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概况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26 12:00
    2002年,岳阳市小城镇工作扎实有效,小城镇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
    一、主体产业发展加快,一批经济强镇脱颖而出。各地在发展小城镇时,把经济强镇摆在首位。营田镇引进新上10多个工业项目,总投资5亿多元,形成饲料、食品、糖类3条生产链,年工业产值达16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连续几年增幅都在30%以上。长寿镇卫生材料年产值3000多万元,长乐镇保安设备行业年总产值过亿元,新市镇再生资源市场营销总额过10亿元,还有华容县城的兴华啤酒、公田的阳光瓷业、界头铺的旅游业等,都已成为极具实力的支柱产业,经济实力骤增。
    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一批县城跳出旧城建新城,规模扩大,品位提升。如华容县马鞍新区、平江县天岳新区、汨罗市火车站小区和团山花园;临湘市区依托京珠高速公路,湘阴县城抓住湘长公路、湘汨公路改造拓宽的契机,大规模扩展城区。长寿镇、长乐镇、伍市镇、新市镇、桃林镇、界头铺镇、公田镇等“依路兴镇”,新建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3年来,小城镇建设投资达到50多亿元,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60多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由 1999年的29%上升到34.5%,提高5.5个百分点。
    三、小城镇经济发展加速,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市小城镇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镇区增幅高于全镇域、城镇增幅高于全县(市)、区域的态势。近3 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各类税收、财政收入3项经济指标,2000年11个重点中心镇分别高于全县(市)、区域7.8、12.1和21个百分点;2001年 14个重点中心镇分别高于全县(市)、区域7、3.3和5.3个百分点;2002年分别高出5、4和3个百分点。
    四、宏观管理力度加强,小城镇步入规范发展的轨道。全市对小城镇实行政府统摄、部门配合的管理方式,在全省小城镇建设系统中得到肯定。各地在工作中,逐步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管理制度。一是推行重点中心镇扶持制度。全市确定14个中心镇,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市直职能部门对口扶持。二是按县、县城、重点中心镇3个层次全面推行小城镇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奖优罚劣,用先进带动后进。三是实行职能部门岗位责任制,对22个小城镇建设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其必须承担的任务。四是建立小城镇统计体系。小城镇管理部门与统计部门联合制订小城镇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报表制度,成为全国第一个按照小城镇体系进行统计的地区。
    全市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一些小城镇规划滞后,甚至根本没有,建设无序、杂乱无章;一些小城镇没有支柱产业,只是“房屋的组合,居民的聚合”;一些地方好大喜功,不顾客观实际修宽马路、建大市场,实际回报率低,经济效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