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02 12:00

    君山农场位于洞庭湖与长江交汇地段,处东经112°56′~113°5′和北纬29°23′~30′之间,大江流其东,洞庭潴其南,西引峡江,北带荆水。全场总面积150平方公里(合23万亩),其中优质耕地8.3万亩,养殖水面1.6万亩,果园林地1.1万亩,高产芦苇3.3万亩。地势略呈西北向东南倾斜趋势,坡降仅为2.4/10000,境内一马平川,沃土流金。气候属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利物宜人。土地属积母质型,地质坚硬,结构力强,适种养性广,有各类生物资源90多科、200余属,近600种,是洞庭湖平原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和外贸出口创汇基地,素有“洞庭明珠”、“鱼米之乡”的美誉。
    该场成陆年代悠久。早在1700多年前,西晋文学家、军事家杜预就率兵在这里凿通了濠河。1947年,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在此围挽永成垸,以水涨堤溃告终。1949年,这里仅剩下几条缺口累累的废堤,3000多本地人分散栖息在几个地势较高的土墩上,过着水去人来,水来人去的漂泊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湖洲的开发利用,1958年,岳阳县调集2万多垦荒大军与河西人民一道,经过近一年奋战,筑起了40公里长的防洪大堤。1960年建立岳阳县地方国营君山农垦场,1961年转为湖南省国营君山农场,1992年组建君山农垦集团公司,1996年更名为湖南省国营君山农场,下辖1镇5个分场,8家场直工业企业,18家场直属经营公司,14家农牧业直属单位。共有居民16145户,人口4825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644人,占总人口的36.5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21人。
    “八五”计划时期,该场坚持改革开放兴场,走有城郊特色的强场之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1995年,社会总产值达7.2亿元,比1991年增长5亿元;工业总产值3.6亿元,建筑业产值2000万元,运输业产值2100万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327.27%、300%、100%和290%。粮食、棉花、甘蔗、芦苇、生猪、水产等主要农产品和食糖、棉纱、白板纸、饲料、机砖、机瓦等主要工业产品大幅度地增长;流通领域购销两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6200万元,比1991年增长3800万元,五年平均递增21.6%。商品外贸出口额3700万元,比1991年增长2500万元,年均递增28.5%。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00万元,建设了一批关系农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的基础设施大中型项目。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1995年,全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15周岁人口授完初等教育完成率99%,非文盲率98%,“两基”教育在全国农垦率先达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卫生工作特别是血防工作跨入全省农垦先进行列,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6.7%降到12‰以内,1992~1995年,计划生育工作连续荣获先进单位;广播电视实现了三级并网,有线电视初步开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职工人平工资额5084元,比1991年增长3000多元,人平纯收入达到2380元,比1991年增长1400元,银行存款余额11000万元,五年年均递增21.9%。
    1996年,遭到历史罕见的特大洪灾,直接经济损失1,78亿元,经全场职工奋力拼搏,全年仍完成社会总产值7亿元,创利税2000万元,人平纯收入1800元,职工年平均工资达4660元,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都有较大发展。大灾之年保总产,全年产值达2.5亿元,总产粮食2018吨,皮棉5540.15吨,甘蔗4万吨,出栏生猪14万头,出水鲜鱼4000吨,发展水禽13万羽。出现五个较好的发展势头:一是种植业向高效化、特色化迈进。全年兴建和扩建专业蔬菜基地1200亩,发展棉花、蔬菜大棚5000个,套播轮作面积达5万亩,增加收入突破2000万元。二是养殖业向基地化、专业化迈进。通过调整与扶持,形成三大区域化布局,即以三大集约化猪场和正美饲料厂为龙头,君山镇、五星分场为基础的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以水产公司为龙头,望城、濠河分场为基础的水产水禽养殖基地;以芦苇场为龙头,新河、林角分场为基础的草食动物养殖基地,并通过基地连大户,在全场扶持发展500个养殖专业大户。三是科技推广向效益化、纵深化迈进。共推广早稻旱育、软盘抛秧、两系杂交水稻、棉花两段五膜栽培、甘蔗梢尖育苗移栽、畜禽水产品种改良、名优特水产套养、混养等20多项适用技术,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四是冬季农业向规模化、样板化迈进。把冬季农业开发作为抗灾补损,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3万亩水田全部种上了绿肥,5万亩早地移栽油菜2万亩,压青油菜5000亩,套播蔬菜2万亩、蚕豆2000亩,冬种覆盖率达到97%,同时,按照高产高效要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领导挂牌,专人负责,建起三个冬季农业样板片,万亩水田绿肥、万亩移栽油菜、万亩套播蔬菜。五是冬修水利机械化。是年冬,共投入资金1230万元,其中农场财政投入524万元,分场财政投入156万元,国家投资240万元,社会集资310万元,最高峰日出劳动力1.2万人次,动用机车70余台,搬运土石310万方,共完成包括建新间堤加固工程、北堤1400米新标准大堤建设工程,南堤填塘固基工程、水毁工程修复等大小水利建设工程115处。再次夺得全市“芙蓉杯”。
    工业围绕深度开发农业,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形成五大体系,即以棉花为主要原料的轧花、榨油、纺织、印染、服装生产体系;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制糖、酒精、碎料板、家俱生产体系;以芦苇为主要原料的造纸、包装、印刷生产体系和以湖土为资源的建筑建材、商品房出售生产体系。工业产品达51类、162种,其中棉籽脱酚制取棉蛋白填补世界空白,白砂糖、棉纱等16种产品达国标一级,无铅松花皮蛋、味蛋获农业部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精炼油、涂布白板纸运销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在自然灾害和市场疲软的双重逆境中,生产的12项工业产品,机制砖4105万块,与1995年基本持平,大米442吨,比上年增长42.1%,新上市产品甲醛5006吨,其余8项(糖、酒精、纸、棉花、轧花、机制瓦、饲料、毛巾、食用植物油)均大幅度减产。为走出困境,场党委以市场为导向,千方百计扭亏为增盈,全年仍实现总产值2.8亿元。其发展特点:一是转变观念拓市场。机瓦厂、机砖厂采取薄利多销、促平促销、优惠大户等政策,保持产销两旺的好势头。机瓦厂厂长王呈绵荣获全国砖瓦行业优秀企业家称号;糖厂采取多渠道开辟销售网点的措施,使库存的7000多立方米碎料板在十月份就销售一空,实现该产品投产以来销售和盈利的历史之最。二是强化管理降成本。糖厂率先在纤维板车间推行集质量、产量、成本控制为一体的目标责任制,全年生产纤维板7130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500立方米,蔗渣消耗仅比去年增加1500吨,而单位耗胶由177公斤下降到151公斤,一等品率上升了11个百分点,每立方米的销售单价下降57元,实现了高产低耗,年创利润48万元,较上年增加30多万元。棉麻纺织厂改进生产工艺、优化配棉,生产的21支纱,由过去必须配3.2级棉,降到2.8级,降低了原棉成本,减少了亏损。三是瞄准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发展了一批名牌产品,原建材厂开发市场看好的塑料包装制品,走出低谷;绿色公司生产的“鱼霸”饲料,以其质优价美而饮誉湘鄂市场;机械厂一年上马一个新项目,开发一个新产品,跨了一个新台阶,成为农场企业的佼佼者。
    第三产业和城镇建设发展。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该场第三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日益繁荣的景象。1996年,全场拥有电力、农机、物资、外贸、水产、房地产等28家专业公司,国营、集体、个体商业网点1500多个,在省内外设立经营、信息窗口20多个,从业人员5280人,占职工人数的30%,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326万元,对搞活农场经济,促进流通起到了重要作用。城镇建设按照洞庭大桥和市区西连的发展前景,以挂口新区为中心,拓镇造城,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全年完成工程项目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352万元,其中集体建设项目18个,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安居工程和村镇私房建设518户,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全场各类长途、短途客车运输量达188万人次,港口、码头水上货运量达890万吨,陆地货运周转量达1680万吨。1996年,农场开通程控电话1000门,每千人拥有电话机22台,万门程控电话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之中,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拥有各类学校28所,在校学生1万多人,“两基”教育巩固达标全面完成。设有23家医疗卫生单位,医务人员283人,形成了农场、分场、生产队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卫生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洪涝灾害严重、疫病流行的情况下,跟踪监视病疫的变化发展,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大灾之年无大疫;计划生育工作夺得全市“五连冠”,安全工作被评为全省农垦系统唯一的全国先进单位。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税费负担重。从税内负担看,实行新税制后,国有农垦企业的税赋增幅过大。1996年,该场上缴国家税收达1176万元,按在册人口4.6万人计算,人平负税256元,按1.8万职工,劳平负税653元。税外负担、行业转嫁负担有增无减。二是社会负担重。社会事业靠其自身税后微薄利润自办自养,1991~1995年,年均社会支出1400万元以上,1996年为1570万元,占当年国民收入的20%以上,人平负担326元,亩平负担193元,社会性负担占人均纯收入的16%,为国务院规定标准的3倍多。建场至今,已有离退休人员2610人,年均需要经费101.8万元。农场负担沉重。农业职工纷纷外出打工求职或经营谋生,外流人员已占该场职工总数的11%,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劳动力老化,干部不安心农场工作,管理人才流失。由于负担过重,再生产资金的投入有限,成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到目前为止,该场负债总额达2.8亿元,债权债务两抵后实际负债2.1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8.6%,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