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岳阳人都知道,旧时岳阳城内有个戏园叫“岳舞台”,是专供岳阳巴陵戏班的演出场所。以后,又成为岳阳巴陵戏班的名称。巴陵戏原称“巴湘戏”,因艺人多出自巴陵、湘阴、临湘而得名。巴陵戏源于明末,流行于湘北及湘鄂赣毗邻地区,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又因形成与主要活动区域在旧岳州府境内,故戏班又被称为“岳州班”。1953年正式定名为巴陵戏。如今的巴陵戏路在何方?
400年前的草台班子
清朝中叶以前,城区尚未有正式的戏剧演出场所,艺人们大都是在草台、庙台、祠堂台、茶园及大户人家客堂演出。因此,戏班规模小,演出的戏也以半本戏为主。这些戏班大致分为:江湖班、官班、案堂班、6人班及围鼓串堂5种。江湖班,由乡绅或艺人合股经营,行当齐全,设备较好,常年演出于城乡戏台,多演神戏、愿戏;官班,由官绅子弟主办,类似“家乐”,演员多系选聘江湖班中的名艺人,主要为官府商绅迎宾送客,唱喜庆寿戏或神庙愿戏;案堂班,多为艺人合伙,以某地信奉的某个菩萨为一案,抬着菩萨游傩,以唱神案戏为主,演出场地简陋,几张方桌拼拢即可演出;6人班,俗称围鼓戏,由艺人组成,无正式班名,不登台演出,只需一台乐器,围鼓演唱,专为乡绅堂会、接客或宴会时吹奏;围鼓串堂,为业余演唱形式,多由业余爱好者参与,日间从业,晚间演唱,自娱为主,年节喜庆,偶或登台演唱。
清末民初,城区即有府城隍庙、县城隍庙、南岳庙、洞庭庙、万寿宫(江西会馆)、火神庙、天王庙、李公庙(长沙会馆)、乾元宫等九座庙台,每逢庙会或举行祭祀活动,均请戏班酬神还愿演出,但不售票,任由市民观看。各庙会轮流演出,从正月一直演到十月,大大活跃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岳舞台更名岳阳大戏院
此外,在金家岭还建有一可容500人的咏霓戏园,在三教坊建有和平戏院,在鱼巷子有怡园戏园,在县门口(岳阳楼对面)有怡和戏园。常有各地班社挂牌演出。1914年某天,岳州缙绅周吟鹤与人去金家岭咏霓戏园看戏,因购少了票,被拦在外面。周一气之下,邀集绅商学界名流40人合股组建巴陵戏班,将玉清观
巷的天王庙改为戏园,戏班与戏园均取名为“岳阳商办岳舞台”。舞台在辞典中解释为演员演出的台面“岳舞台”即岳州班演出的舞台。民国9年(1920)改名为“岳阳大戏院”,班园分立。自此,岳阳人又将巴陵戏称为大戏,意即去大戏院看戏,反而不说是看巴陵戏。
大气磅礴的“大戏”
其实,岳阳人将巴陵戏称为大戏,还有另外的含意。一是巴陵戏作为岳阳地方剧种,在当时的岳阳地区,是惟一拥有戏班的剧种,常在各种戏园、庙台、大户人家的客堂演出,能登大雅之堂。当时的岳阳花鼓戏,俗称“花鼓子”或“嗡琴戏”。只是在乡间流行的民间小戏,是由农民自发组织,农闲时在农村演唱的
草台班子,既无正式的戏班,又不能登临大雅之堂。因此,相较花鼓戏来说,巴陵戏自然是大戏了。二是巴陵戏历史较久,拥有传统剧目400多个,且多取材于历史演义与话本小说,以反映政治与军事题材为主,整本或半本戏居多。而花鼓戏则大都是演的反映下层百姓与乡间琐事的小戏。故此,巴陵戏自然显得大气些。
三是巴陵戏生、旦、净、末、丑角色行当齐全,且文武戏唱念做打样样都行,而花鼓戏则只有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且以文戏为主。故此,岳州百姓自然要称巴陵戏为大戏了。
1949年5月,由邑人黄龙、李治安合股,将茶巷子一茶园改为戏院,分内外场,可容纳观众800多人,仍称“岳阳大戏院”。1967年,经改扩建后,改名为巴陵影剧院。
毛主席接见巴陵剧演员
巴陵戏剧目多为传统历史剧,以湘北方言为舞台语言,通俗易懂,故深受岳阳人民喜爱。其经典剧目如《九子鞭》、《补背褡》、《打差算粮》、《何腾蛟》、《闯王旗》等,多次参加湖南省戏曲观摩会演。其中,由著名演员李筱凤主演的《打差算粮》一剧,1958年10月,参加湖南省艺人代表团赴京为中共八届六
中全会演出,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来总理观看演出后,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剧组全体演员。
图/范向辉 文/邓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