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一节 古道

来源:史志办 日期:2015-08-10 08:27

一、驿道

春秋战国时期,境内修建供战车行进的道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实行“车同轨”,次年“治驰道”,贯穿南北的主干道经过境内,自塔市驿、巴丘而南,为秦楚大道向南延伸部分。两汉时期,贯穿南北的主干驿道线自湖北省蒲圻县入境,经羊楼司、长安、云溪、巴陵、罗县至长沙郡。另有道路通古华容县、孱陵县、下隽县和罗县。有南秦楚大道自江陵南下,经塔市驿至巴陵的水道常被利用。驿道设邮、亭、驿使进行管理,并规定五里设一邮,十里设亭,三十里置驿。

唐代道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分东南西北四路。“南路为次路,由长安东南行三千一百三十里,经商州,山南道邓州、襄州(今湖北省襄阳县),而至江陵府(今湖北省江陵县),再东南行五百七十里,至岳州府”,见李吉甫38卷《元和郡县图志》。境内设归义驿、大荆驿、洞庭驿、湖岸驿和白沙驿、笙竹水陆驿等。

宋代,各方驿道均自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辐射,交通干线仍沿于唐,新创急递铺,增设“金字牌急脚递”,传递朝廷急件。由日行400里增至500里。元代,改驿为站赤。

明改站赤为水马驿、递运所。急递铺仍承宋制,岳州府有城陵矶递运所及总铺。据明弘治《岳州府志》载:岳州自岳阳马驿往北、东、南、西等驿道干线亦如前朝袭路。此外,平江至江西义宁(今修水),岳州经华容去安乡、澧州、石门、慈利等亦有驿道干线,一般每六十里设一驿。巴陵县有岳阳马驿、临江马驿(今北门渡);临湘县有长安马驿、云溪马驿;平江县有大荆驿;华容县有华容驿;湘阴县(当时属长沙府)有归义驿;有的驿站已具一定规模,驿丞管理驿站和绿化工作。

清代,省城及其他重要地区有大道与官路(路宽3~4米)、支路相通,各地市镇间以小路联络支道与官路,驿道网已经形成。据光绪十四年(1888)《湖南疆域驿站总纂·卷十·岳州驿道》载:境内通往各方,陆路驿有11条。

民国12年9月《陆上交通·水上交通沿革》载: “比光绪之季,轮舶畅行,邮电通信,于是驿站、民信局、汇票号、轿行、脚子遂以斩,归天然之淘汰。回首当年,皆成陈迹矣。”抗日战争开始后,公路、铁路均遭毁坏,国内物资运输,单恃汽车,力有不逮。29年,省驿运管理处统一开办驿运业务,后因战事影响,驿运停办。民间利用驿道运输一直持续到50年代初期。

二、关隘

岳州地属要冲,关隘险要,历为荆、潭、黔、蜀四会之御。宋代已于险要之地设巡检司。临湘、平江、巴陵、湘阴、华容5县置关隘,陆续设有巡检司。

巴陵关  在巴陵县北荆江口。宋曾设巡检司于此。明洪武年间重建,晚清时增设厘金分局和岳州海关。《岳阳风土记》载:“巴陵县对长川……,夹洲列关,谓之巴陵关”。

岳州卫  在巴陵县东,明洪武年间初建,明、清均设守备驻此。

天岳关  位于平江县湘鄂两省分界处,坐落于黄龙山、幕阜山之间,距平江县城50公里。路通箭楼嘴、麦园、接江西省义宁和湖北省通城界。距湖北省通城32.5公里。清乾隆三年(1738),平江邑人李仁原等修筑石路。咸丰五年(1855),太平军自通城田间道进攻,被张岳龄在此击败。乡绅李庆彪捐筑卡城,高2.6丈,宽2.2 丈,长8丈。关傍左右崖上,毛源地方武装势力又筑土堡,高5尺,宽6尺,两旁均抵山峰,山高各数百丈。后由平江知县俞凤翰题字为“幕龙重镇”,又称“天岳关”。

鹿角镇巡检司  在巴陵县东南50里洞庭湖滨。明成化年间初设巡检司,以防洞庭盗贼,有50名岗哨,岁以为常。清承明制,至乾隆四十年(1775)改为主簿驻鹿角。

长寿巡检司  在平江县长寿乡,路通江西省义宁,明成化九年(1473)设,清同明制。

北河渡巡检司  在华容县城北,明成化十二年(1476)设。

明山鼓楼巡检司  在华容县,明成化初设,以防洞庭盗贼,有50名岗哨,岁以为常。

另外,华容县有塔市、黄家穴巡检司,临湘市有羊楼司、鸭栏巡检司。

三、民桥

三眼桥 位于岳阳市东郊,连通南湖大堤、国道107通道。宋庆历年间(1041~1048)滕子京建,名通和桥,又名堤头渡桥,亦名岳阳桥。明成化十年(1474),知府吴节重建,更名通和桥。明弘治元年(1488)前,曾名紫荆桥、望仙桥、元季桥。清乾隆七年(1742),知县张世芳再重修,复更名为万年桥,俗称三眼桥,立有碑记。现存桥貌系清同治十二年(1873),巴陵邑人钟谦钧将原址稍移北而建,桥系永久性石拱桥,麻条石砌成,桥中并列3孔,故名三眼桥。桥高15米,宽6.5米,长56米。桥孔上端为半圆形,每孔跨度宽约13米。桥为东西走向,桥面中间凸起,与两端形成弧形,桥沿护栏为0.8米高石栏,两端各置1.3米高石狮一对。

永济桥、广通桥 二桥均位于城陵矶南面的永济堤之中,为明成化年间(1465~1487)岳州知府戴浚构架木为桥,分别曾名瞿家桥和白石桥,至明成化二十年,知府李镜“募工筑土为堤,凿石为桥,引水为闸”。嘉靖九年(1530),知府肖晚补修。今已废。

另外,据明弘治《岳州府志》记载各地民桥,巴陵县有11座;临湘县有16座;平江县有17座;华容县有11座;清乾隆年间,湘阴县有75座。

四、运输

驿道运输初为运送贡物及征战所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后,为征战南越(今广东、广西地域)修建的南干道通过境内至长、衡直达南越。

唐代,驿道成为陆上商物流通、人员来往主要设施。境内驿道运输主要物资有粮食、木材、茶叶等。后唐清泰元年(934),临湘产茶之地设有王朝场,兼理茶叶销售和运输,有的先通过驿道运至港口再转水运。

宋代,境内驿道设有驿站递运所、急脚铺,专营驿道运输。元末明初,陆上运输出现专司其业的车行、脚行。境内长安驿、岳阳驿、大荆驿等重要驿站都有固定车夫和挑夫。茶和贡物转运由车行、脚行运至官府指定地点,再由官府“分遣官军就近挽运”。湘阴、临湘盛产茶叶,每年数万担之多,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转运出境。

明、清时期,境内陆上流通领域随着各行业兴起而进一步扩大。至清代中期,轿子和马车、牛拖车、独轮木质车成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道光年间(1821~1850),始有经县衙批准的以租轿为业的轿行。车行、脚行、马行已具规模,自成体系。境内有马车行20多家,所运物资有粮食、棉花、茶叶、食盐、工业品等。驿站建设更具规模,如湘阴县大荆驿,前为楼,中为厅,东西有廊,芜息有亭,彩绘焕然。驿站有马42匹,兽医1名,排夫63名,夫头6名,健夫4名。

民国初期,驿道运输成为境内陆上运输主要方式。平江县城及长寿街设轿行6处,有轿夫34人,专为旅客、婚嫁服务。县内人力车有土车子(平江俗称鸡公车)与板车,土车为木质独轮车,有的前置小轮以便于山区羊肠小道载运货物,一次可载100公斤左右;40年代使用实心双轮板车,可载运200公斤左右。平江县城轿子有花轿、布轿2种,花轿又称彩轿、红轿,4 人抬,用于婚嫁。布轿一般用蓝布或灰布作轿衣,用于客运。民国6年3月,岳阳城开始有铁轮人力车载客,共30辆,后有橡皮轮胎人力车6辆,与之竞争。21 年,境内有马户2100多家,专业驮运马匹1660匹。随着铁路、公路的修建,驿道运输功能渐次被取代。抗日战争时期,境内铁路、公路遭到破坏。29年,湖南省成立驿运管理处,境内驿道马车队及民间传统的木质独轮车成为陆运主要工具。

1957年,岳阳县郭镇、广兴洲,华容县城关至各集镇间仍有骡马车队从事运输。60~70年代,各镇公社、农场仍有骡马车运输队。此后,完全被铁路、公路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