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哪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当下繁华尘世的一角,有这样一群弱势群体--残疾人,他们抑或天生零落,抑或中途厄运,每天饱尝着命运造化的苦果,忍受着常人无法体会的痛苦,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正经历着种种不幸和折磨,试问,他们的幸福在哪里……临湘市残联作为“娘家”人,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在每一个工作日,残联的身影始终遍布在每一个乡镇、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家庭,默默耕耘,倾注大爱,用双手播撒人间福祉,春风化雨般谱写着一曲壮美的真爱之歌。
陈师傅的“新家”
临湘市忠防镇双港村陈家二组的陈伟龙师傅是一位肢体残疾人,母亲和妹妹也是残疾(母亲86岁,肢残二级;妹妹58岁,智力二级残疾)。一家三口残疾,每天靠吃低保和救助维持生计,一日三餐还是老母亲操持。全家挤住在一个三间低矮的平房,既没有厨房,门前又杂草丛生,高低不平,进出没有一条平整的道路,老母亲坐轮椅每天只能在屋内转转,几年都没出过大门。临湘市残联了解到他们家的情况之后,专门进行了研究,决定帮助他们改造生活环境,为他们提供更为便捷、舒适的居住条件。为了方便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出行,特意把门前禾场、出行道路进行了平整、硬化,并赠送了一辆崭新轮椅;为了帮助他们家庭改善生活条件,对现有的三间房进行了墙面粉刷和室内吊顶,并搭建了新的灶台。现在陈师傅的“新家”宽敞明亮,焕然一新。陈师傅逢人就讲:感谢政府,感谢残联!在临湘,像陈师傅一样每年住进“新家”的人还有很多。今年来,临湘市残联已为10个乡镇4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目前已完工了15户,真正实现了“改造一户,方便一家,影响一片、震撼一村”的效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永不言弃的母亲
3月18日,临湘市残联意外收到了一面锦旗和一份感谢信,在受赠现场,一名自闭症儿童的母亲方月平,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感谢残联领导,我伢崽才有了今天,要不然我们这个家庭就跨了。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一定不会轻言放弃!”。方月平的儿子叫刘彻,今年5岁,2岁时就被诊断为患有严重的自闭症,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一下笼罩着无尽的阴霾,全家也因此背上沉重的心理和生活负担。为了赚钱治病,小刘彻的父亲长年在外打工,母亲方月平则带着年幼的小刘彻往返于各地,进行着各种康复训练治疗,每月花费数千元,对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而言,压力可想而知。就在这个时候,临湘市残联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通过办理实事项目,每年送小刘彻到岳阳博康医院进行10个月的免费训练治疗,同时一次性补助他们1000元生活费,大大地减轻了方月平她家的负担。经过两年多治疗,小刘彻现在的情况已经大为好转。据方月平讲:小刘彻现在已经能够主动触入外界生活,和小朋友们一起唱歌跳舞,玩抛接球等。近年来,临湘市残联通过开展实事项目,先后有6名自闭症儿童和40名脑瘫儿童得到了有效康复治疗,为8名儿童听力患者植入了人工耳蜗或适配助听器,受益的残疾儿童越来越多。
“看不到希望”的希望
王光海,男,59岁,聋哑人,家住临湘市江南镇长江村9组,妻子肖元英,儿子王勇、王强均为智力二级残疾,一家四口4个残疾,是当地有名的“看不到希望的残疾人之家”。他家里一贫如洗,两个儿子有时到附近砖厂打零工,收入极低,一家人的生活除农村低保外,全靠妹妹王光秀帮助和照顾,2013年9月,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王光秀不幸去世,他家唯一的顶梁柱没了。市残联在获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帮助他们办理了二代残疾人证,一家四口都享受了每人每月50元的贫困重度残疾人特殊生活补贴,并将他们家的情况发布在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网站上,好让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事后,肩负继续照顾重担的王光秀的女儿重新看到了舅舅一家的希望。自从2012年10月1日实行贫困重度残疾人特殊生活补贴政策以来,临湘市共有近4000名残疾人得到了实惠。在帮困残疾人生活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信心和希望,残联“娘家人”的地位也进一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圣经》说:“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残疾人显然是不幸的,但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上了一个好时代,有各级残联组织为他们作坚强后盾,有众多爱心人士在为他们辛勤付出、“不言放弃”。携手残疾人奔小康,任重道远,临湘市残联将继续忠诚履职,用一股股涓涓暖流,给残疾人朋友带去快乐和希望,他们的幸福生活便从这里开始。
(临湘市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