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加减乘除” 助推“产城共融”

来源:新闻中心2018-06-06 10:59
浏览量:1|| | ||

我区“两型社会”建设工作侧记

一大早,袁高翔和任泽池就来到家有喜事的村民家中。

身为木里港管理处的主任和副主任,两人的工作任务杂而繁多。但只要辖区哪家有红白喜事,他们都会第一时间上门,劝说居民不放鞭炮,办事从简。走街串巷,找居民谈心、介绍绿色环保节约的生活,成了他们的功课。

这份工作,最近增添了分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我区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深度结合,把“两型”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善做“加法”>>>

绿色理念为发展“提速”

作为岳阳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区,我区的发展定位是坚持产城共融,总要求是走在岳阳发展前列,为全市多作贡献。

发展如何加速,贡献从何而作?我区的答案是突出招商主业、狠抓项目建设。10年来,全区的招商引资喜报连连,项目建设频掀热潮,财政“蛋糕”越来越大,经济数据越来越亮:仅2017年,就集中签约引进项目73个,合同总投资339亿元,引进了广汽集团、海大集团、海王生物、新奥集团、东方雨虹等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021亿元,正式跨入千亿园区行列;完成公共财政收入40.1亿元,成功突破40亿大关。

“蛋糕”做大了,但没有以牺牲环境为前提。区招商合作局副局长方力为清晰地记得,几年前有一家企业想入驻园区,但由于环评通不过被拒绝了。随后,该企业负责人多次找区领导和相关部门,想“通融”一番,但得到的是一致被拒绝。

“牢固树立绿色理念,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推动发展,实现了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区工委书记文春方如是说,在招商引资上,坚定不移走特色化、差异化、集聚化的园区发展路子,突出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两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汽车零部件、临空经济两大新兴产业,定位高科技、低污染,高附加值、低能耗,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说“不”。

“虽然部分企业入驻被拒绝了,但发展没有放缓,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在稳步提升。”对此,家住通海路管理处亮山社区的居民杨虹感受最为明显。

每天晚上,景观灯映射下的王家河风光带美不胜收。茶余饭后,来此休闲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河水臭气熏天的情况已不复存在,东岸和西岸美景遥相呼应,一幅全新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杨虹说,以前住的亮山社区就是在农村,现在社区的道路平整了,“天网”没有了,老人养老方便了,文化进社区了,幸福指数也提升了。

勇做“减法”>>>

淘汰落后为自然“减负”

发展成果异常精彩,前进征程异常艰难。既定的绿色理念,必然要淘汰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

区环保分局局长刘晓辉介绍,几年前,该局不断接到市民投诉,反应区内一家纳税重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异味气味,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强烈建议将企业搬迁。

一边是区里培养的企业,一边是区内百姓的生活,手心手背都是肉,两方都要去呵护。如何抉择?

情况上报后,区工委、管委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决定严格执行市“退二进三”要求,将企业的生产车间搬离了该区。

这是一个代表,也是一个缩影。在节能减排这篇大文章上,我区重点做好了三方面工作。在企业层面,要求企业减少物料、能源等使用量,最大限度可持续利用可再生资源。在企业群落层面,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废物的输入输出关系,为废物找到下游的“分解者”,建立工业生态系统“食物链”。在园区层面,积极做好园区“三废”处理和新能源供给工程建设。

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谢春生介绍,在项目进园的问题上,全区坚持做到“四个不批”,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对不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项目,一律不批;对区域、流域内无环境容量的项目,一律不批;对没有取得总量指标的项目,一律不批。

“减法”是一剂猛药,痛感最强烈。区财政局副局长夏建芳介绍,按照每家企业退出前一年的纳税收入来统计,10年来清退出的企业累计可以为全区财政贡献数以亿计的税收。

“减法”是一剂良药,效果最直接。从区环保分局提供的最近3年报告中可以看到:2015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64.8%;2016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4.3%;2017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9.5%,全区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活做“乘法”>>>

创新驱动为腾飞“乘方”

搬离不是长久之计,创新才是持续之举。我区一以贯之坚持创新驱动,将其作为产业升级提速增效的核心战略和总抓手。针对园区原有部分传统企业生产技术和设备逐渐老化,而产品市场广阔的现状,园区一方面深入企业调研,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帮助企业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拨出专项经费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设备,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同时,我区还大力搭建科研平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区政务服务中心组建运行,77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基本承接落地,行政审批、便民服务办理提速80%;扎实推进商事制度“放管服”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内资企业增速明显,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登高俯瞰,木里港工业区内,一排排厂房与研发大楼鳞次栉比。纵横交错间,藏着一个“制造新城”。全市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装备制造类产业园就在此。

几年前,这里是一片荒地。摒弃“摊大饼”式的城市群发展路径,按照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我区在此种下一片希望,如今收获满满。当前,岳阳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园内已签订入区协议企业有26家,正在洽谈的有15家,预计满园可承载60家企业开工生产,带动数千人就业。

创新驱动,点面相连。全区科学谋划了木里港工业区、金凤湖生态示范区、三荷空港产业区、现代新型城区“四区一体”的功能布局,绘就了现代核心城区建设新蓝图。其中的金凤湖生态保护区突出生态保护,以金凤湖(原金凤桥水库)为中心,整体规划约25平方公里,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以生态建设为主线,以生态产业为主体,成为岳阳一张靓丽的城市生态名片。

创新驱动,唇齿相依。区科技局局长周玲介绍,近年来,全区每年安排科技创新奖励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依托岳阳火炬创业服务中心和海凌科技孵化园两个国家级平台,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政府搭台,企业腾飞。当前,岳阳航空港经济区、岳阳汽车产业园规划建设稳步推进,东龙科技汽车零配件、鸿博鑫汽车零配件等一批产业项目等待落地,汽车零部件、临空经济两大新兴产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道道全获评全市唯一国家品牌示范企业、首届湖南十大农业企业品牌。中科电气、科美达电气等4家企业获评部省级质量标杆企业。新华达制药、巴陵炉窑等6家企业获批省“专精特新”企业。科伦药业成长为中南地区最大制药企业。雷勃电气高速电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巧做“除法”>>>

问题解决为融合“除弊”

虽然是国家级开发区,但在全区253平方公里的版图面积上,我区有超过一半是农村。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的任务迫切而艰巨。

“以前,常常是下雨一身泥,晴天一身灰。”说起几年前生活中的一些不便,农村不少群众感慨颇多。“现在可好了,水泥道路直接通到家门口,出行更加干净便捷了。”说起生活上的变化,不少村民可以看到,不仅自家的出行道路修通了,生活更方便了,而且村里的灌溉渠道和山塘水库都进行了整修加固,生产不再受影响。”

村民生产生活上的这些变化,是全区为民办实事的真实写照。

一直以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是我区衡量发展的一把重要标尺。幸福感从何而来,全区的目标就是为老百姓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

全区全面启动对南港河、北港河等8处黑臭水体进行专项整治,完成污水管网建设约40公里,做到了核心城区污水主管全覆盖;完成金凤桥管理处梅子柿社区龚陈组池塘、珍珠山居民点沿河湖汊等6处整治点垃圾清运、漂浮物打捞、设施清理及生物净化药剂投放工作;木里港管理处羊角山居委会南侧污水直排点完成了管道延伸、便道建设和污水净化一体化处理设备已投入运营;督促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能力由400吨/日提升至1200吨/日;督促罗家坡污水处理厂二期投入,增加5万吨/日处理量;农村全面开展美丽创建系列活动,乡风、民风更加淳朴。

“两型”带来了家乡的巨变。家住木里港管理处羊角山社区的居民黄芬常年在外务工,2017年年底回家后,发现家乡正在进行环保整治,家门口的树更多了,砖厂被拆除了,节能路灯装上了,北港河的水更清了,生活更舒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