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规范性文件
  • 索 引 号:4306XX/2023-2158906
  • 统一登记号:KFQDR-2023-01011
  • 发布机构: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 信息状态:
  • 生效日期:2023-12-28
  • 信息时效期:2028-12-28
  • 公开方式:政府网站
  • 公 开 范 围:全部公开
  • 文号:岳经办发〔2023〕61号

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办公室 关于印发《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碳达峰 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开发区管委会 发布时间:2023-12-28 16:09 浏览次数:1

  KFQDR-2023-01011

  岳经办发〔2023〕61号

  各乡、镇、管理处,区直各单位,市直派驻各单位:

  《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已经区管委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办公室

  2023年12月28日

  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23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湘政发〔2022〕19号)《岳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岳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岳政发〔2023〕3号)等有关规定,有序推进本区碳达峰行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在“打造产业兴旺、产城融合的新增长极”的进程中,着力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水平,构建高质量产业发展格局,为岳阳市实现碳达峰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有效衔接、统筹推进。坚持系统观念,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碳达峰关系,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碳达峰工作。充分衔接国家、省、市碳达峰实施方案顶层设计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区实际,科学谋划碳达峰行动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碳达峰工作。

  2.聚焦重点、分类突破。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节能提效及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先易后难地推动重点领域碳减排,深挖低碳发展潜力,使部分制造业企业率先实现碳中和。

  3.双轮驱动、稳妥有序。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用好市场激励约束竞争机制,在区域产业发展、能源建设、空间发展、居民消费等领域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稳妥有序推动本区碳达峰工作。

  4.因地制宜、试点示范。聚焦本区产业低碳发展、能源优化利用、交通运输、建筑节能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减污降碳标志性工程,鼓励区内有条件的区域、园区、行业、社区等先行先试,抓好低碳试点示范建设,形成低碳经验,加强推广应用,开创绿色低碳新局面。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区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能源绿色转型初具成效,工业企业用能效率稳步提升,煤炭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光伏等新能源装机规模大幅提高,能源消费强度与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逐步提升,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岳阳市下达目标任务,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0.31%以上,森林蓄积量不低于61.33万立方米。

  到2030年,全区产业结构升级与能源结构优化取得较大进展。主导产业全面完成绿色提质升级,低碳新兴战略产业规模逐步壮大,重点用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先进水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岳阳市下达目标任务,森林覆盖率持续保持在31.55%以上,森林蓄积量力争达72.85万立方米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产业结构绿色升级

  1.装备制造业与绿色智造融合发展。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升级带,引导传统制造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支持智能制造应用水平高、核心竞争优势突出、资源配置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打造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可信互通、生产深度协同、资源柔性配置的供应链。依托本区电磁及磁力装备产业链、节能环保与石油化工装备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充分应用我国自主系统软件、芯片和北斗等关键技术,形成数字化、绿色化、网格化的供应链体系,以锂电新材智能化装备、智能制造与传感器产业园、岳阳智造港项目(联动U谷二期)等装备产业园为核心,统筹中科电气、科美达电气、巴陵炉窑、中创空天等关键企业,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鼓励开展高效的跨品牌、跨机种的工程机械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服务和智能施工等多场景、多层级应用示范,培育推广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定制、共享制造、智能运维服务等新模式,建立生态环境管理数字生态监测平台,加快推动数字化与产品产线深度融合,在成本、设计、加工、包装、运输、回收等方面开展面向全价值链的碳足迹降低行动,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实施智能制造,推动实施绿色设计、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项目。到2025年,本区制造业增加值占本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7.5%以上。(区产业发展局牵头,区经济合作局、区开发建设局、区自然资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高端生物医药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生产--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等环节的产业全链条的绿色产业体系,围绕医疗器械生产、制药、流通等生产等领域提高绿色制造水平,促进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医药工业碳减排行动,对产业体系全价值链设置减碳目标,推动产业绿色节能转型升级,引导资金流向高端产能,促进生物医药产业节能减排、污染治理、从实现清洁生产向绿色发展转变,提升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依托湖南科伦新药研究暨产业化平台、新华达生物制剂研发及临床应用等生物医药企业产业研发应用平台,深化生物医药创新合作,吸引医药创新要素聚集,开发和应用连续合成、生物转化等绿色化学技术,加强低碳生物合成等技术自主创新,形成绿色生物工业核心技术能力,加强生产过程自动化、密闭化改造。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鼓励建设与原料药、化药等医药产业生产、运输等生物医药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项目。(区市场监管局牵头,区产业发展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城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现代物流产业全面绿色发展。搭建现代化物流和公共信息平台,逐步构建与国内外接轨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推动绿色货运模式、绿色货运技术和高效节能设备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高物流行业能效,降低碳排放水平。依托区域内太阳桥物流园、康王物流园、中南市场物流园等物流园区,积极推进恒美食品冷链产业园、临空保税仓、城乡冷链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按照零碳园区标准推动建设临空经济区,树立园区绿色发展理念,围绕本区制造业、电子商务等产业,合理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构建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体系,实现线上智能化、自动化作业和运营。提高冷链物流设施节能水平,对低温加工装备设施开展节能改造,加强冷链物流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以及绿色冷链装备研发应用,鼓励使用绿色、节能、环保冷藏车及配套装备设施。(区产业发展局牵头,区开发建设局、区城管局、区自然资源局、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1.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强化能源保供安全意识,推动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不断提高清洁能源供给占比,为用电大户提供有效电力补充与保障。完善城镇燃气储气调峰设施。布局一批综合供热、供电项目,有效解决园区企业各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供应。(区产业发展局牵头,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城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按照国家政策,根据省、市工作部署,结合本区实际,有计划发展光伏发电,支持分布式能源建设,积极推进新能源发展,推动本区103MW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和西塘镇100MW农光互补项目建设。推进天然气、电能替代工程,编制本区充电站与加气站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加快本区充电站(桩)、加气站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氢能源在产品制造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加强与湖南理工学院等省内外高校对接,依托核心技术,进一步整合资源,引进氢能源相关科研团队和公司落户本区,推动氢能源产业发展。从能源供给和消费两端同时发力,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预计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区产业发展局牵头,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开发建设局、区城管局、区开建投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3.有序引导成品油和天然气消费。保持石油消费处于合理区间,积极有序推广电能替代、可再生能源供热和燃料、天然气和绿色氢能等清洁低碳能源,积极推进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等领域实施“以电代油”,不断提高电气化率,加快发展先进生物质燃料,稳步扩大低碳燃料、可持续燃料等各领域应用,优化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提升终端燃油产品能效。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大力推动天然气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加快“油气电氢”综合能源站建设,完善LNG加气站点网络化布局,推进LNG加气站项目建设。(区产业发展局牵头,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开发建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快构建清洁安全高效电力体系。推动新规划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配置储能设施,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保供基地,强化储能电站安全建设,推动气电与新能源发电融合发展。鼓励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储能应用,支持多元化的社会资源投资储能建设,推动储能示范站建设实施,落实业主项目法人安全运行的主体责任,积极落实新能源发电项目运行和收益机制。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依托本区供电公司十四五期间在全区规划的电网投资,全面提升主电网供电能力与容量。(区产业发展局牵头,区开发建设局、区城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节能降碳提效

  1.提升节能降碳管理能力。积极落实省市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机制,加强能耗“双控”政策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衔接。突出强度约束,对本区“十四五”能耗强度降低实行基本目标和激励目标双重管理,加强用能预算管理与能耗双控目标责任考核的衔接。严格审核“两高”项目入园,继续深入开展“两高”项目大起底、大清查工作。(区产业发展局牵头,区经济合作局、区开发建设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普查已投运的生产线电机和主要耗能设备,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和禁止使用的电机以及其他设备,全面推动变压器、电机、水泵、工业锅炉等通用设备能效提升改造和回收利用。鼓励重点用能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节能设备研发与应用交流合作,持续提升设备能效水平。加强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完善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制度。结合国家对工艺、设备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鼓励方向,积极使用先进技术装备和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技术装备的节能环保水平,加强节能设备研发与应用交流合作,持续提升设备能效水平。(区产业发展局牵头,区经济合作局、区市场监管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3.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有序推进装备制造业、高端生物医药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行业对照标杆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鼓励用能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加强节能降碳提效。(区产业发展局牵头,区经济合作帧⑶建设局、区城管局、区开建投公司等按照职责分工负����

  (四)发展特色循环经济

  1.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坚持“一园一策”发展原则,推动康王片区、木里港片区循环化改造方案的落地实施,提升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构建一批资源集约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优化园区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围绕装备制造循环产业链、生物医药循环产业链、现代物流循环产业链等,加强规划引导,导入补链、延链、强链关键项目,合理延伸产业链,促进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物料闭路循环、物尽其用,提高资源产出效率,构建具有园区特色的循环产业链。全面推进园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对“双超双有”及单位产品能耗高于国家限额标准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按规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鼓励其他行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强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固废集中处置、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环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强化园区的环境综合管理,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到2025年,园区全面实施循环化改造。(区产业发展局牵头,区生态环境分局、金凤桥管理处、木里港管理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完善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体系。大力推动企业加大工业“三废”(工业固体废弃物、放散气、废水废液)再利用力度。加快发展资源再利用产业,尝试探索农业副产物生物质发电、秸秆转化乙醇、矿石渣等大宗废渣矿石渣分拣回收造蒸汽砖等工作。在制造业、生物制药等重点行业,推广应用金属渣水淬再利用、高炉转炉煤气回收等一批资源再利用技术、关键性链接技术。(区产业发展局牵头,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农村工作部、区城管局、金凤桥管理处、木里港管理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推进覆盖全域的生活垃圾分类,逐步建立覆盖全区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加强餐饮业和单位餐厨垃圾分类收集管理,建设小型厨余处理站,提高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广电商快件原件直发,推进产品与快递包装一体化,整治过度包装,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到2025年园区生活垃圾分类稳步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比例提升至60%,2030年,园区生活垃圾资源化比例提升至65%。(区城管局牵头,区产业发展局、区生态环境分局、金凤桥管理处、木里港管理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建设绿色交通体系

  1.推动绿色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加快推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气站、加氢站、电动车和共享电单车专用停车位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提升改造,推动货运站场装卸机械和运输装备实施“油改电、油改气”工程,到2025年,本区预计电动汽车(辆)2242辆,建设公共充电桩296个,充电桩1336个。以岳阳市建筑固废资源化再利用项目为支撑积极推广沥青冷(热)再生、水泥路面破碎再生利用,努力实现公路建设路面旧料“零废弃”。加快“绿色公路”建设,研究推进以重要干道为依托,打造公路绿色景观走廊,建设“美丽公路”。依托三荷机场改扩建工程,推动机场绿色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监控摄像头、车路协同、5G车联网等交通附属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引导建设绿色智慧货运枢纽。(区开发建设局牵头,区产业发展局、交警白石岭大队按职责分工负责)

  2.优化交通运输结构。配合市级部门全方位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构建以绿色交通方式为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推动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探索适合本区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改善货运运输结构,推动公路货运往水运、铁路转移,大幅减少长距离公路货运运输,构建以水运、铁路为主导的绿色货物运输网络体系。加快城区主要客流线路的公交站点候车亭改造、港湾式公交停靠站改造和公交专用道建设,实现对大中型居住社区、商务社区等主要社区和西塘、康王等区域的全覆盖,引导公众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到2025年,中心城区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40%。(区开发建设局、区产业发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广应用低碳运输工具装备。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推动党政机关、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带头使用并扩大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比例。全面推进货运车辆专业化、标准化、厢式化、轻量化、低功耗发展,加快推进厢式车、集装箱车及专用车等标准化运载单元的推广应用。鼓励适合用于城市配送的灵活性高、机动性强的小型车辆的发展,引导支持城市配送车辆清洁化发展。到2025年,营运车辆单位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率确保完成市级下达目标。(区产业发展局牵头,区市场监管局、区开发建设局、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快城乡建设低碳发展

  1.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化发展。构建“城区—新型城镇—美丽乡村”协调联动的城乡发展格局,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合理确定开发建设密度和强度。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新建政府投资公益性公共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部达到一星级以上。倡导绿色低碳设计理念,推动被动式节能技术在建筑中应用,推行新型绿色建造方式,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到2025年本区中心城区新建装配式住房面积占当年新建住房面积的比例、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房面积占比均达到50%以上。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0%,政府投资项目装配式建筑面积比例达到60%以上。统筹地下地上管网改造、市政基础设施更新,建设海绵城市。推动智能建造、建筑工业化和绿色施工协同发展,利用BIM虚拟施工、建筑工业化等智能建造技术提高施工效率,有效减少材料损耗。有序扩大新能源机械设备的施工应用比例,逐步替代高排放和高噪声的柴油机械设备,实现施工设备的能源清洁化。(区开发建设局牵头,区产业发展局、区自然资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实施绿色建筑统一标识制度,开展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提高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城市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建设比例。有序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和设备更新,利用绿色金融政策推动适宜的公共建筑实施绿色化改造,推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同步实施节能改造。推广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加强既有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合理提高建筑节能标准,积极布局和开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试点示范。到2030年,城镇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达到75%以上,城镇新建公共建筑节能达到78%以上。(区开发建设局牵头,区产业发展局、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优化城乡建筑用能结构。加强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因地制宜利用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实现采暖、供冷、生活热水用能清洁化,推动新建公共建筑逐步全面电气化。推动建设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区开发建设局牵头,区产业发展局、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建筑运营能耗监管。推进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及能效公示,完善公共建筑能耗监管体系。推行建筑能耗测评标识和能耗限额管理,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加强既有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落实能耗奖惩措施,强化建筑物所有权人、使用人、管理人管理责任。(区开发建设局牵头,区产业发展局、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巩固提升碳汇能力

  1.巩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结合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三区三线”管控要求,严格控制开发,严守生态红线,稳定现有森林、草地、湿地、土壤等固碳作用,提升土壤固碳的潜力。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以生态建设为主线,以生态产业为主体,科学规划、精心维护金凤湖等区域内生态保护区,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空间,维系生态系统固碳作用。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0.31%的水平,森林蓄积量达61.33万立方米以上。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1.55%的水平,森林蓄积量达72.85万立方米以上。(区自然资源局牵头,区产业发展局、区生态环境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修复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推进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修复,打造黄茆山片区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示范项目,持续推动区域内矿山环境综合整治修复、植被生态修复、水域生态修复、湿地公园建设等工作,修复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区自然资源局牵头,区产业发展局、区生态环境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提升城市固碳能力。布局科学合理的城区建设规划。以园区中心区与边缘区规划建设的城市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开敞空间系统为固碳中心,以河湖岸带、青山绿园、城市道路为载体推进生态绿道和绿色游憩空间等建设,建立园区复合功能型绿色空间网络,提升城市固碳能力。(区自然资源局牵头,区产业发展局、区开发建设局、区生态环境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农业农村固碳能力。论证选取适合本区的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技术模式进行宣传、推广与应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业农村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施用化肥农药,从源头实现污染物减量化,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增强土壤固碳能力。合理发展都市农业休闲示范区。围绕金凤湖和巴山港水系,依托康王黄茆山等特色农业休闲基地和区内丰富的山水田林资源,重点开发特色采摘、农耕体验与花卉观赏等休闲农业业态。加快西塘“花语果事”花果特色小镇、黄茆山综合旅游开发、紫薇花海、康王植物园、龙凤爱情生态园等项目建设,加强农业农村固碳能力。(区农村工作部牵头,区自然资源局、区产业发展局、区生态环境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创新科技降碳方式

  1.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聚焦绿色低碳、减污降碳、零碳负碳等技术研究方向,以“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为基础,谋划布局建设国家电磁实验室,深入推进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技术研发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立绿色技术创新平台,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财政资金支持的绿色技术研发项目、市场导向明确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提高企业牵头承担“双碳”科技项目的比例。对照《岳阳人才新政45条》推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20条措施》,全面实施低碳技术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完善创新碳达峰、碳中和人才体系,支持与高等院校建设联合培养基地,着力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支持引进一批低碳技术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批碳达峰、碳中和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区人才服务中心牵头,区产业发展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生态环境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应用。加强对碳减排、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的应用研究,推动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本地化应用。围绕电磁及磁力装备、节能环保和石油化工装备等优势产业,开展高端电磁能、节能炉窑的科技攻关,将本区打造成为世界知名、亚太地区最大的电磁装置研发基地和国家节能环保和石化装备高地。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替代、动力电池、装配式建筑技术等领域示范项目和规模化应用,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在浙江氢谷新能源汽车、湖北天道重卡新能源汽车、中富杭萧绿色装配式产业园等项目中应用。支持企业通过转让、许可、技术入股等方式,引进国内外先进绿色低碳科技成果在本区转化应用。(区产业发展局牵头,区开发建设局、区生态环境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1.加强绿色低碳宣传教育。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绿色低碳教育教学的规划、计划,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鼓励中小学开展多种形式的碳达峰、碳中和科学教育活动,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加强全民绿色低碳科普教育,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气象日、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推进绿色低碳“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 “进校园”,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树立学习榜样,曝光反面典型,营造绿色低碳良好氛围。(区产业发展局、区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区教育体育局、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倡导餐饮“光盘行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逐步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到2025年,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袋装化达40%;2030年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达80%。大力发展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低碳产品,鼓励低碳旅游,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深化绿色家庭创建行动,引导居民优先购买使用节能节水器具,减少塑料购物袋等一次性物品使用。倡导“公交优先、绿色出行”理念,构建“碳积分”绿色出行互馈机制,鼓励市民绿色低碳出行。积极创建绿色学校,实行校园绿色管理。深入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引领行动,继续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优先使用循环再生办公产品,积极推进无纸化办公,提升绿色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区城管局牵头,区产业发展局、区教育体育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开发建设局、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化环境责任意识,建立健全企业绿色管理制度体系,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提升绿色创新水平。支持企业加快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在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绿色设备、绿色包装、绿色回收等全流程实施工艺技术革新,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评价及绿色产品认证。推动重点用能单位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建立健全能源利用和碳排放核算管理制度,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深入研究碳减排路径。(区产业发展局、区生态环境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开展试点示范建设

  1.开展低碳产业试点示范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争创低碳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新能源应用示范产业园区等绿色园区。以木里港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为主体打造低碳制造业智慧园区,推动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管理系统建设、智慧产业建设。在太阳桥物流园、康王物流园、中南市场物流园、恒美冷链物流园等商贸物流园区,打造低碳(零碳)物流产业园区试点示范。(区产业发展局牵头,区生态环境分局、木里港管理处、通海路管理处按照职能分工负责)

  2.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商场等创建行动,驱动全区碳达峰。持续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大力推行绿色办公,坚决反对食品浪费,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统筹使用办公资源。创建绿色社区试点示范,开展“小手拉大手”等生态环保、绿色节能知识普及和社会实践活动,带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创建绿色学校试点示范,开展校园绿色节能活动、举办校园绿色节能知识宣传讲座、垃圾分类及焚烧发电厂参观实践、举办“环保绿色节能”主题黑板报评选等活动。创建绿色商场试点示范,完善商场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提高绿色节能商品销售比例,实行绿色回收,商场内设置分类回收设施,推动商场与电商、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和社区等开展多方合作。创建绿色医院试点示范,利用院报、院内网站、院内通信等宣传阵地积极传播节能降碳行为知识,组织职工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牵头,区产业发展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开发建设局、区城管局、区卫健局、区教育体育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政策保障

  (一)完善统计核算体系

  按照国家、省、市统一部署建立统一规范化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将碳排放基础统计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体系,逐步完善能源计量、统计、监测制度体系和能源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周期性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加快建立企业碳排放监测、核算、报告、核查体系。

  (二)优化项目准入制度

  严格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要求。新建“两高”项目必须符鲜 ⑹小Ⅷ产业政策⒎⒐规划和国土空间布局,且达到行业能效先进水平。对项目产品、工艺、技术、装备等属于限制类或淘汰类的,一律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大力支持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澄廴旧俚母咝录际醪捣�����

  (三)完善财税价格支持政策

  严格控制高碳项目投资,加大低碳、绿色领域等投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资金需求。积极对接国家、省、市有关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价格支持政策,争取节能降碳相关政策资金支持。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政策。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落实碳达峰相关税收优惠,开展税收精细宣传辅导服务,帮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确保企业应享尽享。

  (四)强化市场化机制

  鼓励重点用能企业制定企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碳资产管理部门,开展自愿减排,参与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引导上市公司和重点用能企业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大力培育发展节能服务企业。持续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

  (五)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绿色企业(项目)库,定期对入库企业和项目进行动态调整。鼓励金融机构围绕重点领域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投融资业务和服务模式,支持清洁能源开发、工业低碳化改造、节能建筑、绿色交通等低碳项目。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要求,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区工委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相关工作,统筹研究重要事项、制定重大政策,建立岳阳本区碳达峰碳中和项目库。定期对辖区镇街、有关部门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科学提出碳达峰分步骤的时间表、路线图,督促指导将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市直派驻各单位,区直各单位,各乡镇、管理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责任落实

  实施“党政同责”,区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切实扛起责任,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和本方案明确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做好落实情况的各项数据汇报工作。各相关单位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在各自领域实施有针对性的节能降碳措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市直派驻各单位,区直各单位,各乡镇、管理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开展能力建设

  鼓励各部门积极参与国家、省、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升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队伍的专业意识和业务水平。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为平台,培育一支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专业技术队伍,为政府决策研究和领域内前沿科技研发和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市直派驻各单位,区直各单位,各乡镇、管理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严格监督考核

  落实以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指标实行协同管理、协同分解、协同考核,建立完善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碳达峰目标任务年度评估,有关工作进展和重大问题要及时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加快建立碳达峰目标责任考核清单化、闭环化管理机制,加强督查激励和考核问责,对碳达峰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部门依规依法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市直派驻各单位,区直各单位,各乡镇、管理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

  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碳达峰重点工程表

序号

类  别

名  称

内  容

责任单位

1

推进产业结构

绿色升级

锂/钠离子储能电池生产制造(立方新能源)项目

建设10GWH锂/钠离子共线储能型电池加工生产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2GWH产能工厂及附属设施约11万平方米;全力做好年度全市产业项目建设流动现场会的筹备工作。

区开建投公司

2

锂电新材智能化装备

(中科电气)

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建设一栋五连跨钢结构厂房;二期项目预计用地100亩;全力做好半年度和年度全市产业项目建设流动现场会的筹备工作。

区信访局、金凤桥管理处

3

智能制造与传感器产业园

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新建综合服务楼、标准厂房、仓库、宿舍以及场区配套设施。

轩达公司

4

恒立实业生产基地

建设企业管理中心、科技研发中心、产品制造中心、仓储物流中心、用户服务中心等设施。全力做好年度全市产业项目建设流动现场会的筹备工作。

木里港管理处

5

威尔重工桥梁钢结构制造

总建筑面积10.85万平方米,新建研发总部大楼、生产主厂房、压力容器车间、下料车间、喷涂车间、料场、拼装场、职工宿舍、食堂,购置相关生产设备等。

交警白石岭大队

序号

类别

名称

内容

责任单位

6

推动能源结构

绿色转型

岳阳经开区103MW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

利用经开区工商业厂房、楼堂馆所、学校屋面建设自发自用,就地消纳的分布式光伏电站。

轩达公司

7

岳阳经开区西塘镇100MW农光互补项目

在西塘镇建设光伏场区、升压站、输电线路等,包括光伏组件、电缆、支架、逆变器、开关柜、汇流箱等主要设备采购。

中石化新星湖北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8

推进产业园区

循环化改造

经开区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采购项目

全区设备设施采购:通海路管理处范围内垃圾分类板房3个,木里港管理处范围内垃圾分类板房3个,西塘镇垃圾分类板房2个,康王乡垃圾分类板房2个,环卫所两分类垃圾桶300个,金凤桥管理处范围内垃圾分类板房25个、误时投放点22个、广场配置13个两分类、学校配置190个两分类、四分类一体亭2个。

区城管局

9

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建设项目

2023年建立覆盖全区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新建/改造中转站、采购转运车辆)

区城管局

10

厨余处置中心建设项目

新建小型厨余处理站建设,提高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区城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