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政务要闻

合作社里的脱贫故事

来源:经开区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9-12-13 14:17 浏览次数:1

时值初冬,岳阳经开区金凤桥管理处硚石社区的油茶园里,漫山遍野盛开的油茶花,洁白如雪,美不胜收;走进康王乡长石桥村葡萄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整齐的绿,葡萄藤在细心地修枝后显得格外整齐。

油茶、葡萄,谁能想到,小小的果子,竟改变了一户户贫困群众的命运。

产业扶贫是拔“穷根儿”的治本之策。“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曾经强调,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岳阳经开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就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理念。

故事一:油茶花香话丰年

9月21日,天还蒙蒙亮,大山深处的扶贫工作却正热火朝天。一大早,区发改局驻硚石社区的工作队长李炎来到驻村工作点,挨家挨户通知入股的贫困户领取分红。听到这个消息,贫困群众赶忙收拾着往合作社走去,说笑声让寂静的村庄一下子热闹起来。

在合作社办公室里,负责人徐鹏为贫困户一一分红。看着手中的资金,贫困户心里乐开了花,这已经是他们拿到产业分红的第三个年头。

硚石社区地处偏远山区,这里曾是出了名的省级贫困村。贫困人口集中、基础设施薄弱、收入结构单一。如何破除眼前的这些困难,奔赴脱贫致富的阳光大道,这里的人有着自己的探寻。其中,加入到合作社,是不少群众的选择,有了合作社的助力,脱贫步伐快了不少。

村民口中的合作社,是经过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会的再三调查研究,结合山区气候条件和实际情况,最终决定利用村子内闲置的土地资源,发展油茶种植产业,从而成立的富而康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共计吸纳54户贫困户入股。

考虑到油茶产业实现丰产为5至8年,投入大,见效慢,要使贫困户达到短期增收较为困难,该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协议,将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在基地上发展林下经济,规模养殖肉牛、鸡、鱼等,实现年利润10万元。

“今年大约有三分之一油茶林实已经开花,预计明年能出油6000斤左右,收益在40万元左右,到后两年700亩油茶树全部挂果年收益预计可到140万元”,看着漫山遍野的油茶树,徐鹏充满了信心。

自合作社成立至今,该社区贫困户分红得利和务工收入总额达50多万元。通过产业分红和劳动增收,带动贫困群众实现稳步脱贫,硚石社区走出了一条“政府+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2017年,硚石社区实现脱贫摘帽,正式退出贫困序列。

故事二:葡萄熟了日子甜了

“到我们合作社做事,工资120元一天。乡里有不少人人在我们这儿做事,大部分是贫困户。”12月初,在康王乡长石桥村,金石丰生态葡萄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冯勇对记者说。

冯勇是长石桥村人,原来在外承包物流仓储业务,2016年回村,牵头创办金石丰生态葡萄种植合作社。目前已流转土地60余亩,主要种植葡萄和蓝莓,将全乡13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产业帮扶范围。

冯勇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可产葡萄2500斤,那60亩就是15万斤,按4元一斤葡萄计算,可产效益60万元,收入可观。

把有限的土地资源和空闲劳动力利用好了,就能不断提高土地利用价值,让村民有事干,在家门口挣到钱。长石桥村党总支书记曹清志说,目前,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可以得到三份收入:第一份是固定收益,每年每户入股分红;第二份是务工收入,每天120元;第三份是地租收益,每年每亩土地800元流转金,这为贫困户稳定增收提供了保障。

“以前,我主要靠外出打工的微薄收入养家,生活拮据。现在将土地流转出去后,还能在家门口的基地打工,既照顾到了一家老小,家庭经济状况也改善了不少。”贫困户方海兵入股合作社后,在种植基地给葡萄除草、施肥、剪枝,每年务工收入可达1.2万元以上。

借船出海,乘势发展。合作社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创办了产业扶贫基地,为当地群众铺设了带贫致富路,让群众从资金、土地、就业三方面获得收益。曹清志说,村里将依托合作社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在原有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再流转240亩土地,发展果蔬采摘产业,让更多群众从中受益。

东城大地,这样的生动产业扶贫故事在不断上演,汇成波澜壮阔的“脱贫答卷”。近年来,岳阳经开区通过“合作社+”的模式,强力推进产业扶贫,投入专项资金610万元,采取自主发展、委托帮扶、股份合作三种模式,引导19家专业合作社参与产业扶贫,新培育乡村产业企业3家,全区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819户,新型经营主体联结1002户,助推了全区油茶、葡萄、茶叶、肉牛等脱贫产业的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