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关于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17 12:00

安 全感是一定时期社会大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人民群众评判公安工作优劣最根本、最直接的依据,关系到一个地方的人居环境、投资环境乃至公众 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研究和探讨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对于公安机关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期,笔 者就这一主题,组织专门力量,以电话测评、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分析统计资料等形式进行了多层面的调查研究,以祈了解人民群众对当前社会环境下的安全感受 情况,分析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因素,探究进一步增加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对策。

一、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受情况

1. 问卷调查表明人民群众普遍具有安全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启动后,临湘市公安局组织300多名民警,由局领导带队,在全市各乡镇、办事处开展 “公安民警进万家,回应百姓新期待”大走访活动,在10个乡镇、办事处276个村(居)委会派驻民警“包村联点”访民情,建立常态化的大走访长效机制。3 月以来,民警发放问卷调查表2000份,收回1812份,被调查者感觉当前社会治安“很安全”816份、“安全”627份和“基本安全”229份,三项数 据的比重分别是45.03%、34.6%和12.64%,三项合计占有效问卷总数的92.27%。这说明群众对临湘市公众安全感是认同的。

2. 电话调查显示社会治安状况逐年好转。据省统计局民意调查中心提供的全省社会治安状况和政法队伍建设公众评价数据,县(市、区)综合排名,临湘市从2006 年上半年的73名上升到2008年下半年的18名。连续三年民调排名的提升,为临湘市2008年获得“平安县(市、区)”称号奠定良好基础。

2009年3月,从对临湘市各乡镇、办事处涉及公众安全感的9个项目电话调查的情况来看,有4项评价得分在96分以上,有3项在80分以上,只有2项在70分以上,最高分达到99.5分,有80.1%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地社会治安状况比2008年有“明显好转”或“好转”。

3. 直接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暴力犯罪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3月10~16日,临湘市民调中心随机抽取全市465户有效电话对各类犯罪现象分项进行调查评分, 对当地杀人绑架、抢劫、黑社会势力犯罪等三类暴力犯罪现象的评价得分分别是99.5分、96.9分、96.3分。调查结果充分体现出临湘市近年来打黑除 恶、严惩暴力犯罪对群众安全感提升带来的良好效应。2008年,临湘市杀人案件呈现零发案,黑恶势力受到毁灭性打击,抢劫案件大幅下降,城区街头持械斗殴 几乎绝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二、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主要因素

1. 交通事故是当前影响群众安全感最突出的问题。在走访调查中有不少群众反映,社会汽车拥有量在快速攀升,酒后驾车、无证驾驶、疲劳驾驶、超载超速、不守交通 规则等违法现象比较常见,出行安全让人担忧。从临湘市的情况看,2006~2008年,尽管未发生群死群伤的重特大交通事故,交通肇事死亡数比前些年有所 下降,但交通事故的死伤人数仍在逐步增多,三年的死伤人数分别为77人、100人、229人。

2. 侵财性犯罪是影响群众安全感最敏感的问题。临湘市公安局统计报表显示,近三年“两抢一盗”刑事案件每年发案均在500起以上,占全年刑事发案总数的45% 以上。在全省社会治安状况的民意调查中,入室盗窃、盗抢机动车辆是临湘市群众反映最突出的犯罪现象。入室盗窃、盗抢机动车辆、抢夺、诈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 流窜作案多,而且呈团伙化、专业化趋向,破案难度大,受害者的财产损失难以挽回,精神损失不能及时给以补偿,从而对社会治安产生忧虑,降低了公众安全感。 2009年4月15日,在临湘市长安中心城区将总价值200多万元的赃款、赃物集中返还给35名受害群众,围观者数千人, 200名干部群众在现场摆放的平安创建宣传横幅上签名响应。

3. 公共复杂场所是群众认为最缺少安全感的地方。从调查的情况看,群众对学校周边、集贸市场、娱乐场所、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治安秩序的评价不高。走访得知,学 校遭受的不法侵害时有发生,涉及家长、学生、老师,影响群体大,扩散的速度快,对公众安全感的评价带来了不良社会影响。其他一些公共场所是因为外来流动人 员较多,群众彼此不信任心理较重,潜伏着冲突意识,心理防备与安全感受矛盾交织,从而弱化了公众的安全感。

4. 治安防控疏漏是影响群众安全感最普遍的问题。社会治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共同参与,实行综合治理,在人防、物防、技防上多管齐下。经调查,各 级政府在社会面的治安防控上投入不够,镇村居民对公安机关和政府依赖性强。在公共场所物防、技防设施还不到位的情况下,群众寄希望于公安机关的人防上,而 公安机关限于警力和财力,疲于应对,仍然是打不胜打、防不胜防,致使公安机关承受着无可言传的巨大压力,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安全感满意度的评价。

5. 媒体的误导是影响群众安全感不可忽视的因素。当前,舆论对社会公众安全感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据调查,公众安全感的形成主要有五个渠道:一是直接遭受不法 侵害或亲眼目睹违法犯罪的发生;二是亲属、邻里、同事、朋友等亲近人员遭受不法侵害;三是道听途说发生的危害安全的案(事)件;四是社会传媒报导发生的刑 事案件和治安事件,五是环境因素对群众的影响。直接遭受、亲眼目睹、亲近人员遭受不法侵害的群众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群众的安全感受来自于道听途说、媒体报 道和环境影响。社会治安历来是群众关注的焦点,媒体的导向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人们对安全感的认同或否定。

三、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对策与建议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中,临湘市民的安全感逐年在增强,虽然在民调中排名处于岳阳和全省的靠前水平,但公众评价仍然在80分以下的中等分数段,说明离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期望值仍有差距。为了进一步把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满意度提升到较高水平上,特提出如下工作对策和建议。

1.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感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注、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主职领导要切实担负起综治稳定工作 的第一责任。2008年上半年的全省综治民意调查,临湘市排名71位,比2007年有所退位,引起临湘市委书记胡知荣的高度重视,查找原因发现问题出在政 法系统唱“独角戏”上。对此,胡知荣书记带头进村入户,市“四大家”领导披挂上阵,部门乡镇共同参与,在全市开展“万名干部访民情,干群连心促和谐”活 动,全市综治工作凸显勃勃生机。全省下半年民意调查,临湘市向前跃进53个名次,全省排名18位。实践证明,“一把手”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综治工作能否 取得实效,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安全感的满意程度。

2. 加大投入增强防范能力。调查表明,“两抢一盗”多发性侵财犯罪是影响群众安全感最敏感的问题,公共复杂场所是群众认为最缺少安全感的地方,治安防控薄弱是 影响群众安全感最普遍的问题。“两抢一盗”等侵财犯罪案件大多是可防性案件,公共场所的治安秩序也具有可防性。解决这些问题非得各级政府、部门单位和居民 小区加大人防、物防、技防投入不可,要舍得花钱保平安。近两年,城市电子视频监控、社区和农村“十户联防报警系统”、居民小区安保联网监控、居户防盗报警 器等技防设施走入市场,为增强治安防范能力带来了福音。各级综治部门都有要求,要充分利用这些物防、技防手段加强社会治安的管控,但由于经费不落实,导致 这些管用的技防措施难以到位。城区专业巡逻队、社区和农村义务巡逻队、企事业单位的护厂队、护校队、护院队等等,也因为缺乏经费保障而难以为继,甚至流于 形式。对此,各级政府必须把公共技防设施和巡逻保障经费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出台群防群治相关政策,以城区为中心、辐射近郊、延伸农村,构建安全防范网络, 实现报警信息共享、警民治安防范联动,快速有效地提升对“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和公共复杂场所的防控能力。当务之急是,城区技防监控要达到全方位覆 盖,农村技防覆盖面要争取达到40%。

3. 严密巡逻挤压犯罪空间。为了使人民群众时刻感受到人民警察就在自己身边,震慑犯罪,各级公安机关都应建立全天候网格化巡逻机制,以城区主干道为界,各家属 楼院、行政小区、商业场所为片,采取分片包干的方式,实行步巡与车巡结合、便衣守候与武装巡逻结合、专业巡逻队与义务巡逻队结合,做到白天见警车,晚上见 警灯,提高群众见警率,解决“猫鼠不同步”的问题。

4. 建立犯罪被害救助制度。在长期的刑事司法实践中,往往由于犯罪人逃逸或穷困而使被害人无法得到赔偿,被害人在受害后处于无助状态,导致安全感急剧下降。致 人死亡的交通肇事逃逸等引发的群体事件,都是因为没有被害救助而出现的安全危机。因此,从提高公众安全感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建立犯罪被害补偿、救助制度, 在被害人无法从犯罪人那里得到赔偿时,由政府提供相应的补偿和救助。同时,政法公安机关在受理群众报警求助、侦查破案、追返赃款赃物等方面,要进一步提高 办事效率、公正执法、热情服务,让遭受、目睹不法侵害的群众感受到正义的力量,从而对公众安全感有一个客观的评判。

5. 加强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社会媒体对公众安全感产生两种影响:一是及时、客观的正面报道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社会治安的信心,提高群众的自防自卫意识;二是过 分渲染犯罪的恐怖,则会造成人人自危。在日常的宣传报道,特别是对社会治安、刑事案件的报道中,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消除负面影响。同时,还要严格控 制涉警负面报道,杜绝个案恶意炒作,避免执法机关公信度的下降,以免影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受。

 

(作者系临湘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