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工作动态

回良玉:我的残疾人情感

来源:市残联 发布时间:2013-12-11 00:00 浏览次数:1


2008年9月19日,回良玉出席2008年北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总结大会

2009年回良玉视察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地震灾区看望受灾贫困残疾人李显柱

2010年9月19日,回良玉在福州举办的第五届全国特奥会上与特奥运动员一起为场馆落成奠基

2013年1月28日,回良玉视察中国盲文图书馆新馆


编者按:2003-2013,整整10年,回良玉副总理兼任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主任,联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与残疾人、残疾人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可谓十年缘,一生情。回良玉同志以这篇万字长文记录了他与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残疾人事业一起走过的极不寻常的难忘岁月,既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责任与担当,更抒发了无比真挚与深厚的情感,读之令人动容。 123,正值又一个“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中国残联网站发布回良玉同志的长篇回忆文章《我的残疾人情感》,同时由中国残联主办的《中国残疾人》杂志于2013年第12期独家刊登,以飨广大网友和读者。用心体会回良玉同志的深情厚爱,回眸过往,正视现在,放眼未来,这确实是我们可以终享一生的宝贵财富……

 ―― 20131130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

回良玉:我的残疾人情感


岁月如歌,流年似水,时光的流逝淡化了不少记忆、湮没了很多往事。但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情,令人难以忘却、难以割舍,常常萦绕于怀、铭记于心。与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在共同奋斗中结下的醇厚情感和珍贵情谊,就是这样让我倍加珍视、常常回味和深深感念。

早年在吉林、湖北、安徽和江苏工作时,我就对残疾人工作有所接触和了解,也在职责内做了一些事。20033月我一到国务院工作,就兼任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主任,联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其后时间长达10年,使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了许多残疾人,使我有缘相识和结交了不少残疾人工作者,使我有幸直接面对和参与了令人动容的残疾人事业。

回首这10年,我与残工委和残联的同志们一起走过了极不寻常的难忘岁月。我们共同谋划和推动了许多济困助弱、保障残疾人权益的重大政策出台,共同经历和见证了残疾人事业发展史上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我们为抢抓机遇而一起努力,为攻坚克难而一块打拼,为取得成绩而一道高兴。我们共同走过和面对,共同奋斗与付出,在付出中收获了喜悦,在奋斗中感受了快乐,在奔忙中体验了幸福,在共同的工作中增进了感情。很多事情,一桩桩、一幕幕,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回首这10年,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尽力做了一些事情,但从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那里收获的更多,受益的更多。我们从残疾人的期盼里,领悟到责任与担当;从残疾人工作的职能中,体悟到光荣与崇高;从残疾人工作者的身上,感悟到平凡与伟大。从事残疾人事业,使我受到了太多的感动和震撼,汲取了太多的营养和力量,也对他们有着太多的钦佩和感激,这是可以终享一生的宝贵财富。我倍加珍惜与残疾人的这种内心情感,决不能让它轻易流逝,谨作此文以记录之。

受震撼与感动。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时代能够出现这样的残疾人,我深感骄傲和自豪。在这些残疾人身上,展现出很多既朴素也深刻的道理:看上去最柔弱的人往往最坚强,没有多少财富的人往往精神很富有,得到不多的人往往能够知恩感恩,无言的人往往无声胜有声,眼睛看不到光明的人往往心灵明亮,行动不便的人往往可以让思想走向远方,其实,这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贯穿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精神是力量,精神是魂魄,精神也是综合实力。残疾人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和感人业绩,是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激励下所创造的,同时也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深刻内涵。这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上海世博会在世博会历史上首次设立了残疾人主题馆,叫作“生命阳光馆”。这个名字起得好,“生命”、“阳光”,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这就像两个互相依存又互相辉映的共同体,生命因阳光而蓬勃,而蓬勃的生命使得阳光更为绚烂。这不正像当今的中国残疾人吗,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关爱的阳光普照着残疾人,残疾人有了施展才华、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蕴藏的巨大潜力竞相迸发,创新和创造的才能有效释放,生命的活力充分展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人类认识和解决残疾人问题,经历了漫长和曲折的过程。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实践,我国残疾人事业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国际残疾人运动先进理念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近些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了人生和事业的梦想,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过上了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可以说,残疾人事业是我国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亮点,是人权事业发展的一个看点,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闪光点。

残疾人事业铸造了一根标尺,度量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过去的10年,我国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状况显著改善。城乡残疾人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上千万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目前城镇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率超过60%,农村残疾人基本都参加了新农合,1000多万城乡困难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建立了贫困残疾人生活补助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专项福利制度。残疾人就业稳步提高,城镇新增300多万残疾人就业,农村在业残疾人稳定在1700万以上。残疾人康复在全国普遍开展,1600多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康复。残疾人教育加快发展,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逐年提高,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向前推进,290多万城镇残疾人得到职业培训。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数字是很有说服力的,我们的残疾人正在努力追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残疾人事业体现了一个印证,反映出党和政府坚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残疾人事业是人道主义事业、人权保障事业,对待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情况,最能反映和体现人本理念和人文关怀。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全局出发,把残疾人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新思想新理念,顺势而为地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政策新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出台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首次专题研究残疾人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残疾人保障法、颁布了首部精神卫生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国务院首次将残疾人公共服务、特殊教育等作为专门内容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专门出台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初步建立起一般性制度安排与特殊扶助相结合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康复、就业、教育、预防、救助、社会福利等多项制度。国家对残疾人事业投入大幅增加,中央财政投入比前10年增长了10倍多。可以说,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已经确立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战略,基本构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残疾人事业政策体系,初步搭建起保障残疾人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发展权的制度框架,为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残疾人事业打磨了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进步和公平正义。长期以来,作为相对弱势和困难的群体,残疾人的正当诉求往往被忽视,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经常受到损害。这些年来,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歧视残疾人的一些制度被破除、办法被废止,残疾人越来越多地与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平等享受各项权利,合法权益受到更好的保障。比如,过去肢残人一直不允许驾驶机动车。其实,只要在汽车上加一个辅助装置,肢残人特别是下肢残疾人完全可以正常驾驶。张海迪同志在全国政协会上曾几次递交有关提案,联名签署的委员也很多,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我想残疾人要的,不单是一本驾驶证,而是公平融入社会的权利。在残工委会议上我们明确要求有关部门予以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件事既是残疾人的强烈期盼、技术上又没有问题、国际上都普遍允许,我们怎么就不行呢,在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2010年,允许下肢残疾人和配戴助听器的听力残疾人考驾照的新规定终于出台。再比如,过去残疾人运动员与其他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后的待遇明显不同,有很大的差距,残疾人很有意见,我们也很难理解:同样的比赛场地,同样的升国旗、奏国歌,同样的金灿灿的奖牌,那含金量就不一样吗?某种意义上,残疾人运动员比起健全人运动员付出得更多,取得成绩更难。2008年,借助于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机遇,“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深入人心,这个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其实,身体残疾固然令人痛苦,但被人另眼看待更为痛苦。残疾人的平等权利和人格尊严,绝不可轻慢和亵渎。

残疾人事业搭建了一个舞台,残疾人上演了精彩的人生活剧。残疾人常常被看作是“包袱”,其实残疾人是具有特殊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才能。这些年来,国家致力于为残疾人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使他们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更加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残疾人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不少人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残疾人用奇迹和心声回报社会的关爱和关照,他们之中有为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做出重要贡献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有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企业家;有在国际赛场和国际艺术舞台上用勇气、力量、技巧和美感动世界的残疾人艺术家和运动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走遍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千手观音”向世人展示着中国的特殊艺术如何将生命的激情与感动、坚韧与刚毅、潜能与勇气、尊严与价值融入到雅致的舞台之上。我们的残疾人运动员将体育升华为一种艺术,使我们得到美的享受、生活乐趣和人生启迪――我曾经长久地被缺失双臂的残疾人运动员以头触壁勇夺游泳冠军的镜头所震撼。2007年上海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2008年北京残疾人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洲残疾人运动会,我们几年间举办了三次大型国际残疾人体育赛事,这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体育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残疾人事业高举起一杆旗帜,呼唤世人的爱心良知,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善乃幸福之源、文明之基,做善事、做好事,对行善人是快乐的,对受益者是造福的,对社会文明进步是大有裨益的。我国平均每四个家庭中,就有一位残疾人,他们生活在我们身边,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每个人理应伸出援手,帮他们一把。10年来,除了一次特殊情况外,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我都要参加“全国助残日”活动,深切感受扶残助残的社会风气日益浓厚,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志愿助残阳光行动广泛开展,志愿者达到700多万。残疾人慈善事业加快发展,残疾人社会组织不断壮大,在为残疾人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正在全面推行,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中华民族助残帮困的传统美德应该很好地传承、弘扬和光大,绝不能缺失、扭曲和错位,我们都应该有正义仁爱之心、同情怜悯之意、善良助人之举。能使自己方便和快乐是聪明,能使周围的人也方便和快乐是大聪明,能使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弱者都方便和快乐则是睿智了,人生因利他而更加丰富和精彩。一个理解、尊重、善待弱者的社会,一个公平正义大行其道的社会,才是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

残疾人事业敞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认识了世界,也让世界认识了我们。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我们积极吸收借鉴国际残疾人运动“机会平等”和“充分参与”等先进理念,结合我国国情,形成了残疾人事业“平等 参与 共享”的核心理念。我们积极参与到国际残疾人事务之中,成为首批《残疾人权利公约》缔约国并随之递交了正式履约报告。我们推动实施了第三个“亚太残疾人十年”,并荣获联合国“亚太残疾人权利领袖奖”。我们还召开了有世界盲人联盟、世界聋人联合会、融合国际、残疾人国际等残疾人组织以及各大洲10多个国家的残疾人事务负责人参加的“消除障碍 促进融合”国际论坛,促进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包容、造福全民的世界。在残疾人事务中,中国在世界上树立了更负责任的形象,发出了更响亮的声音。同时,我国残疾人事业的迅速发展,也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受到世人的广泛赞誉。可以这样说,中国有两件事在国际上最没有争议,即使那些最挑剔的人也未能置喙,就是残疾人工作和扶贫工作。残疾人事业的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我们国家赢得了荣誉、增添了光彩。

残疾人事业任重道远,需要不懈努力。残疾人事业取得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残疾人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残疾人生活水平和质量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仍不健全,他们仍然是我们这个社会里最为困难的群体。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我国进入残疾风险高发时期,残疾人口数量呈快速增加态势,残疾人占总人口比例持续提高。目前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农村6000多万残疾人中贫困的达到1/4,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人口超过农村贫困人口的30%,许多残疾儿童无法上学或中途辍学,许多具有就业能力的残疾青壮年没有工作在贫困地区调研时,我曾亲眼看到,有的农村残疾人一年只能吃两三次肉,不少人饮水困难,很多人生病后硬撑苦熬,看了真令人痛楚心酸!现在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7年时间,如果到那时,他们的境遇还不能明显提高、生活还得不到应有改善,我们是没法交代的。对残疾人、残疾人事业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这是理所应当的。我们下基层时要多看一看残疾人的生产生活,调查研究时要多听一听残疾人的呼声要求,考虑问题时要多想一想残疾人的冷暖饥渴,制定政策时要多给予残疾人特别扶持,通过各方面努力,使残疾人能与全国人民一起迈入全面小康。诚如斯,善莫大焉。

一项伟大的事业必定会聚集一批愿为这项事业努力奋斗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不懈奋斗,也必定会推动这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我有幸参与了残疾人事业,有幸结识了残疾人工作者。他们的品格令人钦佩,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他们的精神催人奋进。

在波澜壮阔的残疾人事业发展史上,有一些名字是永远不能忘记的。邓朴方同志,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奠基者和拓荒者,他在“文革”中因遭受迫害造成高位截瘫,却在轮椅上为人道主义精神的发扬一路披荆斩棘,将人生逆境化作大爱之心,着手建立我国第一个康复机构,创立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从此走上了为残疾人服务的道路。2003年,联合国将人权奖颁发给邓朴方同志,作为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人、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残疾人,这既是国际社会对他个人的肯定,也是对我国残疾人事业和社会人权保障的肯定。张海迪同志,当代的“中国保尔”,她5岁因病高位截瘫,却以非凡的毅力学习和工作,过去她的精神曾经感召了一代人,现在作为中国残联主席担起了领导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大任。刘小成、郭建模、汤小泉、王新宪同志,先后担任过中国残联理事长,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殚精竭虑,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有很多很多的人,为残疾人事业发展付出了心血和汗水。

同样不能忘记的是那些经年累月、默默无闻战斗在基层的残疾人工作者。正是他们,支撑起残疾人事业的大厦,给无数残疾人带来了希望和幸福。赵小琼,湖南湘西吉首市残联理事长,身患骨癌却始终坚守岗位,肺部切除,右手掌切除,经历了大小手术10余次只请求医生保留下食指,因为她还要用电脑录入残疾人数据,虽然她去世几年了,但现在残疾人一说起她还潸然泪下。陈欠水,在担任福建惠安县残联理事长14年里,骑着一辆“五羊牌”自行车,挂着一只旧的军用水壶,带着一个掉了皮的公文包,每年下乡250余天为残疾人办实事,即使退居二线后也依然坚持,被残疾人称为“活菩萨”。苏柳英,湖北鄂州市残联主任科员,她自学手语和法律,先后扶助1000余名残疾人创业就业,帮助60多名残疾学生步入大学校园,是残疾人心中的“苏大姐”、“苏翻译”、“苏担保”、“苏法官”。王延勤,浙江宁波市海曙区残联副理事长,他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残疾人,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他停灵的3天里,上千名残疾人自发前来守灵……

我常常在想,这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对残疾人怀有感情,竭力帮助残疾人排生产之忧、济生活之困、解发展之难;他们对残疾人工作抱有热情,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努力,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千万万的残疾人心坎上;他们开拓创新具有激情,以蓬勃朝气、昂扬锐气,着力推动破除各种障碍,大胆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他们献身这项事业充满痴情,虽历经艰难困苦而初衷不改、矢志不移,专注于心、执着于行,倾注着心血汗水,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没有豪言壮语的誓辞,只有无声的行动,迎着寒风、顶着烈日,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努力,做着一件件看似具体琐碎而攸关残疾人切实利益的事情;有的人带病工作、最后累倒在工作岗位上,有的把自己的家产拿出来抵押、贷款给残疾人办事。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服务着最为困难、最为弱势的群体,手中权小、钱少、势缺,工作艰苦、清苦、辛苦,有时还要放下身段、到处求人,但却一直在坚守、坚持,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消极怠工,不图高薪厚酬,不求感恩回报。有人说他们傻,有人说他们愚,可我却觉得:

――这是一群高尚的人,有着崇高的人道主义情怀。人道主义是爱与尊重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种信念、一种力量、一种奉献、一种希望,是最质朴平凡也最不容易达到的人生境界。直接帮助最困难的群体,就是最现实的人道主义。残疾人工作者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道主义精神。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道德风范,看到了乐于付出、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看到了纯洁如玉的美好心灵,也标注出当代中国人精神的新高度、当代中国文明进步的新荣耀。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懂得人道主义的内涵,都拥有“人道”的情怀,那就会使人有更宽阔的胸襟、更广大的视野、更博爱的情怀,就会使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加精彩。

――这是一群有担当的人,致力于为国分忧、为残疾人造福。残疾人工作看似简单平凡、实则非同寻常,看似普通平淡、实则非同一般,它关乎民生、连着民心,既是善举又是德政。几十万残疾人工作者背负着道义和责任,真情服务着8500万残疾人,做的不仅是扶弱济困、造福老百姓的善事,而且是为党和国家分忧解难的大事。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无比忠诚,看到了勇于任事、敢于担当的主人翁态度,看到了埋头苦干、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如果每个人都能像他们这样,我们的事业就能无往不胜,就能创造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这是一群懂得幸福真谛的人,拥有令人动容的人间大爱。人生什么是幸福,可以有不同的阐释,但是我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越简单就越愉快,越单纯就越幸福。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得到的多,但幸福的人必定是计较的少,知道自己是幸福的人,才能享受幸福,幸福的最大障碍是奢求过多的幸福。幸福的人一定是心态平和、心灵满足、心情愉悦、心地善良的人。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深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是幸福的。如果我们每个人能知晓此理并身体力行,也一定会是幸福的。

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幅画,是用铅笔素描的我的头像,画技明显很稚嫩,却很认真,每一个线条都画得一丝不苟。这些年,我调换过办公地点,办公桌上的物品也有更新,而这幅画却一直摆在案头。它不是出自什么名家之手,于我却有特别的意义:那是北京第二聋人学校的孩子们郑重地送给我的――我想,它还会长久摆放在我的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