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岳阳工商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我局的总体思路是:以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使命,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和省局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牢牢把握“四个只有”,着力构建 “四大”(大服务、大监管、大维权、大发展)工作格局,在服务、监管、执法和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创新思维,改进方法,提高水平,不断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各项 工作发展,为促进民本岳阳和谐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服务发展
紧扣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履行职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作文章,在推进商标战略、提升经济竞争力上下功夫,在服务就业再就业、促进新农村建设上求实效,更好地服务民本岳阳。
(一)大力促进市场主体发展
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办事流程,进一步消除市场障碍,放宽准入条件,坚持非禁即入,营造良好的全民创业环境,鼓励全民创业。支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 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电动汽车、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支持引导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水资源循环利用、 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加工项目等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企业发展,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充分运用登记注册窗口和注册代理机构的 力量,进一步做好对登记注册的指导服务工作,积极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到2015年,全市市场主体达到21.4万户,其中:内资企业达到4900户(国企改 制,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私营企业达到10500户(扣除2010年注销数、吊销户数3557户)、个体工商户达到19.8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 850家、外商投资企业达到230家。“十二五”期间,围绕岳阳市经济建设发展目标及加快发展的主导产业,根据国家《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增加总量、 扩大规模、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原则,通过营造环境和改进服务,在扩大引资规模的同时,不断提高引资的质量。利用外资将在十一五基础上保持平稳增长,力争 到2015年,实现实有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户数达到230户,投资总额突破50亿美元,注册资本突破20亿美元的目标;实现我市实有外商投资企业数 量、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在全省的比重有较大提升。其中:2011年注册登记20户,2012年18户,2013年20户,2014年22户,2015年 24户。
岳阳市市场主体五年规划
单位:(个)
年度 |
合计 |
内资 |
私营 |
个体 |
农合 |
外资 |
2010年 |
154764 |
5823 |
5536 |
143109 |
364 |
137 |
2011年 |
166664 |
5555 |
6536 |
154109 |
464 |
157 |
2012年 |
178464 |
5255 |
7536 |
165109 |
564 |
165 |
2013年 |
190444 |
5155 |
8536 |
176109 |
644 |
185 |
2014年 |
202450 |
5055 |
9536 |
187109 |
750 |
207 |
2015年 |
214395 |
4900 |
10536 |
198109 |
850 |
231 |
岳阳市市场主体五年规划图表(个)
(二)深入推进商标品牌战略
充分发挥商标战略示范城市的作用,深入推进商标品牌战略,围绕岳阳十大产业,尤其是石化、造纸、能源、再生资源等产业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商标,争创一批驰 名、著名商标,确保我市新增注册商标每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幅度,到2015年底,全市拥有有效注册商标由2010年的5552件增加到10000件以 上,中国驰名商标由2010年的11件增加到18件以上,湖南省著名商标由2010年的95件增加到150件以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到3件以上,70% 的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都拥有注册商标。
岳阳市“十二五”期间注册商标发展规划(个)
岳阳市“十二五”期间中国驰名商标发展规划(个)
岳阳市“十二五”期间湖南省著名商标发展规划(个)
(三)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
继续推进“红盾护农”。探索实行农资经营户分级管理,全面推广运用农资快速检测仪,提高农资产品监管能力和水平;继续推进“品牌兴农”。积极指导农民、涉 农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注册农副产品商标,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继续推进“创业富农”。认真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村创业 主体的培育力度,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继续推进“合同助农”。规范涉农合同管理,认真调解涉农合同纠纷, 严厉查处涉农合同违法行为。通过强化监管,加强引导,到2015年,合同签约率由2010年的48%上升到90%,其中农民自销产品的签约率由2010年 的10%上升到60%,合同完全履约率由2010年的65%上升到90%,拍卖行为备案规范率由2010年的85%上升到100%;继续推进“经纪活 农”。积极支持农村经纪人健康发展,确保每年发展农村经纪人300人以上,到2015年,全市农村经纪人由2010年的4300人增加到5800名;推进 诚信市场建设。大力推进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和诚信市场建设,使我市的市场建设管理水平与城市的发展同步,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创建3个诚信市场和2个农 村文明集市,到2015年,使我市诚信市场达到15个、农村文明集市达到10个。
(四)全力促进就业再就业
进一步落实国家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人员自主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积极支持国有企业主辅分离,开展多种形式 经营,安置下岗分流人员;大力支持发展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业,不断拓展再就业空间;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等就业人员,拓宽就业 渠道。
二、市场监管
以“五无”监管区(无无照经营、无假冒伪劣、无传销、无消费投诉积案、对工商干部无举报)创建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办案力度,围绕老百姓 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红盾护农、打击传销、商标广告等专项整治行动,查办一批大要案件,着力维护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
(一)无照经营清理整治
积极争取地方党政重视,把整治无照经营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围,形成由地方政府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分类监管,协作配合,集中整治无照经营的机 制。继续组织市场主体普查,加强市场巡查,开展专项行动,确保市场主体普查率达到100%,无照经营掌控率达到100%。
(二)流通环节商品质量监管
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实施动态监管,抓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建立食品安全警示制,大力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有序扩大个体工商户食品流通许可在基层分局(所)的 授权,切实强化对食品流通许可证发放工作的规范管理。全面推广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对乳制品、食品添加剂、节日和季节性食品、农村市场食品进行集中 整治,着力解决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到2015年,全市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平均持证持照率由2010年的65%上升到90%,食品经营者建立 自律制度率由2010年的65%上升到90%,年均增幅都达到5%。
全市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平均持证持照率(%)
全市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建立自律制度率(%)
(三)打击传销
成立由政府主导,工商、公安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的专业打传队伍,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组织开展“集中”和“两节”打击传销行动,查处一批传销大要案件。 加大打击传销的宣传教育力度,深入开展创建“无传销社区”、“无传销校园”等活动,发挥基层作用,形成群防群治的执法合力。到2015年,全市“无传销社 区”由2010年的56个,发展到300个,其中:2011年发展24个,2012年发展40个,2013年发展50个,2014年发展60个,2015 年发展70个。进一步加强对直销企业的政策引导、行政指导和教育督导,促进直销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四)治理商业贿赂
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工程建筑领域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加大商业贿赂案件查办力度,构建治理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加大商业秘密保护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扎实推进反垄断执法工作,积极查处公用企业和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制竞争行为,突出查处大型超市、商场、酒店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维 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五)商标行政执法
以保护涉农商标、地理标志、食品商标、药品商标、驰名商标、涉外商标为重点,针对商标使用行为不规范、侵权假冒现象较为突出的重点商品、特色产业、各类专 卖店、商场专卖柜等,集中开展专项检查。运用经济户口管理平台加强商标日常监管,加强对商标印制企业和定牌加工企业的规范管理。积极推动建立商标发展与保 护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探索建立商标行政保护长效机制。
(六)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
以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食品、药品、医疗等广告为重点,继续加大广告市场秩序的整治力度,进一步强化对新闻媒体广告发布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影响和 危害社会经济秩序的虚假违法广告。积极探索研究网络广告监管模式,着力拓展广告监管领域。认真履行指导广告业发展的职能,指导和协调解决广告业发展和改革 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推动广告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消费维权
在12315消费维权功能建设上充分发挥好信息互动、畅通民意、社会监督、解决问题的“四个平台”作用,真正将12315建设成为监管的平台、维权的中心、为民的窗口、工商的品牌。
(一)建立维权机制
市、县两级设立独立的12315机构,工商所有专人负责,市、县、所三级建立消费维权的联动机制,快速作出反应,做到消费申诉处理城区15分钟内、农村一 般在30分钟内、偏远农村60分钟内赶到现场。推进12315进农村、进市场、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商场等,把维权工作做到最前沿,实现维权服务网 络的全覆盖,构建以行政执法监管体系、行业自律体系和社会监督体系为一体的12315行政执法体系,努力把消费纠纷解决在基层,和解在企业,化解在萌芽状 态。
(二)拓展维权功能
强化个案调处的功能。建立健全受理、转办、分流、反馈等制度,制定操作守则、调解规程、应急办法,推进调处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探索行 业维权的功能。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行业维权,突出建材装修、电信通讯、美容美发、母婴用品、水电油气、房地产交易、物业管理等重点行 业,抓住质量安全、价格欺诈、霸王条款等重点问题。增强消费引导的功能。积极开展消费调查、消费评议、比较试验等活动,牵手厂家、商家和买家开展消费体验 活动,通过建立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平台,依法发布消费警示和消费提示,引导消费者安全消费、放心消费。加大质量监测的力度。依法做好各类商品的质量监测和 检验工作,进一步加大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经费的投入力度。“十二五”期间,全市工商系统用于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的工作经费,2011年基数确定为 160万元(市局本级30万元),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到2015年投入经费总额达到331.77万元,逐步实现一月一监测,一月一通报的工作目标。
全市工商系统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经费(万元)
四、自身建设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一些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基础性工作上迈出新步伐,取得突破,固本强基。
(一)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推动人才结构调整,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商人才,为工商转型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加强教育培训。注重培训效果,实行分 类培训,注重培训结果的运用,提高岗位履职能力。加大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市局每年投入50万元教育培训经费,分线分批培训干部队伍1000人,到 2015年,力争全市系统大专以上学历达9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达70%以上。加强队伍管理。抓好市局机关干部的管理,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强力推 动;抓好县局班子成员的管理,更多地赋予县局“一把手”的责任和权力,加强县局班子成员的交流力度;抓好工商所长的管理,实行严格管理和考核,畅通所长 “晋升”渠道。加大交流力度。出台干部创先争优机制,推行机关与基层交流、城市与农村交流,让干部多岗位锻炼;继续开展标兵、能手评比竞赛活动,让优秀干 部脱颖而出;进一步畅通民主渠道,推行差额选举,领导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干部双向选择;继续推行干部到地方挂职锻炼,提升干部服务地方的行政能力。
(二)信息化建设
以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为重点,加强技术支撑和保障体系的建设,以工商业务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核心,实现业务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切实推进市、县、所 三级网络系统建设,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到2015年,市局中心机房配备企业级的三层交换机和高性能路由器,县级局机房实现有两台以上的高速以太 网交换机和一台外网出口路由设备;市局机关和县级局机关的电脑由2010年的490台增加到700台,市、县两级机关人均1台电脑;工商所的电脑由 2010年的210台增加到400 台,小所人均1台电脑,中等以上所保证2人1台电脑。
(三)规范化建设
基层建设是工商行政管理发展的根基所在,按照精局强所的原则,夯实基层基础,逐步推进基层规范化建设,以规范化建设促进工商工作。精局强所,优化结构。压 缩专业工商所、整合小型工商所、充实城区工商所、合并农村工商所,将现有87个工商所,减缩到60个左右。目前,工商所的人员比例为49.6%,到 2015年,各县级局把70%的人员配置在工商所,工商所70%的人员配置在执法一线。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快人才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调整 步伐,“十二五”期间全市系统引进人才133人,其中:2011年引进20人,2012年引进20人,2013年引进33人,2014年引进25 人,2015年引进35人。按照工作能力互补、年龄梯次分明、知识结构合理、干部职工搭配的要求配备工商所人员,实现人员优化组合。加强监管,创新机制。 制作和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权限、任务、要求,促进内部精细管理,促进队伍高效履职。工商所推行网格监管、信用分类监管等精细化监管制 度,切实抓好经济户口动态管理,探索和完善网上登记、网上监管、网上执法、网上维权、网上监督、网上公开等综合业务平台,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业务工作的深 度融合。建设基层,夯实基础。“十二五”期间,全市系统规划新建县级局2个,新建工商所5个,基本解决无房所;维修改造县级局3个,工商所10个。同时, 规范建设好基层工商所的“五小”,即:小会议室、小活动室、小学习室、小食堂、小浴室。大力开展基层工商所的规范化建设,把工商所作为一个“品牌”建设, 努力做到统一机构设置、统一岗位职责、统一工作流程、统一外观设计、统一标志标识,同时搞好市局办公大楼的立项、选址、搬迁工作(总项目6000万,其中 省财政3000万、资产处置1500万、争取支持1000万、自筹500万),积极创建省级文明机关、平安机关、园林式机关三项品牌,真正做到以规范化建 设夯实基层基础,促进工商工作,提升工商形象。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