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政务要闻

砥砺奋进15年 谱写乡镇巨变曲

来源:经开区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9-11-18 16:28 浏览次数:1

——退休老干部李再更谈西塘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前25年绝大部分的农民只解决了温饱问题。真正巨变,是从2005年起,从那之后,广大农民才开始走上小康道路,真正富起来。”见到记者的第一面,69岁的李再更就开门见山地道出了他的感悟。“西塘镇的巨变可以说是这15年里的巨变,15年从偏远落后山镇走上了富裕道路。”

1950年出生的李再更19岁便入了党,从新中国成立走到改革开放,或许是家乡变化这个话题太让他有共鸣,刚坐下,这位穿着普通夹克衫,胸口别着党徽,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人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他的话匣子。

道路建设大变样。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塘镇本地人,李再更记得很清楚,2004年前,全镇的三条县道都是都是风化、砂石路面,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是常态。“我们刚进来的门口那条路,是连通西塘至市区的主干道,也是出入镇政府的必经之路。以前的时候,路面窄,车一多经常堵起老长的队伍,既不方便出行,又阻碍群众来办事。”2005年起,经开区和镇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夯实民生基础工程建设,不到5年时间里,全镇所有县、乡、村组道全部实现了水泥硬化。“以前我们讲‘要致富,先修路’,现在是水泥路直接铺到了农户家门口,老百姓数十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成了现实。”

农民收入大增长。“在我看来,改革开放真正让广大农民开始富起来,是在2005年之后。”让李再更发出如此感叹的,是因为一个政策的实施——农业税的取消。2004年,国家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2005 年,农业税、集资款、统筹款全部取消。“我记得2000年之前,农民人均只有五六分田,每年上交的‘三提五统’和国税就超过300元。”农业税的减免,极大减轻了农民负担。而新兴企业的发展也为农民就业致富开辟了新通道。李再更以他居住邻近的红旗组为例,全组17户人家,每年的劳力输出达28人。“在外打工的近的在湘阴、远的在深圳,每年收入最低的也有6万以上,高的20、30万都不止,打工收入每年保守估计就不下于200万,农民收入逐年在递增。”

生活质量大提高。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快速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明显提升。“过去是‘三兄四弟共一堂,老爸老妈住偏房’,住的都是泥砖平房,按家庭人口来计算的话,每人平均不足20㎡。现在村、组一律建起了楼房,而且楼层越修越高,可以说是‘一个儿子一栋楼,请问爸妈你住哪房?’”说完了“住”,自然也少不了“行”。“我记得2004年的时候,乡政府连一台小车都买不起,那时候有人说小车要进家庭,我觉得是天方夜谭。但从2005年起,组里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了小车,而且其中还不乏奔驰宝马呢!”说起生活质量的提高,李再更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现在农民生活幸福满满是有口皆碑、不争的事实。别说普通农民了,就是现在的特、贫困户,有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和补助,生活与一般农民也没什么两样!”

干群关系大转折。李再更是原三荷乡政府的党委副书记,他说,以前在乡镇上班时,工作辛苦、生活清贫,然而辛苦的付出,并没有换来群众的理解。“那时候农民看到干部,私底下都叫‘两要’干部:催粮要款‘要钱’、计划生育‘要命’,干群关系并不和谐。群众不理解,工作就难以开展,再加上工资待遇低,村干部中撂担子、自行退职的情况时有发生,曾经一个大村,一年换了四次支部书记。”干群关系恶劣,归根结底是因为干部工作并没有真正落在老百姓心坎上,无法为老百姓带来切身实惠。转变是随着经济发展而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西塘镇瞄准时机,调优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花卉水果产业,依托农、林、花、果的品牌效应,西塘镇的特色花果农旅产业逐步壮大起来。现在西塘镇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全镇人均纯收入也达到1.7万余元。日子过好了,老百姓富了,干群关系也发生了大转折。“以前有事都是上面找下面,群众还不乐意。现在不一样了,干部都是‘两送’:即送钱财又送温暖,群众感受到了切身温暖,有诉求都主动找干部,不仅干群干系,地方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

“以前我是农民伯伯,现在我是农民嗲嗲。”退休后的李再更种了点菜、养了点鸡。他说,每天劳动一下,让儿孙们能吃点自己种的绿色食品,这样的生活充实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