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43060070/2016-661900 发布机构: 市气象局 公开范围: 全部公开
生成日期: 2016-12-19 公开日期: 2016-12-19 公开方式: 政府网站

岳阳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源: 【字体:

未命名 -1


岳发改〔2016〕509号

未命名 -2


关于印发《岳阳气象发展“十三五”

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城陵矶新港区、南湖新区、屈原管理区,市直有关单位:

根据《湖南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岳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岳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岳政发〔2014〕4号)文件精神,市发改委和市气象局联合编制了《岳阳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岳阳气象发展的目标、任务、行动和保障,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气象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规划》印发给你们,请予以贯彻落实。

附件:岳阳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

岳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岳阳市气象局

2016年12月9日


岳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2016年12月9日印发

岳阳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岳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岳阳市气象局

2016年12月


目  录

一、发展目标 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 1 -

(一)现状基础.................................................. - 2 -

(二)发展形势.................................................. - 6 -

(三)发展思路.................................................. - 8 -

(四)发展目标................................................. - 11 -

二、发展任务 全面提升气象业务服务能力................. - 16 -

(一)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 16 -

(二)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 17 -

(三)加快发展专业气象服务..................................... - 18 -

(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 19 -

(五)提升气象信息智能化水平................................... - 20 -

(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 21 -

(七)增强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能力........................... - 22 -

(八)完善气象管理体制机制..................................... - 23 -

三、发展行动 实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重大工程............. - 24 -

(一)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与环境气象服务工程....................... - 25 -

(二)水陆交通安全气象保障工程................................. - 25 -

(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工程............................. - 26 -

(四)人工影响天气及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 26 -

(五)洞庭湖气候变化应对决策支撑系统工程....................... - 27 -

(六)山洪地质灾害气象保障工程................................. - 28 -

(七)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 28 -

(八)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 29 -

四、发展保障 营造各方支持的气象事业发展环境........... - 30 -

(一)加强党的建设和组织领导................................... - 30 -

(二)加强统筹协调和合作交流................................... - 31 -

(三)加强经费投入和财力保障................................... - 31 -

(四)营造良好发展政策和环境................................... - 31 -

(五)加强实施考核和评价评估................................... - 32 -


岳阳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气象事业是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康福祉的科技型基础性公益事业。“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冲刺期,我市气象工作在“十三五”期间要着力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保障岳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湖南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岳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岳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化代的实施意见》的相关部署制定此规划。本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岳阳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行动、重点工程和政策举措,是“十三五”时期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目标 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按照《岳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化代的实施意见》和《湖南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2017年底我市要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到2020年全面建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为岳阳打造“一极三宜”江湖名城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十三五”时期气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突出、任务更为繁重。我市气象事业要主动适应和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的新要求,增强创新动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努力推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有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确保我市气象现代化目标如期实现。

(一)现状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在湖南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显明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切实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更加突出,气象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好评,社会地位显著提升,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胜利完成了“十二五”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全市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1.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基本成型。经过多年努力,岳阳气象部门初步构建了涵盖国家气象站、区域气象站、多普勒雷达、闪电定位、土壤水分、酸雨、大气负氧离子、GPS/MET水汽、大气成分(气溶胶)以及风能资源加密观测等综合探测项目的气象立体监测网,全市气象灾害监测空间密度达到城市5*5公里、乡村10*10公里,时间密度达到5分钟/次,观测设备自动化程度、装备运行稳定性、数据上传及时率和技术装备应急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综合气象观测质量连续多年全省排名靠前。

2.气象预报预警能力明显提升。建设了岳阳市气象综合业务平台和省-市-县三级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开展了本地化客观预报方法研究和乡(镇)级精细化预报,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天气预报产品针对性和时效性不断提升,2015年晴雨预报84.91%,高温预报72.08%,低温预报79.88%,分别比2010年提高5.33、8.19、1.27,短期预报质量位居全省先进行列。

3.气象防灾和服务效益显著提高。全市公共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重大活动保障服务以及专业气象服务理念不断强化,手段不断增强,方式不断增加,气象服务在全市防灾减灾体系中的首要环节和全程保障作用明显增强。2011年出现了1965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春夏连旱,全市成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39场次,有效缓解了岳阳地区的旱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3年岳阳出现罕见夏秋连旱,全市气象部门成功开展人工增雨作业123场次,全市人影作业增加的雨量相当于一个铁山水库的总蓄水量;2015年对15轮强降水过程做出准确预报预警,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保障。市民可获得的气象服务产品种类达到30类,气象短信用户12万人,防汛责任人数超过7000人,96121年拔打量220万人次,外呼线路600路。预警发布渠道涵盖了广播电视、手机、电话、网站和平面媒体,公共气象服务覆盖率超过90%。重大社会活动气象服务受到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表彰与好评,特别是2013年建市30周年庆典、2014年湖南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和2015年“东方之星客船救援”等重大活动和事件的气象服务均受到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一致认可。关键农时季节、重要农事活动及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的气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平江县伍市镇、向家镇、华容三封寺镇被评为全国“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

4.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体制建设不断完善。岳阳市政府下发了《岳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修编了《岳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完善了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先后与国土、安监、环保、交通、农业、林业、水利、海事、通讯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预警发布机制,5个县(市)政府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5个县(市)成立气象灾害防御及人影领导小组,完成6个人影标准化炮点建设。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华容、平江出台了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政策性文件。气象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的乡镇及村级覆盖率均达100%。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编制和参公管理人员调整到位。平江、临湘、汨罗等县局加快台站基础设施改造,县级气象台站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5.气象法规体系和社会管理进一步健全。规范气象执法管理,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坚持开展气象法律法规宣传,完善执法人员的配置,执法巡查覆盖全市,开展全市安全生产检查,强化防雷安全管理和施放气球安全管理,及时查处、制止一批破坏探测环境和违规施放气球事件。氢气球申报、管理、巡查以及行政窗口审批等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6.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截至2015年底,全市气象部门具有高工职称18人,工程师职称41人,硕士以上学历(位)3人,本科以上学历(位)80人,均较“十二五”初有较大增加。通过引进、深造、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全市气象部门干部职工职称、学历水平不断提升,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全市1人荣获全国气象先进工作者,4人荣获全省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2人次荣获全国优秀预报员,12人次荣获全国优秀测报员,1人入选全省业务首席并享受市政府特殊专家津贴,1人荣获湖南省行业职业技术能手,4人在全省测报竞赛中获得名次,2人参加中西部交流和援疆,一批优秀青年走上领导岗位。

7.党的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扎实开展践行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党风廉政教育和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每年举办丰富多彩的党、团、工、青、妇等群众性文体活动,活跃单位气氛,丰富文化生活,凝聚发展力量,营造文明和谐的发展氛围,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全省档案特级单位、省级卫生单位、省级工人先锋号和全省内部审计先进集体、创建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回顾“十二五”发展历程,我市气象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气象工作始终面向决策、面向民生、面向生产,提高了服务成效,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发展环境;二是坚持气象现代化建设不动摇,气象工作始终围绕业务现代化、服务社会化、工作法治化全面推进,服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三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气象事业,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优先发展,提高了气象服务科技含量和气象工作成效;四是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各项建设,通过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有力地推进了各项任务的完成,夯实了气象现代化建设基础;五是坚持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通过深化改革,争取政策,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加强科学管理,为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发展形势

“十三五”期间我市要如期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还面临许多短板和不足,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与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依然突出,气象服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气象监测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常规气象监测依然存在“盲区”。气象条件引发的城市内涝、沙尘、霾、道路结冰、雷电等灾害监测不能满足城市防灾减灾的需求。农业气象、交通气象、生态环境气象等专业气象监测缺乏,阻碍了专业气象服务的发展。二是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与精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技术和各类观测资料综合应用需要寻求突破,气象信息化和共享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精准化、智慧性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需要更加完善。三是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雷电灾害及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等气象保障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求。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部门应急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需要加强信息发布与反馈、应急处置与管理等体制机制建设。四是气象工作法治化建设有待加强。气象法规体系不够健全,气象标准规范还不完善,各级政府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财政保障等责任需要制度化。依法依规履行气象社会管理职责的水平不高,事中事后监管力量薄弱、监管方式单一,气象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的规范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要继续巩固和发扬“十二五”气象发展取得的成绩与经验,认真研判和深刻领会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主动寻求发展机遇,迎接新的挑战,破解气象发展瓶颈。

气象事业发展需要主动适应和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设要求,岳阳市“十三五”将坚持“两型引领”、促进“三量齐升”、实施“五化同步”,全力推进“621”行动,率先洞庭湖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努力将岳阳建设成湖南发展新增长极和宜居宜业宜游江湖名城。气象工作虽然不是中心任务却能影响中心,不是大局却能牵动大局。岳阳气象事业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贴岳阳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着力以规避岳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天气气候风险来深化决策气象服务;着力在利用气象科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深化专业气象服务;着力在加强气象保障岳阳重大战略实施和重大工程建设上深化专项气象服务。

气象事业发展需要主动适应和跟上科技发展新步伐。面对国内外气象科技快速发展的态势,气象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型业务快速融合发展,必然带来天气预报、气象服务理念、模式、手段等大的革命。我市气象应敏锐灵动,加大开放合作,与先进气象科技发展潮流同行,力争在科技创新机制锐意改革,在核心技术方面创新突破,在气象服务领域提升效益,走到全省先进行列。科技创新必将成为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成为提高气象现代化内涵的主要手段,气象工作必须加快适应、加以利用,气象事业发展理念和方式必须与时俱进,顺势而为,跟上时代科技发展的步伐。

气象事业发展需要主动践行气象现代化目标。要按照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聚焦总体目标,超前谋篇,合理调整和优化我市气象事业发展布局,加快推进建设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改变目前我市气象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气象科技水平和人才队伍状况与现代化要求还不适应的问题。气象在为岳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的同时,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着力在提高气象现代化建设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

气象事业发展需要主动适应和落实深化国家改革新挑战。随着国家各项改革举措的不断出台和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将进入“深水区”、要啃“硬骨头”,特别是国务院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一系列举措,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着深层次利益格局和体制格局的调整,气象改革发展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我市气象部门必须主动适应和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新要求、新挑战,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国家改革要求的现代气象服务体制机制,为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打好基础、赢得主动。

(三)发展思路

1.指导思想

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十八大提出的“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总要求,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公共气象方向,坚持协调推进气象改革发展重点任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水平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人才优先为动力,以发展智慧气象为抓手,以信息化为基础,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无缝隙、精准、智慧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着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主体、社会参与的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着力构建聚焦核心技术、开放高效的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着力构建以科学标准为基础、高度法治化的现代气象管理体系,保持战略定力,弥补发展短板,厚植发展优势,确保如期实现气象现代化目标,更好地服务保障岳阳经济社会发展。

2.发展理念

推动“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改革发展,要准确把握气象事业发展规律,将党中央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穿到气象事业改革发展全局之中。

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提高气象核心业务水平。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要将创新作为激发气象发展活力的第一动力,强化科技引领,突出创新驱动,以科技引领气象业务服务的布局、结构、模式、方式,把创新驱动作为气象改革发展的核心战略。坚持紧跟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和气象科技前沿,强化创新驱动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努力在科学领域和核心业务技术方面实现新突破。坚持改革促动,加快形成促进创新的气象体制机制,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气象科技业务发展模式,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依靠创新驱动加快推进气象事业发展。

强化统筹协调,着力弥补气象发展突出短板。把协调发展作为推动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服务“一带一部”定位和环洞庭湖战略规划,紧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协同现实需求,围绕我市气象灾害防御、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统筹推进硬实力与科技、人才、管理、文化等软实力之间的协同发展,统筹推进气象预报、气象观测、气象服务、气象管理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市、县两级气象事业的协调发展。

保障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环境气象服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方式和幸福内涵的新期待,主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绿色发展的新需求引领气象业务服务发展,大力提升专业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促进气象发展方式主要由扩大规模、硬件建设、加大投入的规模速度型粗放发展向系统集成和成果应用并重的质量效率型、智慧型、集约型的绿色发展转变。

加强开放合作,构建气象事业发展新格局。主动对接、深度融入岳阳开放发展新布局,围绕气象重点领域积极发展与周边省份的气象科技合作交流,为“一带一部”战略提供气象保障服务。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在坚持发展公共气象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围绕重点领域深化部门合作,广泛激发社会活力参与,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气象产品。

推进共建共享,让人民群众共享气象发展成果。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强化公共气象的主业意识,始终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着力推进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气象工作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标准。不断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拓展气象服务领域、丰富气象服务方式、细化气象服务产品,让广大人民共享更高质量的气象现代化成果。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努力实现气象监测更加可靠,预报预测更加准确,预警信息更加广泛,气象服务更加优质,气象管理更加科学。力争2017年底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到2020年全面建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若干领域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气象预报预测能力上要有更大的突破。一是天气预报准确率进一步提高, 48小时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到85%,7天(168小时)的逐日滚动预报准确率达70%,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到15-30分钟;二是预报的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向公众发布更为精细的降雨分区预报和10天以上天气趋势预报,气象预报用语更加明确、通俗,便于广大市民准确理解。三是气象预报预测业务集约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进一步增强,总体预报能力基本达到客观、定时、定点、定量的要求。

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能力上要有质的飞跃。一是多灾种早期预警及部门联动能力显著提高。气象及相关灾害的预警联动信息实现与全市20个相关部门、15个重点区域第一时间发布、第一时间联动、第一时间反馈,满足各级党政决策指挥、社会公众快速应对各类气象及相关灾害的需求。二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速度明显提高,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各类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时间不超过15分钟,部分新兴信息媒介的发布时间不超过5分钟。三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实现全市高影响或高敏感地区气象灾害信息分布式发布,面向弱势群体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显著提高,气象灾害信息“发得出、收得到、用得上”。

公共气象服务水平要有重大进展。一是气象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多彩。气象服务产品种类从30类增加到40类,气象信息内容更趋个性化和指导性,不同人群可获得不同的天气预报及应用指南。气象服务个性化、针对性明显提升,气象服务的手段更为百姓喜闻乐见。二是气象信息的获取方式更加便捷、有效和多元化,市民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增加到10条,获取方式从单向式扩展为互动式,逐步实现气象信息时间、地点更加精细,渠道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三是社会公众认知和应用气象信息优化生活的能力明显提高。通过丰富、便利、有效、温馨的气象服务,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得到提升,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气象社会管理能力要有更高提升。一是应对气候变化服务岳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性明显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新突破,对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服务作用显著提高。建立重大项目气候可行性评价机制,科学指导和宣传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水平不断提升。深入开展洞庭湖区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和影响评估研究,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显著提高。二是依法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制定并发布本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防御办法。继续加强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工作。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气象信息认知、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三是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中小学防雷装置检查覆盖率达95%,消防重点场所防雷装置检测覆盖率达到100%。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进社区、乡村、企业和学校比例达到95%。

基层气象台站面貌要有明显改善。按照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基层气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加快“一流台站”建设步伐,台站建设整体规划遵循可持续发展和“高起点、高质量、高品味、高效益”的原则,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力争2020年前全市所有基层气象台站均迈入全省一流台站行列。

气象人才队伍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按照省气象局“人才强局计划”,不断创新气象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机制;改善气象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岗位设置,提高气象人才队伍素质。加大人才培养,把好进人关,实现学历逐年提高,力争岳阳气象人才进入正研级人才和各类国家级专家专项培养计划,建立首席预报员选拔和考核机制,选拔培养一批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技术带头人,到2020年全市气象人才综合指标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2.发展布局

集约协调,改革促动,构建现代气象服务和科学高效的气象管理为一体的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与特色鲜明的区域格局。

着力构建气象现代化“四大体系”。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完善天地空一体化、内外资源统筹协作的气象观测业务,加强资源集约、流程高效、标准统一的气象信息业务,发展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的气象预报业务,建设及时性强、提前量大、覆盖面广的气象预警业务,打造智能化、众创型现代气象业务发展平台,努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兼顾普惠服务和个性化、多层次、更具品质的多元服务需求,大力推进气象服务业务现代化。完善政府主导、部门主体、社会参与机制,强化政府在出台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政策法规、健全公共保障机制和督导考核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公共气象服务供给中推进普惠、支撑众创和监管服务的基础作用,激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气象服务的活力,建立规范有序的气象服务管理机制和政策法规保障制度。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实施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和气象人才工程,优化科技创新与人才体制机制,利用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优势资源,打造高水平核心技术攻关团队,提升气象业务核心竞争力,围绕基层气象现代化需求,加强基层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现代气象管理体系,坚持和发展双重领导、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调整和完善气象事业结构,加强法规、标准、规划,强化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履行政府气象职能,形成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气象工作法治化,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格局。立足“一带一部”黄金节点区位,以开放的姿态参与长江经济带、环洞庭湖战略规划,依据气候特征和气象灾害特点,突出区域气象发展的特色和侧重。深度参与长江经济带气象协同保障,提升综合观测能力,提升气象保障核心业务技术能力,提升协同发展气象信息化服务水平,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以及沿江绿色生态走廊等提供优质服务保障。积极促进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保障,以提升城市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为抓手,对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智慧”城市气象保障能力提升行动,开展城市安全运行和生态环境精细化气象服务,建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主动引领环洞庭湖湖泊湿地生态气象保障,加强与环湖区域三市一区合作,开展环洞庭湖人影空基观测系统和地基观测系统建设,提升洞庭湖水资源保障空中云水资源开发能力。开展交通安全气象保障服务,发展基于风险等级的航道安全气象监测预警业务,全面提升水面交通气象保障能力。开展农、林、水产业精细化农业生态气候区划,优化农业产业带布局,开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气象保障。

二、发展任务 全面提升气象业务服务能力

“十三五”期间各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构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提升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努力提升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监测预警水平。

(一)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1.进一步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站网

建设风廓线雷达,提高雷达探测精度。优化基本气象要素、农业气象、大气成份等气象观测网,统筹应用社会化观测资源,加强观测数据资料共享。发展综合观测新技术,全面实现气象观测、数据传输、设备检测的自动化。健全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和评估体系,提高观测数据与产品质量。加强专业气象观测网建设,重点推进高速公路、铁路、水上航运等交通气象观测,推进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物监测站网建设,提升专业化气象服务支撑能力。

2.实现气象预报、预警核心技术新突破

推进现代天气气候业务向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方向发展。着重解决0-12小时灾害性天气短临预警、11-30天延伸期重要天气过程预报技术瓶颈,建成从分钟到年际的无缝隙集约化气象监测预报业务体系,强化短时临近预警和延伸期到月、季气候预测业务。加快推进精细化格点预报业务,提升灾害性天气中短期预报业务能力。建立基于集合预报的非确定性概率预报技术及业务系统,发展基于影响的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建立以高分辨率数值模式为核心的客观化、精准化技术体系,打造智能化众创型业务发展平台。加强基于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的环境、水文、交通、电力等专业气象服务指标库、技术库和案例库建设,实现专业气象服务的互动性、融合式发展。

(二)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3.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方式

大力推进气象服务现代化,优化气象服务格局,强化政府出台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政策文件、健全公共保障机制和督导考核中的主导作用,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公共气象服务供给中普惠兜底、众创支撑和服务监管的基础作用。拓宽气象服务领域,加强气象服务提供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培育商业化气象服务市场,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激发气象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参与公共气象服务的活力,实现气象服务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加强气象信息服务活动监管力度,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

4.发展新媒体气象服务,扩大公众服务覆盖面

继续打造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传统媒介,稳步发展短信、声讯、微博、微信、APP等,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气象公众服务。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等“互联网+”先进技术,拓展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的媒体形态,覆盖多种的信息传播渠道,实现气象信息快速、高效传播,打造全媒体气象服务。

5.发展城乡一体化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将气象服务纳入城乡“网格化”管理平台。提高城市防御内涝、雷电、雪灾、高温等气象灾害的能力,完善城市“生命线”和重大活动气象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气象保障,将农村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融入乡村治理,提高农村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力实施精准气象助力精准扶贫行动,面向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精准扶贫、科技扶贫气象支撑和保障作用,发挥气象服务在精准扶贫中“趋利避害、减负增收”的作用。

(三)加快发展专业气象服务

6.提升农业气象、环境气象、交通气象服务能力

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信息融合与应用,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加强霾、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环境气象中期预报和气候趋势预测业务。开展环境气象技术研发、合作与交流,开展以空气污染指数等预报模式为基础的预报预测技术方法研究,强化城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联动环保部门做好重污染天气预警预报。开展高影响天气交通气象预报和灾害风险预警,逐步实现由以“点段线”为特征的高分辨率交通气象预报。加强交通气象服务与交通管理、调度的联动,提高道路、航道等综合交通气象服务能力。开展流域雨情实时监测分析业务,强化流域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业务,提高流域精细化面雨量和致灾暴雨预报预测能力。

7.发展能源、林业、旅游、健康等专业气象服务

发展能源、林业、旅游、健康等专业气象服务。完善风能太阳能资源预报业务。推进风能资源利用气象服务标准体系服务机制建设。深入分析森林与气象条件间的相互关系,重点加强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生态保障气象服务。搭建多部门跨行业的旅游气象服务综合信息数据支持库。发展完善气象景观天气预报、旅游气象指数预报和景区气候评价等旅游气象服务。加强健康气象服务。

(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8.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统筹城乡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突出强化“政府主导、资源融合、科技支撑、依法运行”的气象防灾减灾发展模式。健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应急联动和响应机制。推动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地方公共服务和综合治理体系。依法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公共财政保障、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引导社会和公众依法参与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气象防灾减灾长效发展。

9.增强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完成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成分灾种、精细化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业务,开展暴雨洪涝、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的定量化风险实时评估。建立规范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充分发挥金融保险的作用,推进气象灾害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建成部门联合、上下衔接、管理规范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充分发挥新媒体和社会传播资源作用,形成气象灾害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的立体网络,消除预警信息接收“盲区”。

10.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

把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防灾减灾、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水资源安全保障的有力手段、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科学合理布局,增强区域统筹能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强化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不断提高作业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福祉提供坚实保障。

11.加强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推进改善基层气象台站工作条件、解决艰苦气象台站的突出问题,推进建设“一流台站”进程,提升基层气象台站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气象探测能力和观测质量。加强台站探测环境保护,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综合改善、台站科普及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台站辖区内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五)提升气象信息智能化水平

12.强化数据融合,建立数据集约化环境

按照气象信息化标准规范,基于云构架和统一的数据环境,建立统一标准、统一数据和统一管理的集约化气象云平台,收集相关的自然科学数据、行业数据、社会数据,推动跨学科、跨行业的数据融合。

13.发展智慧气象,构建“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平台

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智能化等技术,以信息化为基础,发展观测智能、预报精准、服务开放、管理科学的智慧气象,推进气象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农业等领域加速融合,为决策、生产、民生提供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普惠气象服务。完善信息资源开放机制,建设面向民生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制定基本气象资料和产品共享目录与基础气象数据服务开放清单,建立和完善相应监督管理政策制度,加大气象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共享力度。

(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14.加强环境气象与生态气象业务建设

建立和完善以城镇化气候效应、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区保护等为重点领域的气候容量和气候质量监测评估。建立极端事件监测评估业务平台,推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评估。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生态气象观测网,建设生态气象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加强极端气候事件、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安全事件的气象预警。加强生态服务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增雨作业,改善生态敏感和脆弱区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气候环境。强化生态气象评估。

15.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评估业务

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以促进城镇空间布局合理均衡为出发点,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地域重大工程、城乡规划和安全运行,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型太阳能和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的气候承载力分析和可行性论证,完善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和标准。推进气候资源精细化评估和规划,开展精细化气候区划,加强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多层次普查和经济开发潜力的评估。

16.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作用

揭示气候变化事实,开展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集中在气候变化检测归因、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变化规律、极端事件风险评估等关键技术上形成突破,加强对温室气体、气溶胶等大气成分的监测分析。强化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等影响评估。发挥人工影响天气抗旱、防雹作业对粮食生产保护效益。多层面开展气候变化科普宣传与培训。

(七)增强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能力

17.增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全面落实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构建合作、共赢、开放的气象服务新格局。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高气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业务科技水平为导向,统筹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完善支撑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体制机制。

18.加强科技合作,提升业务服务的针对性

建立气象与其它各行业协同发展机制,共同应对气象灾害、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难题。加强气象与水利、交通、环境、农业等各行业部门合作机制,加强气象部门与各地政府的合作机制,统筹资源,加快发展步伐,全方位服务于岳阳经济发展战略。

19.实施人才优先发展计划

健全以科技突破和业务贡献为导向的科技分类评价体系,完善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科技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围绕气象业务发展,集中资源,凝聚力量,实施气象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完善支撑创新的人才体系。统筹协调各类人才队伍发展,推进气象人才工程建设。围绕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科技新突破的需求,培养造就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管理能力强、专业知识丰富、善于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气象管理人才队伍。

(八)完善气象管理体制机制

20.构建合作、共赢、开放的气象服务体系

全面落实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构建开放多元有序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气象服务相关法规、政策、标准,强化气象服务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气象服务市场秩序。加快制定规范气象信息服务和防雷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市场运行规则,促进气象服务市场依法有序发展。制定气象中介组织发展政策措施,有效规范和引导中介组织参与气象社会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更好地发挥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的职能和作用,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的规模化、现代化、社会化发展。

21.完善支撑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高气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业务科技水平为导向,进一步优化业务布局、整合业务机构、调整业务分工、健全业务流程和功能布局,推进各级业务协同发展。优化市、县级业务布局、业务分工、业务流程,加强对县气象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撑。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科技驱动和支撑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开放合作,引导利用国内外优势资源参与重大核心任务协同攻关,建立完善以技术突破与业务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

22.完善依法发展气象事业的制度体系

以全面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能为导向,加快建立适应气象现代化的气象管理体系。深化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规范审批行为和权力运行。建立和完善各级气象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科学规范气象管理机构职责,完善职能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气象行政管理体系。创新气象行政管理方式,夯实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能的基础。推进气象管理机构改革,优化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提高气象管理效能。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优化调整现有气象事业单位业务分工、业务机构和业务功能配置,增强事业发展活力。加强气象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力度,完善依法发展气象事业的制度体系。

三、发展行动实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重大工程

《岳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建设,完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网络。我市“十三五”气象发展要全力围绕重大工程的建设,组织实施八大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工程项目。

(一)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与环境气象服务工程

1.完善城市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集约化数据共享支撑平台。在岳阳市区建立网格化(3km*3km)的气象监测设备和预警发布设备。建立由生态观测、渍涝观测、能见度监测、雷电监测等组成的专业气象监测网络。利用气象应急指挥车、移动气象台、手机客户端等先进装备,为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的现场分析和决策信息,以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防灾减灾需求。

2.研究开发城市雾霾与大气污染预报系统、城市雷电与风灾预警系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气象保障系统,重点开展城市渍涝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

(二)水陆交通安全气象保障工程

1.建设水路、公路交通综合气象监测站网(包括96套多要素交通气象观测站、2台大型水上浮标气象站、5套小型水上浮标气象站、4套闪电定位仪、20套大气电场仪、2套气溶胶观测站)

2.水陆交通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包括大风、能见度、雷电、暴雨、水文水位预报方法研究及系统建设)

3.水陆交通气象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包括在主要码头、港口、景点建设户外大型电子显示屏40块、小型电子显示屏158块、甚高频喇叭1800套、移动终端接收设备等)

4.水陆交通气象信息中心建设

成立全市交通气象信息中心。建设可视化会商系统,实现相关部门之间的可视化会商,建立部门间协调沟通机制。建立气象监测数据中心站,开发综合性可视化的气象数据共享平台,开展水陆交通气象防灾减灾对策和预报预警技术研究,建立以雾、雨、雪、大风、低温冰冻、雷电等影响交通安全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平台,建设气象预报预警发布系统。同时以交通气象信息中心为依托,制作交通气象预报、预警信息,通过气象预报预警发布系统把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给广大用户。

(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工程

1.市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岳阳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上连省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下连区县级预警信息发布分中心,横向与岳阳市政府应急平台及各部门应急平台连接。主要包括预警发布场所、基础支撑系统、数据库系统、预警应用系统、信息发布渠道系统和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的建设。

2.县市区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分中心

建设县市区级预警信息发布分中心,上连市州级预警信息发布分中心,横向建立与本地政府应急平台连接,县市区级分中心可实现本地预警信息发布和预警信息的收集和上传工作。县市区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由环境设施层、基础支撑层、数据层、应用层、发布手段层组成。

(四)人工影响天气及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1.建设1个市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中心和6个县(市)级分中心,完善市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加强基层作业站网标准化建设,在每个县市完成2个人影标准化炮点建设,完成风雨山雷达站集雷达探测、气象科普及人影标准化炮点为一体的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基地建设。

2.建设1部人工影响天气应急移动指挥平台,包括建设必要的应急指挥载体、卫星通信和应急扩展无线局域网通信设备、实时作业视频监控、摄像设备、辅助专项监测仪器等。

3.开展人影作业效果评估系统建设。依托现有气象观测网,在我市布设云雷达、微波辐射计等观测设备。开发研究人工影响天气关键应用技术,研发空中云水资源监测资料实时处理分析系统、作业条件和配套技术、作业效果评估系统。

(五)洞庭湖气候变化应对决策支撑系统工程

1.建设洞庭湖湿地与生态气候综合观测网:在风雨山建设风廓线雷达1部,建设温室气体监测站3个,东洞庭湖湿地气象监测站5个,负氧离子站8个、紫外线强度监测站6个,建设风塔5座、太阳辐射观测站6个,土壤水分监测站15个。

2.洞庭湖气候与生态遥感监测中心:依托湖滨十亩岳阳市政府划拨用地,结合湖滨风雨山的两部雷达,安装卫星遥感接受设备,组建地球观测系统(EOS)探测信息地面接收站网、静止气象卫星探测信息地面接收站网以及地基GPS水汽遥感监测网,并以此为基础建设洞庭湖气候与生态遥感监测中心。

3.业务系统建设:建立洞庭湖湿地与生态气候服务系统,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气候预测决策支持系统,建设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气象保障业务系统。

(六)山洪地质灾害气象保障工程

1.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系统

加强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易发区易发点的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实现主要气象要素的实时采集、数据传输,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数据。

2.山洪地质灾害精细化风险普查

对全市山洪沟、地质灾害易发点进行信息收集,并进行相应基础数据分析。

3.山洪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预报预警系统

研究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气象条件,实现全市山洪地质灾气象条件对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理分析,加强与市山洪灾害预警平台对接,实现数据共享。

4.山洪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提供实时观测数据、精细化预报、气象灾害预警等信息; 解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

(七)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1.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防灾减灾部门信息发布手段共享机制,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

2.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立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网,根据我市农业布局和特色农作物种植基地分布,科学调整站网布局和观测项目,结合国家精准扶贫、科技扶贫要求,提升特色农业和关键农时气象服务水平。

3.农村雷电防御工程建设。健全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加强对农村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规范化建设;完善雷电监测网络和雷电资料共享系统建设;开展对雷电的发生机理、演变规律的研究和雷电的预警预报工作,提高对雷电灾害的防御能力。完善雷电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4.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重点加强与农业部门的全面合作,将两部门的科技创新活动、农技推广能力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两个体系”的融入式发展。

5.气象为农服务科技支撑。建设气象为农服务基础信息数据库系统。研发现代农业气象预报关键技术。建设重大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系统。研发我市气象为农服务综合业务平台软件等。

(八)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现代化气象业务平面改造。加大投入,建设现代化的监测、预测业务系统平台;改进省到市、市到县网络通讯能力。提高基层台站气象现代化水平,提升开展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2.台站科普及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台站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3.改善气象探测环境。进各气象台站探测环境进行评估。对探测环境未受到破坏的气象台站,严格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探测环境保护;对己受到破坏的台站(如华容),应与当地政府做好衔接,进行站址搬迁。

4.气象综合观测设备设施更新改造。加快观测自动化和技术装备保障系统建设。对已严重老化和损坏的设备进行更换,对观测仪器进行检定,确保气象观测系统稳定运行,提高数据质量。我市现己建成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232套,区域自动站的应用为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况资料。但由于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建设大多超过十年,存在着超期服役、设备严重老化、数据可用性低的问题。“十三五”期间计划每年对15%左右的站点进行必要的更新升级改造。

四、发展保障 营造各方支持的气象事业发展环境

在湖南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广泛凝聚共识,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围绕气象现代化总体目标,按照气象现代化“四个体系”建设功能布局,着力推进提升气象业务服务能力“七项任务”,建设实施气象监测预警“八大工程”,全面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实现岳阳气象事业健康快步发展。

(一)加强党的建设和组织领导

全面加强党的组织、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发挥各级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完成气象事业发展各项重点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三严三实”,贯彻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气象事业发展环境。

(二)加强统筹协调和合作交流

统筹协调规划实施,研究制定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各项实施方案,分解细化工作任务,强化落实,推动各级气象事业协调发展。做好本规划与湖南省气象局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和市委市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间的衔接,确保规划定位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融入智慧岳阳建设总体规划,实现资源共享、应用协同,不断深化气象与各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合作,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气象服务、防汛防旱、人工影响天气、森林防火等方面的联合协作机制。继续完善气象部门内部合作机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气象科技进步。

(三)加强经费投入和财力保障

进一步完善双重管理体制和相应的资金渠道,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气象发展,逐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和单位自筹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各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性目录,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机制和清单。加强气象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发挥工程效益。

(四)营造良好发展政策和环境

加强法规、标准、规划,强化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履行政府气象职能,形成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气象工作法治化,为全面推进气象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加强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理念。落实国家各项改革措施,推进气象事业结构、业务、科技、人事等改革,不断完善气象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大力营造有利的气象事业发展环境。

(五)加强实施考核和评价评估

加强对气象事业现代化水平、重点工程、人才队伍建设等目标任务的综合评价考核。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健全规划实施评价标准,将规划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年度进行督促检查考核,加强规划实施的咨询和论证工作,规范气象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