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相关 > 理论探讨
 
“1拖N”人才结构模型的构建
编稿时间: 2013-11-14 12:00 来源: 岳阳市审计局  
 

 

――浅谈县级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沭阳县审计局  蒋以兵

 

  随着信息化建设不断普及和加快,审计机关面临的数字化审计需求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与时俱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将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增加软硬件投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数字化审计理念也逐渐得到广大审计干部的认同。与此同时,和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相比,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结构并未及时调整更新,滞后于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这种现象在基层审计机关尤为明显。因此,为了能够跟上数字化审计的潮流步伐,各级审计机关尤其是县级审计机关必须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思路,构建更加合理的人才结构。

  笔者认为,审计机关应从实际出发,合理构建信息化人才结构模型,可参照金审工程审计管理系统OA软件的“1N”部署理念,以各级人才为节点,纵向构建“1N”模式的信息化建设领导人才队伍。同时,在各级审计机关内部,也采用“1N”模式,横向构建信息化建设实施人才队伍。笔者试从县级审计机关角度,浅谈如何构建“1N”人才结构模型。

  一、“1N”人才结构模型

(一)“1N” 模式来源

2006年,国家审计署部署《审计管理系统》,提出“1N”部署模式:通过广域网络联接拖带的N个局域网内的计算机客户端组成。1N中的“1”端指地市级审计机关;“N”端指所联接拖带的区县级审计机关。在这个思路下,审计管理的“1N”模式快速实施,加快了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二)“1N”人才结构模型

审计业务管理的“1N”模式,为审计机关人才结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参考理念。各级审计机关可以在这一业务管理理念下,建立“1N”人才结构模型(略)。

在该模型中,以领军人才和能手人才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才为节点,构建人才网络。其中领军人才和能手人才是参照2012年中国审计学会计算机审计分会在全国审计机关评选计算机审计人才条件设置。按照中国审计学会有关信息化人才规划,将领军人才又分为计算机审计理论研究、计算机审计项目组织、信息系统审计、电子数据审计等4类,能手人才又分为软件应用、应用创新能手、系统构建、系统审计、数据采集、数据构建、方法构建、数据分析、核查取证、信息安全管理等10类。若按具体分类,上述人才结构模型可再扩展。

在上述“1N”模型中,又可细分为三个层次的“1N”。第一层次“1N”是省市级次,“1”是省级审计机关领军人才团队,“N”是地市审计机关领军人才队伍;第二层次“1N”是市县级次,“1”是地市审计机关领军人才队伍,“N”是县级审计机关领军人才;第三层次“1N”是县级审计机关,“1”是县级审计机关领军人才,“N”是县级审计机关能手人才。

    (三)“1N”人才结构模型的功能

上述模型的三个层次“1N”模式,其功能有所不同。第一层次的“1N”是人才结构构建的前提,主要功能是构建信息化建设领导人才团队,省级审计机关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机关,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领军人才团队,负责指导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工作,地市审计机关应建立一支领军人才队伍,落实上级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工作部署。第二层次的“1N”是人才结构构建的关键,主要功能是构建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开展的中坚力量队伍,地市审计机关在满足上一层次的领军人才队伍需求情况下,通过领导县级审计机关领军人才,实现落实省级审计机构工作部署的目标。第三层次“1N”是完成构建人才结构的基本保障,对县级审计机关而言,能手人才在领军人才的带领下,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

二、当前县级审计机关信息化人才队伍状况

(一)领军人才严重缺乏。按照中国审计学会计算机审计分会2012年评选计算机审计人才有关条件要求,领军人才应具备高级职称资格、通过署计算机审计中级水平考试、从事审计工作8年以上、在计算机审计研究和实践中具备扎实造诣贡献突出等基本条件。对照此条件,县级审计机关能够满足的人才简直是凤毛麟角。而事实上,只有具备上述条件的领军人才,才能真正引领一个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成为县级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灵魂。

(二)能手人才作用发挥不明显。自审计署实施金审工程以来,县级审计机关逐步加大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了一大批以参加审计署计算机中级培训的审计人员为主的能手人才。这部分人才将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有力地推动了审计信息化建设。但由于这部分人才是以财务审计人员为主,经过短期的强化训练,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是实用性的,缺乏系统的计算机理论和实践经验。以笔者所在的单位为例,通过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的这部分人才,目前能够较好地承担着应用AO软件和SQL软件开展审计、编写AO应用实例和计算机审计方法等方面的工作。但对于信息系统审计、联网审计、“一个中心、两个平台”等新情况,存在着诸多困难,往往是力不从心、疲于应付。

三、县级审计机关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应加大力度重点培养领军型人才。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领军人才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他是行家里手,是具体审计信息化建设任务的领导者,他决定着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如果把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比喻成一个航母战斗群,领军人才就好比是航空母舰,是这这个群体的灵魂,他的思想和主张引领着队伍的作战方向。因此,应加大领军型人才培养力度,尤其是对县级审计机关而言,若每个县级审计机关能至少拥有一名领军型人才,信息化建设将出现“遍地开花”的局面。

(二)应进一步完善能手人才使用机制。能手人才是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主要使用者,在领军人才的带领下开展信息化审计工作。目前,县级审计机关由于人手少、审计任务重的原因,加之缺乏领军人才的引导,对能手人才的使用上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让每个人侧重哪个方面或专攻某一审计领域,安排的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或审计项目任务也往往是临时性的。这样导致这部分人无法形成合力,劲无法往一处使。就像巡洋舰、驱逐舰、反潜舰、潜艇各自单兵作战,无法与航空母舰组成作战群体。

合理的能手人才使用机制应该是按照审计业务的划分,将财政、税务、金融、社保、经济责任等各个领域部署相应的能手人才,由能手人才在工作实践中研究、思考、谋划该领域如何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再集中到领军人才,共同研究商讨实施。这样可集众之智、众之长,而且针对性强。这样一来,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反潜舰、潜艇才能形成真正的战斗群。

因此,笔者建议加大县级审计机关能手人才队伍的后续培养,逐步建立一支囊括软件应用、应用创新、系统构建、系统审计、数据采集、数据构建、方法构建、数据分析、核查取证、信息安全管理等各种类型能手的人才队伍。

    (三)做好人才梯队的培养。在合理构建当前人才队伍结构的情况下,审计机关还应对信息化建设人才做出长远规划,做好审计信息化人才梯队建设。所谓审计信息化人才梯队建设,就是当目前信息化建设人才正在发挥作用时,为避免人才断层,未雨绸缪地培养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储备人才,当现有人才出现变动后,能及时补充上去,防止出现人才空缺,导致工作出现断层。(摘自江苏审计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