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们是需要自己赤手空拳讨生活的80后,养育了2个孩子,且目前均在学龄阶段。于2016年依靠按揭安家于天邦钻石山,期盼能给孩子一个安稳成长的好环境。
期初买房时,也考察过周边的学校,临近有无比拥挤的八字门小学和破败不堪的白石岭小学。
八字门小学人满为患,教室的孩子们从讲台挤到了后墙紧贴墙壁。
而白石岭小学,在如此飞速发展的岳阳大都市城区,有着这么一个上世纪的古迹般的小学供孩子们学习,说实话,见到的第一眼我是无比抗拒甚至是痛心的。
我来自临湘市的一个小山村,我小时候的小学都比这个好太多了,断壁残垣这个词用上一点都不为过。一栋独立的老式3层教就是整个学校,一所土房样的厕所写着“危房,小心倒塌”学校大门口竖立着一块醒目的警示板“此处危墙,小心倒塌”。我的天,这可是孩子们每天学习生活的地方,警示板写给谁看的?倒下来又如何?明知道是危墙?为何如此顽固的矗立在那里十年如一日?是看不见?还是觉得本应如此?还是觉得无所谓?
很不幸,天邦钻石山小区就划在了白石岭小学,这个犹如重灾区,与城市格格不入却依然屹立不倒的古迹。倒不是要抹黑咱们的教育事业,不在学区内想入学,要么出钱,要么有人脉。如上所述,我什么也没有!所以我们怀着沉痛的心入了白石岭小学。让人欣慰的是,2016年孩子转入白石岭小学就读二年级,校长告诉我学校已经申报规划重建扩建了。多么令人高兴!
然而....
3年了,危房依然是危房,警示牌依旧。
3年了,老师们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凡各方面稍突出点的老师都如期升迁调走了。很抱歉我用了“升迁”这个词语,虽然我也不知道他们都调去了哪里,但是必然,到哪里都比在这里好。
3年了,我的孩子和同班同学们因为师资的逐期改变,整体成绩由优等,到良好,到仅仅及格了。如此发展,如何了得?于教育大业上来看,他们只是芸芸众“生”的普通的一名小学生,但于一个家庭,他们是灵魂,是核心。可是,是谁造成了这个局面?又有谁来挽救这个局面?
3年了,周边小区都入住了但是孩子入学困扰着每一户有学童的家庭。看着这令人痛心的危房,大家都选择花钱把孩子送去其他的学校。
为什么你不送呢?我当然也想过的。但是,生活是个大杂烩,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种不便,别人家的具体情况我不知道,但是我会有诸多的困难困惑。所以,能不转学,我是尽量不想去转学。
孩子同学的家长说:“这是我的母校,我上学的时候这边才刚开始发展,当时说会建成一个优质的中心小学。现在我的儿子小学要毕业了,说法还是那个说法,只是几十年未曾兑现过。”不论真实与否,看着这断壁残垣这话听起来尤显讽刺。
这边孩子们就学情况如此惨不忍睹,而白石岭南路那边北港小学刚扩建,附近又在新建珍珠山小学。教育界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写照吗???国家不是在努力实行教育资源均衡平等的吗?如此这般?百思不得其解。
我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一个上世纪遗留下来的破小学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区沿用至今;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一个小学在如此迫切的需要时规划重建数十年之久却一直无法落实;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入读白石岭小学的孩子们的学习之路越走越坎坷???
说那么多,我想知道,这白石岭小学是延用还是会兼并?是重建扩建还是残破依旧?是已真正在规划还是大头空话依然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