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科新闻

在回应现实关切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来源:社科联 发布时间:2022-09-13 15:1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全面收集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3日至2022年5月10日期间的讲话、谈话、演讲、指示、贺信等,系统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充分展现了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实现“中国之治”的成功密钥。

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前提基础: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科学分析形势、洞悉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做出正确决策的根本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科学判断为有效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及时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提供了理论前提,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伟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先决条件,也是新时代“中国之治”得以成功开辟的前提和基础。

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根本保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风险挑战面前,我们党和国家之所以能够取得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我们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之所以能够全面提高,“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之所以能够形成鲜明对比,其根本在于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了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经验时提出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即“自我革命”,“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伟大社会革命促进伟大自我革命,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第四卷对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做出了明确要求,为“中国之治”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制度基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治理方式和治理智慧的结晶。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且社会长期保持稳定,特别是疫情肆虐期间,中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生命财产得到最大保护、经济增长持续稳定等足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中国奇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奇迹,“中国之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出的“善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制度红利是未来中国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第四卷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的空白点、薄弱点作出了细致的构想,对如何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和安排,为进一步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奠定了制度基石。

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力量源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共产党的永恒追求。人民是否幸福,人民的权益是否得到保障是衡量“中国之治”是否实现的根本价值标准。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基本立场和核心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当家作主”“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幸福”等都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具体体现。第四卷设置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专题内容,并对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权益和利益做出了科学的顶层设计,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了坚实保障。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也是“中国之治”得以实现的力量源泉。

(原载岳阳日报8月18日—03版,作者系湖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杜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