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思考

来源:华容县统计局2011-09-05 00:00
浏览量:1|| | ||

  华容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岳阳市西境,因战国时楚灵王建章华台,筑容城而得名。辖区总面积1606平方公里,人口73万人。近几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四化两型”战略 ,深入践行“民本岳阳”执政和发展理念,狠抓“四县一中心”建设(全县新型工业先导县、全县现代农业示范县、全县生态环境宜居县、全省社会管理先进县、湘鄂边区域物流消费中心),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3亿元,同比增长16.1%;实现财政总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316元,同比增长16.5%;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463元,同比增长15.1%。县域经济连续三年进入全省20强行列。去年华容县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新农村建设、粮食生产等工作均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

  一、我县县域经济发展成效及特点

  1.突出农业生产化,农业已迈上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工厂化、园区化加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市场化、品牌化营销的发展之路。我县在认真落实省市要求、切实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工厂化、园区化加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市场化、品牌化营销,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升。一是突出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全县已形成优质棉、优质粮、优质油、特色菜、特种鱼、速生林等六大优质农产品基地,其中标准粮田建设、优质棉花生产基地被确定为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基地和棉花生产示范基地,东湖渔场、蔡田湖渔场成为全国农业标准化养殖示范区。今年,全县优质水稻复种面积达145.9万亩,优质棉花面积达50万亩,双低油菜面积达73万亩,高效蔬菜复种面积达35万亩,水产品养殖面积达35万亩,生产规模、产量、产值均居全省前列。二是突出工厂化、园区化加工。已发展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200余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1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2005年的46.2%提高到2010年的55%。三是突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全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达147个,带动农户72013户。洞庭养鸽协会、银华棉花合作社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四是突出品牌化、市场化营销。鼓励涉农企业和生产基地争创品牌,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6.4万亩,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品种(品牌)34个。其中,华容芥菜、华容黄白菜苔、华容潘家大辣椒、华容芦苇笋等获得了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插旗菜业的“插旗”牌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2、突出新型工业化,工业已形成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型产业加快发展,规模企业成倍增长,园区建设推进异军突起的崭新格局。我县始终坚持把工业放在主攻地位,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做大做强有资源优势的传统纺织产业。坚持“粗纺起家、精纺发家、服务当家、品牌立家”发展思路,编制了华容纺织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纱线业、服装业发展等8个分规划;与天津工业大学合作组建省级纺织技术工程中心,指导和促进全县纺织企业全面升级改造;狠抓产品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大力开发特种纺线、异形纱线和特色巾被等适销对路的纺织产品。全县在建、投产纱锭已达55万锭,总量居全省第一,并已相继成为“湖南省纺织产业基地县”、全国特种纺线基地、全国主要异形纱产地。目前,正大力推进从生产平纱、竹节纱向紧密纺、彩棉纺转型,从纺纱、印染为主向纺、染、织(布)、制(衣)共同发展转变。二是赶超发展高新产业。不断完善各项优惠措施,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全县已初步形成以华青、华东纺织为龙头的特色纺织,以华信板材、万里石材为龙头的新型建材,以华润雪花啤酒、何强食品为龙头的酒类食品,以海济药业、福尔康卫材为龙头的医药卫材等四大产业集群雏形。在光伏电子产业方面,已引进和新建华忆电子、力博科技、润华新能源等一批骨干企业;机械制造业方面,新上了奥迪斯电梯、矿山机械等重点项目。三是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坚持“一企一策”,促进骨干企业加快成长。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已达146家,5年净增71家。其中,华威油脂已在天津股权交易所上柜交易。华润雪花啤酒在整体收购原兴华啤酒厂后实现重大跨越,累计投入4亿元,年产能达到20万千升,并实现了雪花啤酒高档产品在湖南的本土化生产,近年已累计上缴税收1.3亿元。四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已按“一园三区”(石伏工业小区、三封工业小区及洪山头工业小区)构架,编制了15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累计投入3.7亿元,已完成园区水、电配套,形成“四纵两横”路网骨架;建成行政服务中心和高新技术项目孵化中心;成立华容县海源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工业园融资、开发、基础建设和管理。目前,园区建成面积已达4.3平方公里,入园规模企业68家。

  3.突出建设区域消费中心,三产业呈现思路明晰、设施改善、生态新颖、 特色凸显、效益增长的喜人景象。我县以建设湘鄂边区域消费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提升消费层次。一是抓规划编制。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完成了湘鄂边区域消费物流中心建设规划编制和审定工作。二是抓市场建设。近几年来、已新建和扩建各种专业市场18个,年购销总额达30亿元以上,辐射范围涵盖了周边6县1万多平方公里,400多万人口。三是抓物流发展。已发展有资质的物流企业(办事处)22家,物流市场4个。去年物流实现税收1100多万元。四是抓房地产开发。相继启动或建成了湘溢花城、绿景现代城等23个高质住宅小区开发项目,规划总面积300万平方米,已建成14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7.8亿元。五是抓特色餐饮业。县内三星级酒店已达3家,并建成了华容人家第一批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启动了四星级酒店建设。六是抓特色旅游。依拓本土资源进行特色旅游开发和投资,有何长工纪念馆等5旅游资源纳入了全国 “红色旅游”线路,桃花山省级森林公园、小墨山核电厂址景区、禹山风景区等资源纳入了省级开发项目。

  4、突出建设秀美城乡,城乡已形成规划有力、建设有序、管理有方与活力迸发的生动局面。我县坚持以水清树绿、街净路畅、灯亮墙美为基本要求,加快推进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县城已形成“两横三纵”五条十里长街道路骨架,建成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万,并已连续12年获评全省文明卫生县城。以此为基础,全县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集镇为辐射、以主干道路为骨架、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城镇发展格局。在县城转型发展上,一是加强规划控制。投资1600万元,先后完成了《华容县城镇规划体系》、《华容县城市总体规划》、《华容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全局性规划修编,并聘请专业机构,编制和完善了交通、绿地、工业等30多个专项规划,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城市发展规划体系。同时,加强重大规划项目审查和控建拆违力度,在岳阳市率先实现了“零违建”目标。二是大力改旧拓新。坚持新城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亮点打造与盲点改造相结合,“十一五”以来,累计投入16.1亿元,续建、新上了一批城市改造和新建重点项目。总投资5.8亿元的沿河北路旧城改造工程,其征地拆迁和土地平整已全面完成,正在抓紧地面施工;总投资9.8亿元的田家湖生态新城已完成规划编制。三是完善配套设施。采取招商引资和政府投入相结合方式,先后建成了人民广场、沱江广场等114处休闲景点,完成了城区管道燃气建设,硬化小街小巷55条,并对大街小巷进行了全面亮化。四是推进文明建设。以争创全国文明县城为龙头,统筹推进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交通管理模范县城、社会治安模范县城“五创”工作,提升了县城管理水平和市民文明素质。在新农村建设上,一方面持之以恒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志愿者行动和“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已累计募集新农村建设资金3700多万元,对接项目231个,兴建基地111个。其中,铭泰优质稻种植基地已进入省级“万企联村、共同发展”示范项目行列。另一方面加强农村通畅通达公路建设。已硬化了通乡公路148.9公里、通村公路1370公里、通组公路196公里,全县9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同时积极引导农民改水、改厕、改厨、改栏、改坪。目前,全县农村实现了“五改”的农户已达2.4万户,家庭绿化达6万户,户用沼气池达3.5万口。

  5、突出改善民生,全县已形成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群众所得实惠逐年增加、人民居住环境逐步改善的良好态势。始终坚持惠民优先,初步建立了公共财政框架。五年来,共完成民生支出23.25亿元,约占同期财政支出总额的50%。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入达到17316元,是2005年的2.4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63元,是2005年的1.89倍。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达到67.2亿元,人均居岳阳市第一,总额居岳阳市第二。一是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湖区农业共同生产费全部取消,乡镇全面实现“零收费”,村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更加规范,每年的涉农补贴发放都在1亿元左右。二是不断完善保障体系。在帮扶弱势群体上,基本实现了城乡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医疗保障上,形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完备医疗保障体系;养老保障上,先后改扩建农村敬老院21所,新建农村五保之家27所,实现了乡乡都有敬老院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县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7295人,比“十五”净增114951人。今年,全县范围内启动了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住房保障上,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验在全省推广,共完成了1477栋爱民安居房的建设,为2437名特困群众解决了“住房难”的问题。三是加快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启动了马鞍山新区标准学校、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等一批重大民生工程。特别是社会广泛关注的县城安全饮水三大工程顺利推进、收到实效。其中,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全面竣工,二水厂改扩建投入运行,县城日供水能力已由过去的2.8万吨提高到5.8万吨;长江引水工程已由国家水利部正式批准纳入华容河综合治理项目。四是强化环境保护。狠抓资源节约,坚持环保“三同时”,近三年主动放弃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项目14个、资金2.7亿元以上。加强节能减排,加大对企业污水生化治理项目的监督,对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坚决实行限期治理和关停,依法关闭地下炼筑厂、水泥厂等污染严重企业19家,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加强污染整治,先后启动和完成了一批大型环保工程建设。其中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营,日处理污水达2万吨,每年向华容河减少污水排放580万吨;桥东“黑水沟”综合治理完成;鼎山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工程已基本完成。深入开展了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万庾镇、东山镇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塌西湖村等11个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城乡居民居住环境、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二、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尽管近几年我县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一线防洪大堤和垸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的抗灾保收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县内病险山塘水库整治不到位、机埠更新改造滞后、沟渠淤塞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加上近几年来气候变化无常,灾害性天气频发,农业的抗灾保收能力仍然十分脆弱。去年8月上旬的暴雨、今年的春夏连旱等均给我县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

  二是发展资金严重不足。一方面是我县是农业大县,属于吃饭型财政,县乡两级财力有限,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到财力的遏制;另一发面,银信部门贷款门槛较高,县内企业很难争取到更多的贷款支持。如我县有棉花收购加工企业40多家,每年需要棉花收购加工资金5亿元以上,而县内授信的棉花收购加工企业仅4家,去年获得棉花收购加工贷款资金不足1亿元。

  三是当前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我县农业人口59.5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1%。据我们调查,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80%以上的年龄在45岁以上、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这些人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新耕种模式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县内企业生产一线工人的年龄80%以上在35岁以上,一方面是农村剩余劳动较多、出省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员较多,另一方面是县内工业企业招不到高素质工人,面临着较严重的用工荒。

  四是面临着如何走出一条适合华容县情、有华容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的困惑。一方面是国家主体功能定位洞庭湖区属工业限制发展、农业充分发展区,政策层面上要求我县大力发展生态、环保、高效、有机型农业。而另一方面我县财力十分有限,农业对县财政的贡献较小,如不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增加财政收入,那么,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又将是一句空话。因此,如何发展县域经济、走一条合适我县县情、有华容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面临两难选择。

  三、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

  1、研究制定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税收、财政、土地等方面出台更优惠的政策。

  2、降低信贷门槛,增加信贷规模,切实帮助解决发展县域经济的资金瓶颈。

  3、加大对洞庭湖区域县市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力度,在国家项目安排上给湖区县市更多的倾斜,切实提高农业抗灾保收能力。

  4、增加对农业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县、乡两级机构正常运转。

  5、营造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招大商、招好商,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力。

  6、注重城乡居民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其技能和综合素质。

  四、统计部门如何服务县域发展

  统计部门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作为统计部门如何来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已显得尤为重要。

  1、要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深入乡村、企业、广泛调查,掌握一手材料、认真分析、综合,多出高质量、有水平的调研文章,为县域经济发展、特别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提高参谋能力。

  2、要在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上下功夫。抓好区域统计和部门统计等基础性工作,确保数据源头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力求客观形象地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的成果。

  3、要在纵横联系衔接上下功夫。广泛收集市内兄弟县市和周边县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多对比、多分析,多出“金点子”,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