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43060070/2017-1235996 发布机构: 市气象局 公开范围: 全部公开
生成日期: 2017-11-29 公开日期: 2017-11-29 公开方式: 政府网站

岳阳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5-2020)

来源: 【字体:

岳阳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2015-2020年)

岳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岳阳市气象局

二〇一五年六月

目    录

前   言... - 1 -

一、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 3 -

(一)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 - 3 -

(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面临的形势... - 6 -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 7 -

(一)指导思想... - 7 -

(二)基本原则... - 7 -

(三)规划目标... - 8 -

三、气象灾害防御布局与重点... - 8 -

(一)气象灾害防御布局... - 9 -

(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 - 10 -

四、主要任务... - 13 -

(一)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 - 13 -

(二)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 16 -

(三)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 18 -

(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 20 -

五、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 21 -

(一)洞庭湖气候变化应对决策支撑系统工程... - 21 -

(二)水陆交通安全气象保障工程... - 22 -

(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工程... - 22 -

(四)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与环境气象服务工程... - 22 -

(五)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 22 -

(六)人工影响天气及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 23 -

(七)山洪地质灾害气象保障工程... - 23 -

(八)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 23 -

六、保障措施... - 23 -

(一)切实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 - 23 -

(二)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建设。... - 24 -

(三)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机制... - 24 -

(四)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科技创新力度... - 25 -

(五)强化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 - 25 -

(六)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 - 26 -

(七)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 26 -



前   言

气象灾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70%以上。岳阳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畔,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冷暖空气在此频繁交汇,是气象灾害发生最频繁、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气象灾害防御作为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公益事业。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导我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加快实现岳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全省通江达海新增长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及国家与湖南省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有关要求,并与《湖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5—2020年)》和岳阳市有关专项规划相衔接,特编制《岳阳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为2015-2020年。规划基准年为2014年。

《规划》中所指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暴雨(雪)、干旱、高温、低温、大风、雷电、冰雹、冰冻、雾霾等所造成的灾害,以及由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包括城市气象灾害、农业气象灾害、林业气象灾害、水文气象灾害、交通气象灾害、地质气象灾害、电力气象灾害等各行业相关气象灾害。

本《规划》是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性文件,适用于岳阳市区域内气象灾害的防御和管理工作。


一、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

岳阳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对气象灾害倍加关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取得可喜进展。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建立了天气气候预报预测业务体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与服务面不断拓宽,电视、电台、手机、网站、电话、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广泛应用于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达86%;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取得进展,探索建立了区域联防、上下联动、部门联合的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应急处置机制;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著,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的3-6%下降到目前的1-3%;初步形成了以《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湖南省雷电灾害防御条例》等法规、规章为主体,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意见》、《岳阳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和《岳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地方气象政策法规体系。

面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我市的气象灾害防御形势依然严峻,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在工程性措施上主要是堤防河道整治、城市防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防洪工程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治理工程薄弱;抗旱防涝的农田水利工程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工程、村镇建在气象灾害多发区,给防御气象灾害带来困难;许多建筑和设备缺乏完备的防雷系统,造成雷击事件频频发生;不少建筑、广告牌、临时搭建物等未达到防风标准,常常造成灾害;人工增雨工程体系尚需完善;部分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气象探测环境由于城市建设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等。

在非工程措施方面,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不足。

一是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不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观测站网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以及一些天气关键地区和敏感地区的时空密度不够,观测要素少,观测时效和精度低,不能满足应对灾害预警的要求;观测系统整体上立体观测能力不强,不能满足台风、大雾、冰雹、强雨雪等恶劣天气的监测预警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对防范的需要;观测技术的自动化程度不高,观测精度和稳定性还较差;观测网获取的原始数据并未能开发出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定量产品,特别缺乏多种探测数据融合产品,造成数据获取和应用脱节,等等。

二是灾害预报预警的准确率有待提高。我市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业务与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明显不足,预测预报精细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对台风路径、暴雨、雷暴等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临近(0~3小时)和短时(3~12小时)预报能力亟待增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弱;卫星、雷达、自动站、闪电定位仪等新型气象观测资料的应用水平不高;数值天气预报产品解释应用的水平不够高,等等。

三是我市气象灾害防御服务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气象灾害防御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产品的精细化和个性化不够;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服务体制不健全,信息共享不够;缺乏精细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不够明确,成为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环节;气象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影响机理分析研究不足,气象专业服务仍延续着气象影响定性评价的初级模式。如现有的农业气象服务中,目前我市关于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大多还是气候学意义上的预报,与真正能够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业气象灾害预报还有差距;灾害防御服务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集成不够,信息服务的科技含量、针对性、精细化有待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布能力不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和手段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不高,特别是对农村和弱势群体的信息发布尚存在空白点,信息发布渠道急需拓展。

四是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普及不够。面向农村和广大农民的宣传尤为不足,农民自救互救能力不高,农村、社区群防群控机制尚不健全。基层组织和社会公众的灾害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对灾害应急避险措施的了解和实施。防灾减灾知识亟待普及。

(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面临的形势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加大。超强台风、流域性特大洪涝、全市性严重干旱、高温热浪、极端低温、特大雪灾和冰冻等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增大。受全球气候变暖、污染物排放和城市建设的影响,大气气溶胶含量增加,雾、霾以及酸雨、光化学烟雾等事件也呈增多、增强趋势,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近年全球及我国气象灾害所造成的后果看,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更加严重威胁。气象灾害对农业、林业、水利、环境、能源、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高敏感行业的影响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甚至影响国民经济的安全运行。同时,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及其伴生的水资源短缺、大气环境变差等问题都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如何科学防灾、依法防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程度地减轻防灾的经济成本和社会负担,成为气象灾害防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岳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湖南通江达海新增长极的总需求,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和《湖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5—2020年)》为依据,以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各部门和行业的作用,综合运用科技、行政、法律、教育等手段,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应对准备、应急处置工作,全面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趋利避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趋利避害。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必须坚持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气象灾害防御以预防为主,防抗结合,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实现综合防御。

3、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气象灾害防御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完善灾害防御体系。

4、坚持依法防灾,科学应对。气象灾害防御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与政府的相关规划相协调。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气象灾害进行监测预测预警,合理制定灾害防御方案,科学组织实施。

(三)规划目标

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与岳阳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发布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建设一批对国计民生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逐步减轻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和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天气预报有效可用时间延长到10天;雷电防护能力得到加强;空中云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显著提高;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显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明显减少。

三、气象灾害防御布局与重点

我市地形复杂,城市、农村、重要江河流域的气象灾害防御侧重点各不相同,而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行业和以湖区、丘陵区和山区为代表的经济区对气象灾害影响的敏感程度极高。因此按照点面结合、全面防御、突出重点的布局与重点,组织开展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

(一)气象灾害防御布局

1.湖区

湖区地势平坦,河道密布,河网密集,主要受暴雨洪涝影响。这一区域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中小城镇及农村防洪排涝标准偏低,防洪设施建设进度远远落后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城镇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使气象灾害影响进一步加重。

湖区是我市洪涝高风险区。重点加强流域气象监测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应急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加强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交通气象服务、城市气象服务等的指导,加强城市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的气候可行性论证。

2.丘陵区

丘陵区是暴雨、强对流、干旱、高温,低温雨雪冰冻等气象灾害的重点影响区及高风险区,暴雨引发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该区域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突然,防御难度大,因此重点加强小流域短时临近预报,加强气象、水务、国土等多部门的灾害群防群策,联合防御及信息共享;工程建设按区域特征制定设计标准,并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地质构造的破坏,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对山塘及病险水库治理。

3.山区

岳阳东部山区拥有丰富的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发展面临交通、通讯等瓶颈。该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救灾能力不足,随着旅游业开发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大雾、雷电、低温冻害以及山洪地质灾害高危险区。

该区域要重点加强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提高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能力;实施退耕还林,抓好裸露山地造林绿化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等工程;建立旅游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开展面向主要景区的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开展山区雷电灾害防御示范区建设;加强水源地人工增雨工程建设。

(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

1.城市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一些新的气象灾害,出现城市特有的内涝、干旱缺水、狭管风、高温、冰雪等灾害,常常引发城市生命线系统瘫痪和损坏,突显出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的新问题。受人类活动和城市发展方式的影响,城市排放的热量、废气等难以扩散,出现城市特有的浑浊岛、热岛和空气污染等问题,霾的危害越来越重。

防御城市气象灾害,需要大力开展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应的灾害防御气象参数,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以及研究制定相关基础设施防御标准提供依据,加强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能力建设;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增强早期预警、提前防范的能力。

2.农村

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干旱、洪涝、低温、冰冻等气象灾害对粮食、经济作物、林业、畜牧水产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对新农村建设和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然而农村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畅,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抗灾能力薄弱,部分村、民宅建造在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农村防灾意识不强,防灾避灾技能不高,农村减灾工作亟待加强。

防御农村气象灾害,需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发布能力建设,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保障气象灾害信息能够进村入户;加强农村防灾科普宣传和农民防灾避灾技能培训,建设农村防灾科普宣传与技术培训基地;增加气象科技的贡献率,保障粮食等农产品稳产高效;开展新农村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开展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防御气象灾害能力普查,修改完善农村建筑物和农业生产设施防灾标准;指导地方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和新农村小区,加固和改造现有的农业与农村防灾基础设施和民宅等建筑物。

3.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同时也极易受气象灾害影响。低温、霜冻、暴雪、大雾、冰冻等对铁路、公路和输变电线路的影响尤为显著,造成道路结冰、交通瘫痪、电力供应中断等严重后果。部分基础设施设计、建造时缺乏对气象灾害影响的考虑,存在一些气象灾害危害的隐患,电力等基础设施设计规范标准偏低,基础设施抵御气象灾害能力不强。随着我国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同行业、不同经济生产部门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某一经济部门或行业受灾后,不利影响会迅速连锁传递到其他行业或部门,灾害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明显放大。

基础设施防御气象灾害重点是建立交通气象观测、电力气象观测等专业专项气象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发展专业专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和预警服务,实现部门间、行业间的信息与资源共享以及灾害协同防御;开展铁路公路沿线和输变电沿线精细化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的设计标准;对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降低气象灾害的危害,提高管理水平,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落实到突发公共事件日常管理中,建立预警、应急与快速恢复管理机制。

4.江河流域

我市水系发达,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网织,有大小湖泊165个,280多条大小河流直接流入洞庭湖和长江。东洞庭湖是洞庭湖泊群落中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天然季节性湖泊,其水面大部分位于岳阳境内。在洞庭湖周边,分别有新墙河、汨罗江、湘江、资江、沅江、澧水、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等九条大中江河入湖,于城陵矶汇入长江。极端强降水和干旱发生概率均呈增大趋势,流域洪涝灾害重现期缩短,流域大面积干旱时有发生,严重威胁流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

重要江河流域的气象灾害防御应把防御大范围暴雨和持续性强降水引发的流域性洪涝以及流域大面积干旱、严重的季节性干旱放在首位,实现工程性与非工程性防御措施有机结合,构成完善的流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流域洪涝干旱联防工作机制,合理布设流域气象、水文监测网,确保及时获取流域面雨量信息,并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提高流域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开展流域降水过程预报;建立洪涝、干旱灾害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预案;编制和更新流域洪涝、干旱风险区划,调整流域防洪标准,提高抗御洪水的能力;提高抗旱能力。

四、主要任务

根据岳阳市气象灾害的特点和防御的重点,统筹制定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一)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

建立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气象灾害综合探测系统,构建气象灾害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发展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和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加强气象灾害预警的发布,显著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1.提高气象灾害综合探测能力。优化综合气象观测网,建设风廓线雷达、加强气象卫星接收、雷电监测、大气成分(气溶胶)和应急移动气象等观测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交通、环境、农业、旅游、生态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建立部门间大气观测站网规划建设协调机制,将各类大气观测设施纳入气象综合观测网总体布局。加密山洪和地质灾害易发区自动气象站建设,加快水陆交通气象站建设,加强洞庭湖湿地与生态气候综合观测。加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力度。

2. 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测水平

加强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加强数值预报产品释用和中尺度数值模式本地化工作,重点建设灾害性天气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警系统和洞庭湖湿地与生态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加强交通气象、环境气象、旅游气象、电力气象、地质灾害气象以及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农业干旱、城市内涝等专业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设。

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优化气象预报业务布局,完善集约化的预报业务流程。开展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定量降水预报、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开展城镇及重点区域精细化天气预报,建立分灾种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

3.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

加快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授权气象部门组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气象部门负责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媒体、通信企业和相关单位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和手机短信“全网”发布机制。推进学校、医院、机场、车站、旅游景点、建设工地等人员密集区和农村社区气象信息接收设施建设。

4. 加强信息共享与装备保障

建设高速宽带气象信息网络。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视频会商系统建设,推进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互联互通。建立和完善气象与民政、国土资源、环保、交通、水利、农业、林业、旅游、电力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气象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具有响应迅速、多级测试、全网监控、技术支持、维修维护、物资供应功能的气象装备保障体系。建设移动气象保障检测设备,加强全市移动气象应急系统建设,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推进保障体系社会化建设。

5. 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各地将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列入政府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并纳入“网格化”社会管理平台。政府部门及有关公共服务机构要按照各自职责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充分利用公共信息传播载体和社会组织,大力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依托气象大数据等资源优势,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非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益。

加强关键区域和重点领域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推进粮食主产区和特色农业气象设施建设,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完善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城市精细化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开展城市居民健康生活精细化气象服务。提升地质、环境、交通、水利、林业、电力、旅游等重点领域气象服务能力。健全市、县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协调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和地面作业系统建设,完成岳阳人工增雨作业基地建设,开展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加强防雷工程及施工单位监管,强化防雷设施检测和重大工程雷击风险评估工作,不断提高雷电灾害防御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调查收集网络、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及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完善气象灾害风险信息上报系统和制度,加强对气象灾害风险信息的综合分析、处理和应用。

1.建立目击者报告制度及灾害调查评估制度

建立气象灾害目击者报告制度。各乡镇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应当承担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与上报,并协助气象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灾害的调查、评估与鉴定。及时将辖区内发生的气象灾害、次生衍生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上报。鼓励社会公众向各县(市、区)气象局第一时间上报目击信息,对目击报告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建立气象灾害调查评估制度。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建立气象灾害监测评估系统,加强气象灾害对农业、林业、交通、环境、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的影响评估,为防御与减轻气象灾害影响,防御措施制定提供基础信息。根据气象灾害时间演变过程(即气象灾害的孕育、发生和发展、结束过程),开展对气象灾害预评估、灾中评估和灾后评估的综合评估。

2.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工作,全面掌握各类气象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建立以社区、乡村为基础的气象灾害风险调查收集网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分灾种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完善气象灾害风险信息上报系统和制度,加强对气象灾害风险信息的综合分析、处理和应用。

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普查,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查找气象灾害防御的隐患和薄弱环节,为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等奠定基础。

3.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

建立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建立相应的建设标准,确保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工程立项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对城乡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组织气候可行性论证。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为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编制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应急预案提供依据。

4.加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

开展洞庭湖湿地生态气候变化事实及演变规律的监测分析,加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象灾害发生和发展规律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能源、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建立集气候变化监测、预测、影响评估、应对为一体的气候变化业务。

(三)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完善防灾法规和标准,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科技创新,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普及,形成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

1.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

要依据当地气象灾害特点及其风险区划,针对各类气象灾害组织编制防御方案,明确气象灾害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各部门的防御职责和联动机制、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和防御措施等事项,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体系和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有关要求,编制气象灾害防御分方案,进一步分解任务、明确目标、细化责任。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实施,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综合效益评估机制,及时分析总结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新问题,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方案。

2.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及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建设,根据气象灾害种类及风险区划,制定或修订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和非工程标准,增强灾害防御的科学性、规范化、标准化。建立完善有效的气象灾害防御的行政执法管理和监督机制,将气象法律法规列入地方普法规划和各地各部门普法重要内容,树立全社会依法防灾减灾的意识,规范全社会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提高依法防灾减灾的水平。

3.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支撑能力

加强气象灾害成灾规律、成灾条件、发生机理、预报预测、风险评估、防御对策研究;制定气象灾害防御对策和防御工程标准。加快科技成果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应用,大力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新突破。

4.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在各级科普馆中设立气象科普室,扩展气象科普基地,广泛开展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利用“防灾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等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加强对全民特别是农民、中小学生等防灾减灾知识和防灾技能的宣传教育。定期组织气象灾害防御演练,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避险防灾能力。

(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响应工作机制,形成科学决策、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气象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1.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建立健全分灾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响应工作机制,形成科学决策、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气象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各有关部门合作制定或完善台风、强降水、大风、雷电、冰雹、雾、霾、低温雨雪冰冻等应急预案,明确气象灾害的等级划分、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应急救援的启动和终止规程、紧急避难场所和转移路线、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各部门职责和联动机制、应急处置措施等事项。开展应急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更新。

2.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各相关部门紧密协同联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跨部门共享和协作联动。加强救灾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应急救援装备、设施、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统筹管理。加强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发展和壮大气象减灾志愿者队伍。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民间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气象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治、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保险,分散气象灾害风险,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灾害风险保险体系,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气象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3.提高基层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统一组织领导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制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政府绩效考核和公共财政预算,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加强部门联合会商和服务联动,完善预警联防机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监督考核。全面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健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机构,落实人员,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加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加强中小学校、农村等防雷工程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工程。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员、重点单位气象安全员的重要作用,加强业务培训,为其配备必要的装备,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五、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一)洞庭湖气候变化应对决策支撑系统工程

重点建设洞庭湖湿地与生态气候综合观测网络;建设洞庭湖气候与生态遥感监测中心,建立洞庭湖湿地与生态气候服务系统,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气候预测决策支持系统;建设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气象保障业务系统。

(二)水陆交通安全气象保障工程

重点建设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湘江岳阳段、东洞庭湖及长江航道通等水陆交通气象综合观测网、水陆交通气象数据处理中心和共享平台、交通气象预报预警体系、交通气象预警发布体系、交通气象服务科技支撑系统等内容,重点加强岳阳水上安全气象保障工程建设和高速公路特殊路段的气象预报预警。

(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工程

依托气象部门现有的业务系统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充分利用各相关部门现有传播资源和社会力量,重点建设突发事件信息采集系统、预警信息管理平台、信息分发系统、信息发布渠道系统、安全保障与基础支撑系统,实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统一归口发布。

(四)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与环境气象服务工程

重点建立完善的城区加密地面自动观测站网和环境气象大气污染监测网;建立城市气象灾害和环境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加强部门合作,建立跨部门的城市气象灾害联合预防体系和市级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

(五)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重点加强农村综合气象观测网、粮食主产区和特色农业气象设施建设,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建立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技术体系,加强农村雷电防御工程建设。

(六)人工影响天气及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重点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市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中心,完善市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加强空中云水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建设,加强基层作业站网标准化建设。

完成风雨山雷达站集雷达探测、气象科普及人影标准化炮点为一体的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基地建设。

(七)山洪地质灾害气象保障工程

重点建设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监测系统、市县综合观测数据处理平台、山洪和地质灾害精细化风险普查、山洪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系统、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等。

(八)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重点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气象业务平面升级改造、台站科普及文化设施建设等,改善气象探测环境,提升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探测能力和观测质量,提高基层气象台站工作条件和业务保障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指挥机构,制定落实气象灾害防御的重大政策法规,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重大问题,深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联络机制;加强部门协作,确保上下联动,通力合作,及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加大行业气象服务力度。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层层落实责任制,建立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考核体系,对气象灾害综合防御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气象灾害防御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二)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建设。

加强气象法制建设和气象行政管理。切实履行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方式,依法管理涉及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各项活动,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对气象基础设施保护和对气象探测、公共气象信息传播、雷电灾害防御等活动监管的力度,确保气象法律、法规全面落实。开展有关气象防灾减灾执法检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促进防灾减灾工作深入开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由于失职、渎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坚决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强化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

加快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培养高素质防灾专业技术队伍,加强灾害监测预警专业人才培训,优化队伍结构,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流动和评价机制,多渠道发展气象灾害防御人才队伍。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建设,为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决策咨询。同时还要加强灾害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灾害管理人员水平。加强防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充分依靠武警部队、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和各部门(行业)抢险队伍,形成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骨干力量。积极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加强基层防灾志愿者队伍和乡镇、社区、乡村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在乡镇设立气象协理员,协助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工作,在社区、乡村设立兼职或专职灾害信息员,及时接收和传递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和灾害信息,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参与本社区、乡村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定和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积极推进部门间、部门和地方、部门和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间的合作,不断深化合作领域和层次。合理配置各种防灾减灾资源,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共享,联合组织实施相关重大工程、科研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

(四)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应紧密围绕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对气象灾害防御经费的投入,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气象灾害防御资金的募集,多渠道筹集气象防灾减灾资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建设专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快气象灾害保险和再保险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对气象灾害受灾单位和群众的救助、损失转移及分担作用。

(五)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大力推动气象科普创新,不断完善和规范气象科普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对全社会尤其是对重点地区和人群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引导,做好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增强公众抗御气象灾害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