.2%。

农业生产条件进步。年末农业机械总量41163台,同比增长7.2%,总动力462826千瓦,比上年增长7.9%。

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商品粮重点县,全国生猪百强县,全国品牌茶生产基地,全省大豆产业化、肉牛养殖重点县。旺云米业进入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行列,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1家。

林业总产值完成63066万元,其中:林木的培育和种植5917万元,抚育和管理240万元;木材的采运完成产值9531万元。均比上年有所增长。全年造林面积23013亩,森林覆盖率60.34%。林木绿化率66.12%。主要林产品产量中,木材产量14.3万方;楠竹产量256万根。

全县楠竹面积250979亩。07年底止累计退耕还林面积1.24千公顷。

三、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县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41010万元,比上年增长36.1%,其中,规模工业实现产值423751万元,比上年增长42.4%。全部工业增加值186076万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28590万元,比上年增长30.5%。规模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132吨标煤。

工业经济效益回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盈利的102家,实现利润11372万元,亏损9家,亏损额1725万元,亏损面为8%,盈利相抵后,利润总额9647万元,比上年净增1842万元;上交税金10761万元,比上年净增612万元.

集聚项目,集群产业,新型工业化得到大力推进,通过招商引资,平江工业园已初具规模,入园企业27个,开工投产8个,“工业西进”战略逐步突进。矿产加工、机械电子、再生资源、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

华龙今麦郎方便面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山润茶油”、“泰美竹地板”被评为省级金奖产品,“旺云牌”生态米、“金寿牌”药膏成为全省著名商标。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7028万元,比上年增长35 %。城镇以上完成182245万元,比上年增长37.7%。

房地产开发平稳发展。全年共完成投资4300万元。全年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04517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75211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6882万元。新建成投入使用的有伟业房地产公司开发的滨江花园和佳兴房地产公司开发的佳兴花园。

建筑业发展平稳,全年建筑业总产值为417531万元,比上年增长4.2%。城乡基础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交通建设中的106国道平江段改造动工,通乡油路、通村水泥路改造火热,电力建设和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五、运输邮电及通信业

交通运输增长迅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541.85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20780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完成45310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县年末住宅电话用户达146726户,比上年增长25%。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48.5%,住宅电话入户率为43.2%。移动电话用户167530户,比上年增长34.2%。国际互联网用户11691户。比上年增长78.6%。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921万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县以上零售额62889万元,比上年增长19.1%;县以下零售额81012万元,比上年增长113.9%;我县贸易在去年增长的平台上,今年又上了新台阶。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形势喜人。财政总收入32674万元,比上年增长16.81%,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927.66万元,比上年增长8.33%。财政总支出94516.02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91121.85万元,比上年增长25.11%。

金融形势稳定。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54693万元,比年初增长21.2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36650万元,比年初增长18.19%;储蓄存款余额为372589万元,比年初增长18.23%。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16765万元,比年初增长6.05%,其中短期贷款为167891万元,比年初增长1.4%;中长期贷款为48589万元,比年初增加31.3%。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险费收入6199万元,比上年增长43.8%,全年支付各种赔款754万元,比上年减少21.3%。

八、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全县争取列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5个,其中国家级重点项目2个,省、市级项目3个,争取上级拨款128.3万元;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96亿元,利税9500万元,比去年分别增长67%、 60%;申请专利29项,新增民营科技企业2家,取得科技成果1项。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共有完全中学4所,高级中学3所,

在校学生17246人;职业高中6所,学生6130人,初中59所,在校

学生32641人;小学320所, 247个教学点,共有在校学生66944人; 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94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巩固率100%;小学升初中率达99.7%,巩固率97.6%,高中巩固率90%。

改善办学条件,投入资金1443万元改造危房32700平方米,已全部完成。已对138828名学生进行了“两免一补”, 免费金额3005万元。

九、文化和卫生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县现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个,县级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27个,县级图书馆1个,乡镇图书馆1个,纪念馆1个,电视台24 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0%,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2%。群众文化活跃,九龙舞、平江花灯编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县共有各

类卫生机构35个,其中医院31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

中心(防疫站)1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245张,其中医院实

有床位741张。医卫技术人员1869人,其中执业医生589人。

至2007年,全县参加职工医疗保险32776人;在全市率先启动城镇医疗统筹,参保人数达134027人;启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参合人数698325人,参合率为85.6%。18所卫生院改扩建已全部竣工和交付使用。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继续得到加强。年末全县环保系统共有环境监测站6个,环境监测人员40人。完成限期治理大项目5项,完成限期治理投资额800万元。县城区大气符合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符合国家地表水标准。综合治理城乡生态环境。去冬今春共植树造林3万亩,为年计划的150%;新建农村沼气池4820口,解决农村不安全饮水36819人。

十一、生态旅游

旅游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利用。幕阜山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福寿山至汨罗江单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石牛寨评为省级地质公园,平江进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杜甫祠文化怀古游,“汩水之源,将军之乡”等旅游品牌的打造,将为我县经济发展带来活力。旅游开发来势看好,新开发了石牛寨、纯溪小镇等旅游项目,全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亿元。创建生态县,着力生态示范区和绿色产业示范区建设取得良好社会效益。提升城市品位,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工作全面展开,秀美、和谐的人居环境逐步形成。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104.29万人,在总人口中:男性54.84万人,女性49.45万人,城镇人口31.67万人,农村人口72.62万人,城市化率30.4%。控制人口增长取得显著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4.58‰。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55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2702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各种社会福利性收养单位31个,福利性收养单位床位983床。全县城镇困难户得到救济人次为19830人,农村为31621人,临时救济人次为7140人,农村为6723人,国家定救人次为923人,农村为290人,传统救济人数31621人,五保户得到救济人数为11806人。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巩固。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9754人,参加失业保险22001人,全县16416名离退休老人老有所供养,36265名医保对象病有所医治,14243名工伤保险对象工伤有所救治,致残有所补偿,抚恤对象生活有所保障,31885名失业保险对象失业有所救助,36060名生育保险对象有所保险。全县114120名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32000名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