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
千年梦圆时——长沙晚报2020年度年终特稿
来源:人民网   2020-12-31 00:00
浏览量:1 | | | |

此刻,2021年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

此刻,满载新梦想的中国号巨轮,又将远航。

2000多年前的《诗经》,将“小康”作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寄托着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

千年一梦!一梦千年!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定话语掷地有声。

经过百年大党和亿万人民接力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千年梦想,照进了现实。

……

万古江河,奔腾不息。

溯源而上,小康之梦在历史的长河中浮浮沉沉。

屈原放逐,徘徊湘楚,嗟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贾谊贬谪,星城北望,常念“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

杜甫流落,漂泊长沙,愁吟“饥籍家家米,愁征处处杯”;

……

古往今来,天下百姓“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仁人志士“四海为忧,思欲小康”。

彼时的小康,无非“年谷屡登”“百姓滋殖”,并无太多要求。然而,这份简单朴素的愿望,千百年来一直远在天边。

直到1919年,千年梦想迎来破题。湘江之滨,古城长沙,一位伟岸的青年在昏黄的油灯下,时而凝神静思,时而激情难抑。

在他的笔下,《湘江评论》横空出世,一个声音振聋发聩: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

从此,青年毛泽东踏上人生“赶考”的旅程;从此,他带领中国人民开天辟地。

这种宣示,在历史的天空久久回荡。

这番问答,在湘江之畔点燃初心。

时光流逝,岁月如歌。

“这个目标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雄心壮志,是一个宏伟的目标。”1979年,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上世纪末,中华民族第一次达成千年宏愿,一脚迈进小康门槛。

“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作出了全新部署。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2014年,全面小康目标升华成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发出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动员令。

……

风云激荡,栉风沐雨。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彩云长在有新天,芙蓉国里尽朝晖。

展望三湘大地,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湖南人励精图治、艰苦奋斗,人民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谱写“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壮阔画卷。

从“省强民富”的开路之旅,到“富民强省”的快车之道,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美好图景徐徐展开,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新征程号角嘹亮。

深冬时节,捞刀河源头,和煦的阳光穿过枫林湖畔浓密的竹林,映照在浏阳市淳口镇孔小江家门前的贫困户信息牌上。这是一块特殊的门牌,记录着这户贫困人家的基本信息和帮扶干部的名字、电话。

老孔曾是深度贫困户。搭帮政策好,加上人努力,他在后山刨出了一条养殖“产业带”,年产值40余万元。

随着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长沙数万块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牌将成为历史。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彼时的长沙,城中最高建筑只有7层楼,可谓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奋起直追的长沙人民,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4.7%的增速,从1952年的不到3亿元,一路赶超到1978年的16亿元。

但实事求是地说,长沙依然底子薄、身板弱。在“小康”目标提出初期,长沙形势不容乐观:370元的人均GDP,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于殿后阵列。此外,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十分突出。

在这样的条件下,长沙怎样走出“小康”之路?走出了一条怎样的“小康”之路?

四十多年来,长沙坚持在改革中发展、在开放中提高,先后提出“致力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现代化长沙”等阶段性奋斗目标,加快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总量持续翻番,星城大地变化翻天覆地。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长沙获湖南省委、省政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标认定。

璀璨星城,潮涌湘江。

踏实奋进的长沙人清楚地知道:达标,不是终点,而是全新的起点!

长沙市委、市政府着眼“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牢记使命、不负嘱托,全力跑好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蹚出一条显本色、明底色、添亮色、高成色的“长沙路子”,奋力书写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时代答卷。

——这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全面小康。

全面小康,发展是第一要务。

数据为证!2012年以来长沙经济总量年均增长9.6%,增速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2017年挺进“万亿俱乐部”;2019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1%,今年上半年实现增长2.2%,两个数据在全国17个“万亿”城市中均位居第一。

人民群众的口袋殷实起来了、生活富起来了,居民消费结构加快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进而向享受型转变。到2019年,长沙人均GDP逾2万美元,经济跨越发展释放的红利惠及800多万长沙人民。

全面小康,制造业挺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长沙突出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主抓手,以智能制造统领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许多传统产业完成智能化改造;另一方面,围绕智能装备、智能汽车、智能终端和功率芯片,精准发力,抓新兴产业智能化培育。

不搞土地财政,深耕制造业,深耕实体经济,着眼培植壮大财源,提高财政质量,彰显了长沙市委市政府的战略眼光。

近两年来,长沙保持“每2.3天新签约1个投资额过亿元的项目、每15天新引进1个‘三类500强’项目、每30天新引进1个投资额过50亿元项目”的速度,催生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这是“人民幸福”的高水平全面小康。

长沙将公共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比例70%以上,长沙市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2年的30288元、15057元提升至2019年的55211元、32329元,均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与此同时,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保等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坚持“房住不炒”更是映照着这座城市初心为民的本色与情怀。

长沙大力开展“反炒房、反暴利、反捂盘”集中整治行动,房价收入比保持在6.4左右,为全国35个主要城市最低,近4年长沙人口累计净流入近100万人。房价的比较优势既是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源泉,也成为推动创新创业、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长沙第三产业“蛋糕”持续做大,现代服务业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网红长沙”蜚声海内外。金融、文化、旅游休闲、夜间经济、新兴消费等加快发展,全市商贸载体更加丰富,高桥大市场等6家市场入选2019年中国商品市场综合百强榜。

——这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全面小康。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84、134529——这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长沙全部摘帽的省定贫困村数和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40589、119528792——这是长沙累计帮扶城市特殊困难群体人次和发放的帮扶资金数额。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

长沙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大造“盆景”,不搞“一锤子买卖”,探索一条普遍适用的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之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高水平全面小康在乡村振兴中成色更足。目前全市954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半数以上超过20万元。

——这是社会各领域全面进步的高水平全面小康。

一个城市,既需要遍地林立的高楼大厦,更需要巍然耸立的精神大厦。

多年来,得益于坚定不移实施文化强市战略,长沙的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持续走在全国前列。尤其值得骄傲的是,长沙连续三届举办“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并获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成功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摘得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桂冠的城市。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文化获得感,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文化含金量持续提升。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底色。

长沙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守护绿水、青山、蓝天。2019年,全市现有林地60.3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5%,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三位; “一江六河”水质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空气质量不断改善,2020年上半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0.1%。

俯瞰长沙版图,绿色画卷在星城大地徐徐展开,从持续减排到防治大气污染,从持续增绿到环境整治……长沙的“颜值”更靓,“气质”更好 ,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成色更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辟精准扶贫新时代。

经过8年持续奋斗,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2020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了2020年新年贺词,也吹响了2020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冲锋总号角。“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加油干、补短板、坚决打赢、如期实现……共和国领袖的铿锵话语激荡神州大地。

长沙始终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如虹气势,始终奋战在三个脱贫攻坚“战场”,用一场场势如破竹的“战役”,一串串硕果累累的“战果”,在星城大地奏响脱贫攻坚的凯歌。

那山,那水,总是最牵动人心。

朝天椒红红火火,青皮柚长势喜人,猕猴桃挂果累累,再细看林间树下,是一群群散养的鸡鸭……近两年来,每到金秋时节,宁乡横市镇合金村向阳河畔,胡建国的种植基地里,总会上演活色生香的“丰收图”。

“今年收入预计能超过40万元。”2020年末,回望疫情大考之年的收成,胡建国言语间充满喜悦。

谁曾想到,他可是曾因幼年伤及右脚,连正常行走都困难的残疾人;两年前,因夫妻俩双双残疾,劳动力缺失,他们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未来在哪里?希望在何方?胡建国和妻子一度十分迷茫。直到驻村第一书记熊正洪和工作队带来为他家量身定制的“脱贫计划”,致富之门才徐徐打开。

2018年,在工作队的帮扶下,胡建国瞄准了猕猴桃、辣椒种植,成立了长沙凤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土地从来不辜负汗水。

当年,辛勤耕耘种植基地的他年纯收入达20万元,顺利“脱贫出列”。第二年,在种植上尝到甜头的他,还被评为宁乡市“脱贫攻坚典型”。

和胡建国一样,从贫困到脱贫,再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的,还有浏阳市达浒镇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忠国。

他用一把油纸伞,不仅撑起自家的“脱贫伞”,打开了50多户乡邻的“致富伞”,还靠着这样的“脱贫传奇”,作为湖南唯一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奖代表,站上了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的领奖台。

5年前,在驻村帮扶工作队、支村两委的鼓励支持下,李忠国重拾制作油纸伞这门祖传手艺,开办达兴工艺品厂,打造“可体验”“能定制”的油纸伞工艺品。仅用1年多时间,他就成功摘掉“穷帽子”。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算富。”李忠国主动与椒花新村50多户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书,让他们在家门口找到稳定的活计。2019年,他的工艺品厂实现年销售额50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万元以上。

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不同,长沙属典型的“插花贫”:84个贫困村、13.4万余名贫困人口相对分散,70%的贫困户“插花”分布在84个省定贫困村外。这也意味着,要解像胡建国、李忠国这样的贫困户之困,要有更精确精准的脱贫之策。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你有“插花贫”,我有“绣花针”;一针一线间,乡野消贫声。

多年来,长沙瞄准“精”,精准破解“插花贫”,在农村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用心绘就“致富图”。

在长沙,“精准”二字始终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从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工作到村、扶贫到户,长沙精准打出产业扶贫、旅游扶贫、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等14个专项扶贫“组合拳”,确保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能增收。

贫有千种,困有百样,全面脱贫解困,还需有高招、新招。

只要老乡能脱贫,创新举措我能行!长沙创新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让千种贫、百样困同迈致富路。

在长沙遍布乡野的“扶贫车间”里,机器轰鸣,产业扶贫如火如荼;如潮涌现的“就业扶贫车间”中,469场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助力全市4.65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率超过8成;2016年至2019年底,累计安排各级产业扶贫资金4.8亿元,带动9.37万名贫困人口每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贫在乡野有人帮。

当2020年即将挥手告别,那山、那水已唱响“脱贫歌”、奔向“致富路”:全市84个贫困村均在2017年前实现脱贫出列;至2020年6月30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条件。

农村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捷报”频传,城区的“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战场”上也“火力全开”。

城市的霓虹灯下,有人享受稳稳的幸福,也有人因为突如其来的意外,还在命运泥沼里挣扎。

那家,那人,总让人时刻牵挂。

高昂的医药费,一家六口“零就业”,对久居长沙的益阳安化人丁海军来说,小儿子天佑突患重症,成为了压垮这个家庭的一根稻草:带着孩子四处奔波求医,甚至不得不和妻子先后辞去工作;年迈的父母困在家中照顾正在读书的大儿子,再也无力像以往一样靠摆摊卖菜贴补家用了。

曾经有过多少希望,此时就有多少绝望。这个贴着“低保”“无助”标签的普通打工家庭,引起了长沙市委市政府派出的、正在摸排走访者的关注。

不久,温暖的消息接踵而至:丁海军所在的开福区四方坪街道胜利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卓,第一时间将4000元帮扶金送到了丁海军手中;社区还为这个家庭量身定制了“激活计划”,夫妻俩通过就业帮扶双双就业上岗,小儿子在社区“家庭医生”帮助下开展定期康复训练并顺利走进幼儿园,大儿子还得到志愿者的上门学业辅导。

因病而贫,因病而困,这也是天心区文源街道状元坡社区小沐家庭两年来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去年,小沐不幸查出急性白血病,高昂的医疗费用,压得这个曾经平静幸福的家庭气喘吁吁。

家中存款悉数用尽,小沐的家人无奈之下,想起了卖房救命。他们的境况,让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分外揪心。

特事特办,暖心帮扶。

不久后,街道社区在为小沐家庭实施现有社会救助政策之外,还为孩子争取到急难、医疗、基本生活帮扶金一万余元,并发动志愿者为她开展心理疏导。

如今,在家人陪伴下正安心治疗的小沐,特意录制了一段感谢短视频,她说:“叔叔、阿姨们给予的鼓励和帮助,让我们倍感幸福,也鼓起了我与病魔决斗的勇气。”

相较于乡间连片贫困地区,城市霓虹灯下的贫困,显得相对隐性和分散,很多像丁海军、小沐家庭这样的城市特殊困难群体,困顿于命运的突变,单靠自己的力量,难以与社会一起大踏步向前。

长沙对准霓虹灯下的城市特殊困难群体,开辟脱贫攻坚的“第二战场”。

2019年7月至8月,长沙整合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党员干部力量,派出6个工作组,在全市选取朝阳社区、封刀岭社区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走访调研25324户62218人,摸清隐匿在繁华都市里的城市特殊困难群体“底数”。

当年9月初,7份沉甸甸的调研报告出炉。同月,长沙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开展城市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活动的实施方案》,对城市困难群体实施以“急难、医疗、住房、就业和基本生活”帮扶为主的“五帮扶”活动,兜牢、兜准、兜实城市特殊困难群众之底。

这场帮扶不仅及时、暖心,还创新、高效——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协调机制下,对困难帮扶对象的帮扶从发现到审批完结,最多5个工作日完成。

2019年9月至今,这场“五帮扶”行动已累计帮扶40589人次,共发放帮扶资金119528792元。今年疫情期间,全市针对急难情形先行帮扶17686人次,发放3583万元,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的“疫中之困”。

“加大对城市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让城市建设者、奉献者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长沙的厚道,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城乡同步奔小康。”这是长沙脱贫攻坚“城市战场”上的铿锵誓言,更是长沙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生动注脚。

农村脱贫攻坚“主战场”战绩醒目,城市脱贫攻坚“第二战场”常态铺展,长沙还将脱贫攻坚的战斗力,源源不断输入500公里外的龙山。

那城,那地,早已血脉相融、心手相牵。

每到7月黄桃成熟季,龙山县洗车河镇支家村黄桃种植专业户秦德荣的果园里,总会迎来觅果而至的“忠实粉丝”,鲜美的果实让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熟悉的季节、熟悉的场景,到今年已经整整延续了4载。若不是有了望城区帮扶工作队的帮助,昔日的贫困户秦德荣大概也想不到,人到中年的他还能有如此的风光。

如今,这个已年过五旬的农民,不仅因为致富焕发青春,还与时俱进赶潮流玩起“抖音”,用地道的龙山话网上叫卖自家的黄桃。

因为脱贫而重新找到人生目标的,还有轮椅上的90后龙山姑娘吴添春。

“以前人人帮的丫头,现在成了要帮人的姑娘。”在天心区驻洛塔乡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这个一年能为乡亲“带货”百万元的姑娘,不仅注册了“湘春丫头”商标,还和其他几户因残致贫的农户一起成立锥栗电商合作社,当起了专营店的“掌柜”。

……

26年来,这场“非常9+1”行动,将省会长沙与边陲龙山紧紧连在一起,也为秦德荣、吴添春等龙山曾经的贫困户们燃起美好生活的希望之火。

26年来,长沙坚持把龙山县作为自己的第10个县,当作脱贫攻坚“第三战场”,先后投入资金12亿多元,帮助实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劳务协作等七大工程,帮扶各类项目近900个,为龙山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对口帮扶新模式。

2020年2月29日,龙山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一城三“战场”,频奏凯歌还。2020年末,长沙用三份“脱贫攻坚喜报”,唱响了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省会担当,走出了脱贫攻坚路上的“长沙路径”,也为高水平全面小康垒起了最为坚实的底座。

山水洲城日日新,全面小康入梦来。

近年来,作为中部省会城市的长沙乘风破浪,一路赶超,昂首迈入“新一线”行列。

在你追我赶的城市竞速中,长沙深知,不能只争经济增长的“单科状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至上,民生为大。

在长沙,一项项着眼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民生项目相继布局。

摩天大楼的高度,并不代表着小康质量的程度。街巷才是一座城市最基本的单元,市井民生更能折射出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成色。

“话说1888年光绪年间,长沙一个守城小兵,汨罗人马复生,为赚外快下班后炸点油货,提篮沿街叫卖……”在“老街故事”讲坛上,70岁的杨云老人从老油货铺“马复胜”的前世今生谈起,不知不觉将大家的思绪带回了当年的“城北第一街”。

美西司电影院、北协盛药号、百花村南货店、吴恒泰酱园、湘华斋茶馆……云集多家长沙商业老字号的北正街曾经名噪一时,又在历史车轮下走向“没落”——时代加速前进,老街巷、老社区的步调逐渐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进程,停车难、下水堵、屋顶漏等问题成为居民的“心病”,更是长沙不少老街古巷和老旧社区的“通病”。饱受困扰之下,一些老居民只得依依不舍地离开住了大半辈子的家园。

热闹了大半个世纪,又沉寂了几十年的北正街,在经历了“微手术”后,于2019年开街复业。

麻石地板、红墙青瓦、窄巷深宅……扑面而来的是老长沙的新气质。

这条昔日老长沙城北唯一的商业街,已经成为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重要板块,玉楼东等31家老字号及知名餐饮品牌入驻,在北正街续写新时代的传奇。

大道向前,时光流转。

北正街的蜕变,是长沙对老城区有机更新的一个缩影。从现代城市发展趋势来看,“大拆大建”正成为历史,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取而代之,成为城市延续其生命力、实现“逆生长”的重要拔节点。

黛瓦青墙、木制窗门、仿古屋檐……这里是白果园化龙池,这里不仅是游客纷至沓来的网红打卡点,对于丰泉古井社区的杨正香来说,这里更是她和其他600多户居民期盼已久的新家——改造由表及里,从居民生活功能需求出发,水、电、路、气、网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14项内容逐项完善升级。

相比古街古巷循序渐进地更新,老旧小区的改变让人感到日新月异。近年来,长沙以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为契机,一大批“70后”“80后”小区旧貌换新颜。仅2019年,长沙就有94个老旧小区迎来“新生”,2020年这一数字进一步扩大到了123个。

从河东到河西,从城北到城南,太平街、潮宗街、坡子街、都正街……长沙一大批历史街巷和老旧社区,在提质提档和有机更新中重焕生机,更让老城区在快速发展中留住记忆,让乡愁在历史街巷中得以延续。

这是一条保护与发展的“双赢之路”!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在长沙,高水平全面小康从来都不是“抽象派”。

“菜食住行购、教科文卫体、老幼站厕园”——长沙将老百姓的这些“小事”化作一个个支点,撑起这座幸福之城。

“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五星级’养老服务,好方便嘞!”73岁的市民罗国斌家住开福区湘雅路街道百善台社区,只要得空,他便去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与老邻居们一起阅读、锻炼。从家里出发,不过五六分钟路程。

看书、下棋、学书法、打太极——在长沙,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愈加“韵味”。

而这,恰恰是“15分钟生活圈”圈出的幸福。停车场、农贸市场,人行道、自行车道、历史文化步道——长沙启动“一圈两场三道”建设后,短短两年时间,共建成“15分钟生活圈”438个,新增10.44万个停车位、133个生鲜市场、777.1公里人行道、914.06公里自行车道、67.7公里历史文化步道……

在寻求发展“最大公约数”上,长沙运用有机更新、“一圈两场三道”、老旧小区改造等多根杠杆撬动了老城区提质升级,实现人居环境改善、群众幸福感提升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多赢局面。

“南门到北门,七里又三分。”这句老话,说的是长沙老城从南走到北,大约只有7.3华里。

新中国成立后,70多年间长沙城市建成区面积由6.7平方公里增加到567.32平方公里,扩大了84.7倍。而过去四年间,长沙人口年均净流入超过20万,与深圳、广州、杭州处于同一梯队。

人口不断涌入,民生需求“缺口”有待填补。其中,住房的地位尤为重要。为迎接每年超过20万的“新市民”,长沙准备了充足的保障性住房。

已经在长沙生活了6年的朱伟,此前在其他大城市打工。一家人租住在10平方米的一间民房里,月租金1500元,生活压力不小。

如今,朱伟所住的麓城印象小区,按标准化小区建设,不但品质良好,而且租金也很低,60平方米两居室月租金只要800元,是周边市场价的一半。朱伟的孩子也和当地孩子一样,就近入了学。

麓城印象小区是长沙市近年来新建的公租房项目之一,面积约10万平方米,有公租房1500多套,由政府投资建设,主要解决高新区产业工人、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

有了稳定住所,朱伟对这个城市也有了归属感。经过几年打拼,他承包了附近的菜鸟驿站快递业务,妻子也开了小超市,日子越过越好。

近年来,长沙市坚持每年新建保障性公租房近2万套,现共有公租房23.78万套,基本满足全市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这些保障性住房虽然不能为地方财政带来收入,反而需要大量投入,但关乎百姓的根本福祉,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长沙对此从未含糊。

民生底色彰显高质量发展成色,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幸福高地在不断刷新。

2020年11月18日,“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新鲜出炉,长沙再次上榜。这也是长沙连续13年捧回“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幸福像花儿一样,不止绽放于都市,同样惊艳乡间。

位于长沙县金井镇的小乡村——蒲塘村,每年会产生约500吨生活垃圾。

“几年前,村里是垃圾遍地。”村民们说,如今再去村里转一转,比城里还干净!

3000多只分类的垃圾桶下发到户,村民们将剩菜剩饭等餐厨垃圾埋进土里当肥料,其他垃圾进行初次分类,扔进门前的垃圾桶。随后,保洁员上门进行二次分类,按照塑料类、衣料类、纸品类、玻璃类、橡胶类、金属类、有毒有害垃圾等进行分拣,最后送往镇上的环保合作社处理。

如今,蒲塘村里的垃圾从每月50车降到15车,垃圾分类减量近七成。

其实,治垃圾只是长沙农村“五治”的一个方面,同步推进的还有治厕、治水、治房、治风。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要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针对个别地方出现的重眼前轻长远、重治标轻治本等“跑偏”,长沙的主政者们拿出了这一针对性举措。

厕所改造、垃圾分类、移风易俗……长沙县金井镇蒲塘村用一年多的时间,全力推进农村“五治”工作,乡风村貌焕然一新,离人居环境“洁净美”的目标越来越近。

在长沙农村“五治”的背后,农村的高水平全面小康有着这样“内外兼修”的逻辑:面子、里子一齐抓,既抓治厕、治垃圾、治房、治水“塑形”,扮靓美丽乡村“脸面”,又抓乡风文明“铸魂”,注重文化涵养、思想培植、心灵塑造和乡风传承,打造纯净、善美的精神家园,让美丽乡村外在的颜值与内在的气质并重。

“五治”同步推进,乡村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有力的佐证是:长沙乡村一日游持续升温,古镇游、红色游、研学游、采摘游成为市民休闲度假新选择。

不论是城市变靓,还是乡村变美,这块土地最为夺目的,永远是那山、那水、那洲、那城,那一万余平方公里的红色土地。

在“十四五”开局之际,长沙审思明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与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更相适应?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20年12月15日,在全市建筑业发展大会暨精美长沙建设论坛上,坚持“四精五有”标准,加快打造美丽舒适宜居现代化大都市,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四精五有”:精准规划、精美建设、精致管理、精明增长;有颜值、有气质、有内涵、有格调、有品位。这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个标准,更是高水平全面小康在城市建设管理规划方面更高的跃升,目标直指美丽舒适宜居的现代化大都市。

全面小康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现代化长沙全新起航。

下足“绣花功夫”,做活“精”字文章,实现城乡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品质长沙,未来可期!

麓山添锦绣,湘江映初心。

从《诗经》里对安定幸福的最初憧憬,到千百年来对吃饱穿暖的恒久渴望,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梦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党向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订立的一份“军令状”,也是一份庄严的“历史契约”。

承诺,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兑现。

2020年,遥远的“小康”梦想,照进了现实。

2020年,并非“天选之年”。

2020年,是党和人民接力奋斗的必然。

一路走来,汗水与鲜花相伴:长沙跻身“万亿俱乐部”,长沙成为“世界工程机械之都”,长沙荣膺中国首个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长沙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长沙连续13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长沙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在这场接力奋斗的赛道上,沿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轨道加速奔跑,长沙目标坚定、步履铿锵。

登临天心阁,“四面云山皆入眼 万家烟火总关心”的对联赫然在目,城南的阁楼巍然耸立。俯仰之间,家国之情油然而生;

走进马王街28号,青年毛泽东主办的《湘江评论》的创刊词上呐喊声犹在耳旁。“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年终岁末,信步橘子洲头,湘江“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麓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美不胜收,“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迈尽在今朝挥洒。

天心阁——马王街28号——橘子洲头,三点一线,直线距离不过数十公里,但这些城市地标苍劲有力地见证了老长沙的沧桑、记录了新时代的辉煌,长沙兑现着地方党委政府对一方百姓的承诺。

精神底色从未褪去,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长沙始终孜孜以求。

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一招。全面小康胜利在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1978年,发端于安徽小岗村的“大包干”成为改革开放一声春雷。

9个月后,800多公里外的长沙县开慧公社竹山大队张家塝生产队,亮起一盏煤油灯。灯下,是一张褶皱的纸片,上面写的是一个“敢为人先”的盟约——从当年晚稻开始,队委会干部和23户社员包干到户!

就在那一年,社员们第一次吃上饱饭,家里有了余粮。“家中有粮”,是社员们在党的领导下,走出的“奔小康”路上最为坚实的步伐。

只有打破桎梏,才能“杀出一条血路”。这,是改革的力量。

如今,竹山大队早已成为葛家山村。名字改了,闯劲不变,通过土地流转、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开展规模种植,湖南“小岗村”一跃成为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村,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大美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改革中,长沙一路披荆斩棘;开放中,长沙一路不甘人后。

1989年,长沙黄花机场通航,10条航线开启翱翔蓝天的畅想,挑起长沙对外开放、走出去引进来的“大梁”;31年后的2020年,长沙机场改扩建暨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正式启动,改扩建后的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将达6000万人次,实现千倍增加。被命名为“长沙之星”的T3航站楼,也将成为促进长沙对外开放的“明日之星”。

“不在中国争地位,要为中国争地位。”长沙登高望远,看到整个世界,也让整个世界看到。

在“一带一路”沿线,阿治曼中国城、湖南尔康(柬埔寨)农产品加工园、埃塞俄比亚-湖南工业园等海外园区建设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长沙企业以积极的姿态走出去,凸显“长沙力量”。

大众、博世、沃尔玛、壳牌等世界500强企业,宜家、九龙仓等战略投资者,汇丰、花旗等外资银行……越来越多巨擘企业将区域总部甚至中国总部设在长沙。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但时间却在庚子年春节前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定格: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

筑成捍卫高水平全面小康成果的“钢铁防线”,全市上下万众一心,长沙在这场大考中经受住了考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凝聚起强大的“红色力量”,守护一座城市的幸福安宁。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经济。在特殊的赛道上,长沙市委科学研判,向全市发出了“百日大竞赛”的最强动员令。

一时间,全市各级党员干部甩开膀子干、全力抓落实,在全市形成了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创造了令人振奋的亮眼成绩,实现了特殊年份中稳步起跑、就势抢跑、成功领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复苏先锋,凝聚了长沙干部群众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必胜信念。

2020年9月17日,这是一个平常但不平凡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长沙,来到山河智能的生产车间,来到马栏山的文创+科创企业,来到岳麓山下的千年学府。

“创新是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品质,也是今后我们爬坡过坎必须要做到的。”山河智能的创新精神给习近平总书记留下深刻印象。

如今,这家装备制造领域龙头企业正朝着行业技术创新“世界高地”的目标攀登;

“一定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守正创新,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栏山的殷切嘱托。

如今,这座物理海拔只有38米的无峰之“峰”正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

“同学们一定要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面对热情洋溢的青年学子,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

如今,这座青春之城正在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殷殷嘱托,厚望如山。

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考察,为新时代长沙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也赋予了这座历史古城新的重大使命。

从“温饱不足”到“高水平全面小康”,星城巨变,生动地浓缩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主题脉络。

“如果再生为人,博士愿意生在哪个国家,做什么工作?”1973年,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向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提出了著名的世纪之问。

“我愿意生在中国。因为我觉得,中国今后对于全人类的未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是生为中国人,我想自己可以做到某种有价值的工作。”汤因比的回答没有丝毫迟疑。

抚今追昔,激情满怀。

2020年12月31日,这是大战大考之年的最后一天。站在全面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2020年12月31日,这是大战大考之年的最后一天。站在“十四五”时期开局起步的新起点上,长沙正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决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中发挥核心引擎、辐射带动作用!

2020年12月31日,这是大战大考之年的最后一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带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宝贵经验与精神财富,青春长沙已开启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记者 李万寅 苏毅 凌晴 李静 陈登辉 匡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