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劳模总动员”服务社会

来源: 岳阳总工会 发布时间: 2015-03-05 09:52 浏览次数: 字体:

前不久,正在为老伴寻求骨病治疗方法发愁的岳阳二轻供销公司退休职工周桂兰,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全国劳模、岳阳市二医院骨科专家刘芳的“上门服务”,这让她欣喜不已。 在岳阳,像周桂兰这样,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级的劳模志愿服务,这得益于岳阳市总工会正在开展的“弘扬劳模精神·奉献服务社会”活动。市总通过打造社区公共服务、技术创新、公益慈善、社会道德等不同类型的劳模服务品牌,让劳模志愿服务成为“新常态”。

创新形式,以志愿活动为载体

“作为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劳模有着极高的影响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他们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深入人心。开展劳模志愿奉献行动,就是要搭建一个常态化的劳模活动平台,让劳模精神与志愿精神碰撞出更大能量。”提起劳模志愿服务活动,岳阳市总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彭慕侬深有感触。 通过多次走访岳阳市不同行业的劳模群体,市总了解到,劳模普遍缺乏社会存在感,他们虽然可以在工作岗位上辛勤付出实现梦想。但“八小时工作”之外,他们很难找到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如何将劳模的岗位优势和精神力量,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具体行动,让劳模在工作之中做示范、工作之余做奉献,岳阳市总积极探索,以劳模志愿奉献活动为载体,全城上演“劳模总动员”。 今年10月,岳阳市总《关于在全市劳模群体中开展“弘扬劳模精神·奉献服务社会”活动方案》出炉。市总大力实施“三项行动”:组建劳模宣讲团、设立劳模示范岗、开展劳模志愿奉献活动。 彭慕侬告诉记者,岳阳劳模志愿奉献行动根据劳模不同类别和各自所长,分别建立了文化、医疗、法律、技术、便民、利民等劳模服务活动小组。他们工作中互帮互助,工作之余深入社区、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打破界限,共享劳模技术资源

今年11月10日,平江县自来水公司水费代收系统出现技术故障,造成水费无法及时缴纳,影响自来水用户的正常生产生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岳阳市自来水公司计算机系统维护员龚曙波得知情况后,匆匆赶往平江县,对自来水公司水费代收系统进行故障排查和优化升级。很快,该县自来水缴费系统恢复运行,用户供水得到保障。 这几年,龚曙波凭借刻苦钻研的创新精神,先后开发了仓库管理系统、稽查管理软件、水费营销管理系统等众多系统软件。2005年,由龚曙波带领的研发团队成功研发水费邮政代收程序,开创了全省乃至全国水费代收系统的先河。现在,身为劳模的龚曙波,又多了一个身份——“劳模技术服务员”。他经常利用自己的专长到外地,为同行提供各种技术服务。 打破界限,跨区协作,实现劳模技术资源共享,这是岳阳市总劳模志愿奉献活动所产生的明显作用。 在岳阳,像龚曙波这样跨区开展志愿服务的劳模还有很多。今年55岁的高级技师赵多多是巴陵石化有名的压缩机维修专家,身为中央企业劳模、中石化技术能手的他,成立了“多多设备创新工作室”,组建了技术维修服务队,将自己的经验和成果实现行业共享。他还带领维修服务队到湖北枝江化肥厂、辽河化肥厂等企业参与大检修,帮助燕山石化、仪征化纤等公司的压缩机技术实现国产化。 “一个人当劳模了,就要带出更多的劳模,让社会各行各业共享劳模创新成果,这才是人生的意义。”赵多多说。

传承精神,在奉献中提升自我

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临湘市地税局干部戴亲民为原型创作的现代花鼓戏《铁面税官》,近日被评为湖南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自去年11月《铁面税官》首演以来,该剧先后在岳阳地税、工会等系统多次巡演。 “劳模不是一个人的荣誉,更是一群人的代表。”今年4月,临湘市总工会率先成立了由产业工人、基层公务员、优秀企业家等不同类型劳模组成的劳模宣讲团。身为劳模的戴亲民,成为首批宣讲团成员。 半年来,戴亲民和劳模宣讲团成员一起,深入机关、企业、社区开展“宣讲劳模故事、弘扬劳模精神”活动,为职工群众送去宝贵的“精神食粮”。 同为劳模宣讲团成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湖南十三村食品公司总经理李国武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公司志愿者队伍,走街串巷开展义务宣传和爱心志愿服务活动。工作之余,李国武还用手中的镜头,将一线劳动者的一张张笑脸拍摄下来,制作《中国人笑了》图片展在岳阳巡展,传递幸福力量。 岳阳劳模志愿服务行动开展后,省劳模、洞庭湖“绿色卫士”张建设,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爱心院长妈妈”徐素娥,岳阳市劳模、农机技术带头人李伏桃等众多劳模志愿者,成为环保、技术推广、公益慈善等领域的“志愿先锋”。他们经常性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计报酬,不图名利,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自觉自愿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争当星级志愿者。 “劳模就是‘精神标杆’。随着劳模志愿服务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劳模们的责任更大了。”彭慕侬说,劳模通过志愿服务行动回报社会、服务社会,将劳模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带入千家万户,向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湖南工人报》记者 王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