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功惠

来源:市档案局2020-11-19 11:09
浏览量:1|| | ||

方功惠(1829—1897),字庆龄,别号柳桥,巴陵古萝(今岳阳县龙湾乡古萝土段 )人。巴陵方氏,为地方著名旺族。方功惠就出身于巴陵方氏的一个官宦世家,家道殷富,书香门弟。他的父亲特别喜欢购书,方功惠从小就喜爱读书写字,对藏书有特殊的嗜好。

方功惠成年后经乡试入仕,咸丰、光绪年间,任广东盐知事。因擅长楷书,善治理行政,深得两广总督叶名琛的赏识,交他负责总督衙门巡捕管理奏章文件。期间,更换总督7人,无一人不器重他。郭嵩焘任广东巡抚时,任命他为番禺、南海、顺德等县的知县,因母亲病重需人侍料而推辞任职,直到母亲病故,3年孝期满后才赴任广州广粮通判、潮州盐运使等职。盐运使任内,他统辖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四省盐课,善于理财,每年为清政府增加数百万两盐引收入。光绪年间,他3次接任潮州知府,任内平反冤狱,处理积案,裁减陈规旧制,建修义仓和义学,购置书籍,培育人才,发动地方人士,重修潮州刺史韩愈纪念堂,主持修筑潮州北堤。1888年(光绪十四年),潮州大雨10余日,他冒雨亲临灾区指挥抢险,保住了大堤,也保全了潮州100万百姓的生命财产。他还在广东筹措大批军饷,支援左宗棠收复新疆。由于他政绩卓著,名望日隆,每当新官吏到任,必先到他这里请教从政治民良方,但他也因此遭到一些官吏的嫉妒与中伤,曾以“闱商”(类似于赌博)等莫须有的罪名弹劾他,虽经查实纯属捏造,但给他打击很大,方功惠因此“郁郁于怀,患病去世。”

方功惠一生最大的贡献,是收藏了大量有价值的书籍。他的先人几代为官,经济条件优越,不惜重金购书,对他影响很大。他本人“好书有奇癖,闻人家有善本,必多方购置之。不可得,则辗转传抄,期于必备”。他在广州任职时间长,购买精本、善本书籍比较方便,几乎岁岁购书,北京、上海等地书商“不远数千里,奔走其门者,犹无虚日”。他收集的宋刻、元钞,多为世人罕见。如他以800元购买的乌程学者严可均编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写本,在广州广雅书局刊印,使其保存下来,不致失传。广东藏书家吴荣光死后,其“赐书楼”、“靖筠馆”藏书精本,悉数为方功惠所购。他还派人去日本将著名的佐佰文库藏书买进运到广州,其中多为我国失传的古籍。他不惜花钱建成了“碧琳琅馆”书屋,共收藏宋、元、明、清刻本及明、清抄稿本达740多种,50多万卷,其中有宋刻本34种,元刻本35种,明刻本400余种,明翻宋、元刻本70多种,明、清抄稿本200余种。成为同治、光绪年间全国私家藏书之冠。方功惠收藏的珍贵秘笈孤本有明末清初毛晋汲古阁影宋抄本《石林诗话》、影元抄本《曹文贞公汉皋漫稿》、顾亭林之《修文备史》、朱竹 之《百六丛书》、杭可阉之《艺余类纂》等。

方功惠在收藏古籍的同时,还长期雇人校书和刻书,刻有《全史日至源流》、《诗深》、《岳阳纪胜汇编》、《岳阳风土记》、《古小学汇涵》、《全唐文纪事》、《三朝北盟汇编》、《碧琳琅馆丛书》等书笈。所刻古书,畅销全国各地,不仅在书籍交流和学术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使他一举成为清末著名刻书家。

方功惠收书、藏书,同时很讲究护书。他全年雇请装裱匠在家装订书笈,各书册首尾均用广东佛山镇出产的黄色、朱红色丹笺纸做副页,以防蠹鱼蛀蚀图书,书根用仿宋体字书写,整齐漂亮。

方功惠去世后,其孙方湘滨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将“碧琳琅馆”全部藏书用海轮从广州辗转运至北京琉璃厂工艺局,“欲售价以偿官债”。后因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方湘滨仓猝南归巴陵,其藏书亦即四散一空,仅剩10多万卷存入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另有一小部分原未运入北京的书籍,在故乡巴陵几经流传,数换主人,也已荡然无存,大多数散存在北京、上海、南京、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图书馆,其中,湖南省图书馆解放后收集方氏藏书约20余种,包括《佐佰文库》和明崇祯九年刊刻的《参寥子诗集》12卷等,“碧琳琅馆藏书”之散失,被人视为书林一厄。

方功惠娶妻乔氏,生4子6女,4子均有官职。