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半年,岳阳市社会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商品价格稳定,消费市场购销两旺,总体运行平稳,增速较上年同期有所回升。上半年,全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5.8亿元,同比增长11.3%。销售额按区域完成情况看,城镇完成521.5亿元,增长11.2%;乡村完成74.3亿元,增长11.9%。按行业完成情况看,商品零售业完成513.4亿元,增长11.1%;餐饮业完成82.4亿元,增长12.6%。
一、上半年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
1、居民消费增长强劲。上半年,由于元旦、春节、元宵节、五一节、端午节等节日比较集中,居民消费欲望较强,购买力得到了有效释放。各商家为了抢抓商机,通过延长营业时间,利用节假日、季节变换等有利时机,积极营造和谐文明的购物环境和消费氛围;以诚信经营,特色服务为主题,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既渲染了节日气氛,又促进了商品销售。节日期间,各大商场商品供应充足,品种齐全,种类丰富,全市消费品市场呈现购销两旺的良好局面。
2、城乡市场同步增长。上半年,城镇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21.5亿元,同比增长11.2%;乡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4.3亿元,同比增长11.9%。随着消费环境和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城乡消费品市场同步发展,但城镇消费仍占居主体地位。
3、破零减负形势较好。据统计,全市550家限额以上法人企业中,1-6月负增长企业62家,占比11.3%,比去年同期减少10家。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减少4家、湘阴县减少3家、岳阳县减少2家,其他县市区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1-6月无零售企业26家,占比4.7%,比去年同期减少6家,其中岳阳楼区、湘阴县、屈原管理区各减少2家;1-6月少零售企业12家,比去年同期增加4家,占比2.2%。
4、重点企业业绩有好转。全市年零售额过亿元的限额以上重点企业134家,今年1-6月零售额达到144.4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11%。尤其是“二桶油”数据较为理想,如中石化今年1-6月实现增长5.35%,中石油1-5月实现增长17.56%,与去年同期数据相比均有较大幅度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展不平衡。城陵矶新港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君山区、临湘市等单位限上法人增速缓慢。如城陵矶新港区1-6月限上增速负15.3%,低于全市平均增速27.8个百分点;经济技术开发区1-6月限上增速0.5%,低于全市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岳阳楼区1-6月限上增速11.5%,低于全市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南湖新区1-6月限上增速11.6%,低于全市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临湘市1-6月限上增速12.2%,低于全市平均增速0.3个百分点。
二是少数权重企业增长乏力。134家过亿元企业中有18家企业出现了负增长,拉低了全市的平均增速。
三是各类商品销售增长不均衡。增长来势较好的机电产品及设备类、金银珠宝类增速均达到30%以上,体育娱乐用品类、其他类和烟酒类增速均达到20%以上;而家具类和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出现负增长,成为社零增长的短腿。
三、存在的困难
一是限上企业培育入统困难。目前省统计局对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审查越来越严格,数据核查也愈加细致。去年我市虽然新增了58家企业,但今年1-3月份共清退了62家不符合要求的企业,目前仅存550家企业,较去年减少了4家。如果限上企业培育速度不能及时跟上的话,限上企业规模会越来越小,对我市社零统计将带来不利影响。
二是社零统计数据采集困难。入统企业普遍反映增加了企业工作负担,不愿报数据。担任该项工作的企业统计员认为增加了工作量、又没有任何报酬,存在消极怠工现象。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1、加大限上企业培育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小微企业培育力度,打造限上企业后备力量。对基本单位名录库限下企业中接近标准的企业,有针对性制定扶持政策,重点培育,成熟一家申报一家,及时申报纳入限上统计范围。对发展前景好、已达到或即将达到限上标准的个体经营户,会同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引导转型升级为企业,并及时申报纳入限上企业联网直报范围。对新注册批零住餐企业进行认真核查,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纳入“限上”企业入库统计。
2、提高统计质量。切实解决社零统计填报工作中的漏报、误报、填报不规范、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让基层统计人员全面、系统地掌握和了解社零统计的标准、口径、计算方法和数据的来源,提升基层统计人员的能力和业务水平,从源头上提高社零统计报表的质量,重点要抓好限上企业特别是新增限上企业的业务培训工作。
3、加强统计协调。加强与统计、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沟通衔接,形成工作合力,实现信息互通,信息共享,督促企业依法统计,依法上报相关数据,做到应统尽统,应报尽报,既要挤出虚假统计“水分”,更要挤出瞒报少报漏报的统计数据,全力提高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4、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大力发展面向居民的便利购物、大众餐饮、家政、再生资源回收等便民服务业,拉动城乡消费。扩大家电等大宗消费,推动文化、健身等新型消费,提升消费层次和质量。围绕便利消费、网购消费、品牌消费和安全消费,重点开展好中秋、国庆等节假日的促销活动,适时引导居民将消费需求重点转向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和旅游等方面,大幅提升城乡居民和外来游客在三产服务领域的消费。鼓励和推动新型电子产品、智能家电、节能环保汽车、环保家居建材等绿色循环消费。积极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发展智慧消费、体验式消费、无店铺消费、定制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进一步挖掘和扩大消费热点。
5、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通过扩大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促进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通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多种途径带动农民增收,努力解除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从而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切实减轻城乡居民的支出负担,让老百姓腾出更多的收入用来消费,吸引本地消费者在本地消费,使“消费”在拉动市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6、推动乡村消费市场发展。乡村消费市场总量远远低于城镇消费市场,乡村的消费潜力仍需开发和挖掘。针对乡村商业网点少的现状,根据区域、消费层次不同,相关部门应积极推进乡村市场建设,引导和支持大中型及连锁流通企业向乡村拓展,增加经营网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推出各种适合乡村特点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引导农民扩大消费,努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充分释放乡村市场的消费空间和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